法治与德治: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典型性研究
2015-04-29杨卫敏方笔权
杨卫敏 方笔权
摘 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企业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责任重大,统一战线在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优势明显,要树立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思维,以守法诚信教育为载体,以企业统战工作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大公约数,切实把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精神落到实处。
关键词: 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守法诚信;企业统战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5.03.007
[中图分类号]F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339(2015)03-0033-06
和谐劳动关系是劳动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为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明确了指导方针。浙江是非公有制经济大省,也是全国较早感受到劳资纠纷阵痛,并较早重视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省份。目前劳动关系三方(劳动者、企业、政府)协调机制普遍建立,“领导负责、部门履职、工会推进、企业参与”的和谐维权路径效果明显,重点围绕打造非公有制企业“和合共同体”,开展了“活力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和“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涌现出义乌社会化维权、温岭工资集体协商、北仑劳动争议社会化大调解、传化集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等典型。当前,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表现相对平静,劳资纠纷数量少、影响小、处理快。以浙江省为例,研究如何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具有一定典型意义。
一、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专家研究表明,中国正在告别廉价劳动力时代。自2010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1、1.11和1.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人才供求总体上是求大于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非公有制企业更加注重科学发展理念,特别是提高科技含量、实现转型升级。当前,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正处于从“浙江制造”迈向“浙江创造”阶段,和谐劳动关系越发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农民工的要求从数量向素质提升。因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用工环境和劳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推进企业治理,深化和谐企业创建,事关发展、事关民生、事关稳定。非公有制企业作为新经济组织,其劳动关系是观测社会关系的“晴雨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特别是工资集体协商的开展为推进基层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浙江省“十二五”期间14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内容中明确了“两新组织”的参与模式,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延伸到“两新组织”,扎实推进“综治进民企”工作,维护企业安全稳定和职工合法权益。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需要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非公有制企业内部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目前,对中国社会走势影响最大的三大群体都与非公有制企业直接有关。一是极具影响力的群体——企业家,他们是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群体,对社会的作用力量不可低估。二是极具活力的群体——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包括各类专业人士。非公有制企业是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集聚地。三是最不稳定的群体——农民工、外来人口、新居民,他们能否融入当地社会,将极大地影响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成效。目前,浙江省专业技术人才269万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中有172.9万人,占64.3%;浙江省共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74.1万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中有161万人,占92.5%;每年90%的大学毕业生在民企就业。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已是浙江的基础性社会关系,非公有制企业稳定发展,浙江经济和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反之,将会动摇浙江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构建企业内部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有利于夯实企业发展的内部基础,而且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企业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
劳动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对劳资双方都是一种损害。当前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档、结构调整、改革攻坚的新常态发展阶段,随之也带来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等阵痛。在此特殊发展时期,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合共同体”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是要充分发挥“两新组织”中党组织作用,就是要构建企业和业主的发展信心,就是要团结带领广大职工积极帮助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全力营造新常态下党组织、职工群众和企业同发展、共命运的良好氛围。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更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企业责任和目标取向
(一)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努力实行民主管理
面对社会管理和治理创新,企业要担当起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主角。企业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努力实现民主管理。如杭州德意集团开辟五条路径,构建了企业民主管理模式。这五条路径是指以职代会为平台,特别重视提案的受理、承办;以听证会为抓手,组织工会会员中的干部与党员召开民主恳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岗位创新为载体,设置岗位创新奖项;以主题活动为渠道,开展“创销售新高,为销售服务”等主题活动;以民主评议为途径,对集团一办三中心、各子公司中层干部实行360度民主评议。该企业集团通过这一民主管理举措,促进了管理制度创新,成为浙江省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又如浙江诺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德清县)大力实施车间民主管理,工作更为透明,工资薪酬分配更加公正, 2011年实现产值同比增长88%,成为企业发展历史上最好的一年。
(二)主动参与工资协商,努力转变工作格局
当前,在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还存在主要靠行政手段推行、政府主导、工会出面组织等形式,企业多数被动应付,工人处于“被维权”、“沉默的大多数”状态,工资协商工会“单打独斗”等现象。一些地方把工资要协商作为“和谐企业”评比的一票否决条件,工资集体协商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在推,看起来数字升得很快,但绝大多数是协商不起来,企业主和工会双方签个字了事。这种现象导致一种明显缺陷是企业及员工只会对政府公权力形成固定的期待和依赖,而党政部门也难摆脱“包办者”的角色,且容易把劳资矛盾引向劳政矛盾。如2004年,温州市鹿城区双屿镇发生一起因为私营企业老板欠薪出逃,导致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与地方政府部门发生冲突并烧毁警车的恶性事件,促使该市率先在全国实行“工资支付保证金和应急周转金制度”。但由于基层保障制度不健全,单靠政府的这一举措不能完全解决劳资矛盾。因此,要切实明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方向,即从“领导负责、部门履职、工会推进、企业参与”的员工维权路径向“党政主导、企业主体、工会运作、多方配合、职工参与”的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格局转变。
(三)支持企业党、团、工、青、妇组织建设,努力发挥积极作用
从某种意义讲,企业党、团、工、青、妇组织建设就是一种公共服务,要加强建设并发挥作用。浙江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成员作用,全面推行“党员民主听证会”制度,使劳资纠纷明显减少,不少企业在几年时间里都保持了“零罢工、零投诉”。义乌总工会创造社会化维权“义乌模式”,企业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义乌召开了全国工会维权机制建设经验交流会,2008年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荣获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在企业党、团、工、青、妇建设问题上,企业家大力支持,特别是在企业工会建设上,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让工人“直选”企业工会,使工会组织体现工人意志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杭州余杭区2 000余家企业的工会主席99%由民主选举产生。
(四)关注企业职工自组织及其领军人物,努力延伸工作手臂
企业自组织能合理地反映诉求、疏导情绪、化解矛盾。浙江省一些地区非公有制企业成立了企业职代会、职业经理人协会以及各式各样的俱乐部,组成了驴友、自驾友等组织团体,把组织建设延伸到社区。宁波市海曙区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职业经理人联谊会,宁波市江北区成立了外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1842俱乐部,组建“白领沙龙”、“老外滩音诗派”电声乐队等自组织,这些自组织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彼此联系紧密、影响力较强,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同时,还出现了“体制外”维权组织。如2006年,在杭州打工的江西人徐文财创办了为农民工提供维权、学习、就业等服务的“草根之家”网站,成为当地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农民工为互助维权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又如来自贵州在慈溪打工的墙兴贵,担任掌起镇陈家村和谐促进会副秘书长,办起为农民工服务的“小墙热线”,将新老慈溪人沟通融合连结在一起,成功解决劳资纠纷等实际问题。
(五)重视企业内部的民族、宗教工作,努力实现分类指导
浙江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众多,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209万,是全国输入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也聚集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界人士,对他们做好引导、服务和管理工作非常必要。如正泰、德力西等公司,其内部有200名统战成员,其中不乏民族宗教人士,为此专门在企业内部设立统战部,专项负责企业统战成员的工作。目前,浙江省共有25家非公有制企业设立了统战部,充分照顾少数民族、各个宗教的习俗,有的企业食堂还开设清真窗口,为少数民族员工和宗教界人士服务。
(六)打造企业核心文化,努力凝聚发展共识
加强企业核心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已成为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的文化建设已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非公有制企业核心文化是先进文化。民营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企业文化,将企业管理从以往单纯的物质层次推进到注重职工价值导向、道德规范、经营理念、行为方式和形象塑造的文化层次。目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软实力之一,正在引领企业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综合管理、增强员工综合素质、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非公有制企业核心文化是和谐的文化。真正的企业文化不应该仅仅是“老板文化”,更应该是老板和员工共同的文化。浙江的企业家们致力于打造以“和谐”、“家”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如传化集团的“企业把员工当主人,员工把企业当成家”,娃哈哈集团的“家文化”,浙江庆盛集团的“员工人生发展规划”等。有专家认为,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中,“劳资利益共同体”取代了“劳资对抗”。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和谐文化,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浙江没有发生重大劳资纠纷,较早走出了危机的冲击。三是非公有制企业核心文化是科学的文化。近年来,浙江省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理念,支撑企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如万向集团的“万向国际化思维”、康恩贝公司的“为人类健康,献至诚至爱”、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理念”等,包含了集团化运作、节约化发展、经济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人性化服务等科学发展理念,企业文化与企业科学发展战略融为一体。
三、统一战线要以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思维参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一)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守法诚信,自觉致力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领跑者和引路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既要担负发展企业的重任,又要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统一战线要紧密结合当前开展的守法诚信教育活动,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增强法治意识,强化社会责任,自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成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理应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除市场责任、环境责任、用工责任和公益责任之外的第五方面,更应成为除产品质量、合法经营、照章纳税、扩大就业、善待员工、节能减排、公益慈善之外的第八大社会责任。(如图2所示)
二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支持自己的组织发挥作用,积极推动民间商会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在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最为发达、行业商会最为健全的温州市,工商联发挥协调和管理功能,承接了一些政府做不到、做不好或不便去做的事。工商联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的着力点就在于加强对行业商会、基层商会的管理与指导,更加注重发挥行业商会与基层商会的作用。义乌市有各类商会、协会达67个,会员17 400多人。基层商会调解委员会成立以来,共调解包括劳资纠纷在内的矛盾纠纷770件,成功693件,成功率达90%。宁海县工商联积极承接政府部分职能转移,县商会服务中心为企业免费(政府购买服务)进行和谐劳动关系体检和安全生产体检,受到企业普遍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三是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从2005年开始实施,结合省政协、省工商联换届和优秀建设者评选(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表彰)、光彩事业等工作开展,形成了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各级统战部高度负责、各部门认识到位并积极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健全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网络和机制,把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力抓手,大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形成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激励引导机制,积极参与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二)发挥统一战线在立法协商和司法监督中的优势,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劳动关系方面的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尚未形成明确的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纠纷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战线在立法协商方面和司法监督方面不仅具有人才优势,更是自身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自2006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工作保险的通知》、《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指导守则》等政策性文件,这其中就凝聚了浙江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以及统一战线其他方面成员的心血和智慧。2011年浙江省明确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到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高度,作为今后长期坚持并严抓落实的重点工作之一。从2007年开始,浙江省工商联相继在政协大会上作了《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实现社会平稳发展》、《积极推进我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促进就业形势稳定》等大会发言,向政协大会提交了贯彻“劳动合同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提案,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建立以和谐劳动关系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另一方面,也对有损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企业违法行为和政府执法行为进行民主监督,如温岭市的党外人士民主恳谈(包括工资协商)“专家顾问团”、嘉善县的“民企沙龙”等都是很好的探索。
(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优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社会舆论环境
一是引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和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义利观。2008年底,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严峻形势下,浙江省工商联及有关部门向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出了“不减薪、不裁员”、“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倡议。2010年,浙江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又决定,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广泛开展“义行天下——浙商感恩行动”,并发出倡议书,要求广大浙商要弘扬“既善待资本、更善待劳动”的先进理念,寓和谐于劳动,彰大义于天下。二是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社会氛围。劳动关系涉及方方面面,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光靠企业家和政府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包括全体员工在内的社会各方面人士广泛参与。浙江省统一战线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如省工商联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大力推行党员“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区”制度,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加快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组织开展了“书记接待日”、“员工热线”等一系列活动,及时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努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三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特别是让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劳资双方的共同遵循,让企业和谐发展成为劳资双方和合共赢的最大公约数。2010年7月,浙江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与省广电集团联合开办浙商“义行天下”电视新闻专栏,重点报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典型事例,营造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氛围。
(四)协调处理好各方关系,创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主和劳动者平等的、共生的、发展的关系,构建这种关系需要内力、外力共同推动,更需形成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合力。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完善“劳资自治”机制;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完善劳动关系规范运行机制;从长远看,政府与企业要共同构建矛盾预防和处理机制。近年来,浙江省把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工作来抓,积极吸收工商联成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成员,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其他有关企业方代表一道,共同推进劳动关系立法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和调处劳动争议,从而形成一套党委领导、统战部负责、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齐抓共管的长效协调机制。如余姚市委、市政府把“和谐单位共建活动”交统战部牵头负责、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大党建带动大统战、大统战促进大党建,打造了大统战工作格局。应进一步总结经验,积极借鉴和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一是推广以温岭、慈溪为代表的集体协商工资制度,建立健全职工集体协议工资利益协调和利益共决机制;二是推广以义乌为代表的工会组织社会化调解机制,建立健全工会组织社会化调解维权的职工矛盾化解和利益维护机制;三是推广以萧山传化集团为代表的包括党员民主听证会等内容的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职工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机制;四是推广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代表的设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的做法,建立健全劳动争议社会化“大调解”机制。各级统战部门和工商联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以守法诚信教育为载体,以商会组织为渠道,以企业统战工作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大公约数,积极促进《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精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客观经济形势课题组.2015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N].中国证券报,2015-01-05(A09).
[2]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浙江统一战线年鉴[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3.
[3]着力打造和合共同体进一步深化青春党建[J].非公有制党建,2015(3).
责任编辑:杨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