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绿色发展水平评估研究
2015-04-29靳国强王铁
靳国强 王铁
摘 要:研究运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法、加权求值法、空间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等,以山东省为例,2003-2013年为研究时序,建立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对不同层次指标进行分级分析,探索山东省17地市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情况。结果显示:山东省地市间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趋势;由聚类结果并参考各类型城市资源环境状况、政策支持力度、经济可持续性水平等二级指标,地市绿色发展水平呈现高、中、低三种均衡型城市。继而针对分类情况,进行城市绿色发展限制性因素与驱动因素分析,为山东省绿色发展水平提高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城市绿色发展;山东省;水平评估
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对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少循环的“资源魔咒”,实现城市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始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热点。
绿色发展背景方面,早在20世纪90年代,Pi-erre.E.Verhust、Odum、Bishop等提出环境容纳能力、可持续发展等概念,标志着可持续性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2010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指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是“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经济“新常态”的理念,又一次强化经济绿色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分别从宏观经济领域提出资源环境与低碳经济的绿色转型需求;从环境保护领域提出经济发展的方向需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自然资源与能源领域提出其相互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化发展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国家经济由粗放型高速增长向绿色可持续型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迫切需要重新定位区域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评价和判断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进而能具体制定相关绿色发展战略以及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以期为资源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繁荣与区域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绿色发展现状
(一)研究区域概况
山东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北部,黄河下游,于34.38oN-38.40oN、114.79oE-122.71oE之间。资源方面,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经济区位方面,处于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地区;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GDP) 59426.6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 798.4、28 788.1、25 840.1亿元,属于典型的二、三、一产业结构省份。
(二)绿色发展情况
2009年以來,山东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分别提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鲁南经济带、西部经济隆起带等四大经济分区。并从战略角度将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文化融合、生态低碳发展等理念全面融入省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
但是,山东省虽然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增加,但其第二产业始终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如何实现三次产业的全面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建立山东省绿色发展评估体系是指导经济向“低能耗、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率、高产出、高增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真正实现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的发展。
二、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研究以《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为理论基础,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单元,充分考虑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遵循科学性、层次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区域性原则,采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政策力度,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三层面的绿色发展指数二级指标(表1);通过多指标综合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加权求值法对山东省各级指标进行绿色度分析,以期揭示山东省绿色发展情况。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权威性,选取最能代表山东省绿色发展相关性的指标共20项(表1,其中11个正向指标、9个逆向指标)。研究数据来自2003-2013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在综合评价前,首先对11年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加总求平均,即对11年的三级指标数值采用汇总求平均得到。继而采用倒数法对9项负指标做正向化处理,最后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数据标准化处理的目的在于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和量级差异的影响。数据处理系统使用SPSS19.0,空间分析的处理软件选用ArcGISIO.1。
(三)评价模型的建立
1、指标值求算
为进一步探究各地市绿色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政策力度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SPSS19.0软件,最终得到山东省绿色发展指数。其表达式为其中,Fi为二级指标值,Xij为三级指标值,Fa为一级指标值,;W3为三级指标权重,W2为二级指标权重,W1为一级指标权重。
2、聚类分析
本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首先得到各分层的指标值,然后将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本研究以山东省17地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XI)、政府政策支持力(X2)、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X3)和绿色发展指数(X4)等指标作为聚类分析因子,把相似度较大的变量首先聚为一类,将变量相似度较小的聚为一类,最终根据数据的亲疏关系得到聚类分析的结果。即将无量纲化的数据整理后,计算4项指标之间+的绝对值距离,得到距离矩阵,最终求得聚类分析结果。
三、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山东省11年统计数据,并求值得到山东省17地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三方面的综合值,并根据每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对山东省绿色发展指数进行求解得到山东省各项指标的值与地市在全省的排名情况(见表2)。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全省域范围看,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过半数城市指标值大于0。其中,临沂、威海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均大于0.1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德州与枣庄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于-0.09水平,省域范围内最低。究其原因:临沂山地面积较大,人口分布(除临沂市区)较为均匀,相对资源环境压力较小;威海处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城市发展之初即遵循“环境至上”的理念,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大旅游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力度,经济外向度较高,对资源環境负载压力减小,成为资源环境压力较小地区。另外,临沂与威海市植被覆盖率分别为33.8%、41%,成为山东省仅有的两个“国家级森林城市”。
德州与枣庄两市,资源依托现象较为明显,重化工业占比较大,且位于鲁西地区,季风相对沿海地区较弱,不利于污染的迁移转化与扩散。因此,德州与枣庄的环境压力相对山东省其他地市较大。
(二)政府政策力度分析
政策导向对发展绿色经济举足轻重。近年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对沿海城市建设绿色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蓝色经济区产业经济规划等内容,发展过程中增加青岛、威海、烟台等市的绿色投资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环境治理指标的比重进而促进绿色经济进一步发展。滨州市、枣庄市的政府政策力度排名后2位,政府和企业的绿色发展意识有待加强,决策职能部门需将绿色投资指标、环境治理指标等相关于绿色发展的内容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以提高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效率,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三)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山东省绿色经济格局与其评价指标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正由粗放型、高污染型向集约型、绿色发展型转变。因此,分析山东省域范围绿色经济发展水平,须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等方面进行。由结果来看,青岛与济南三次产业分别为51.2%(2014)、55.3% (2014),均实现第三产业较一、二产业的大幅领先,表明其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领先全省其他地市;相反,莱芜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7.6:56:36.4(2013),菏泽三次产业比重为12.4:54.6:33(2013),表明其绿色经济发展方面尚需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重要性。
四、聚类分析与评价
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三种类型城市(见表3),即高水平绿色发展城市(p1高水平均衡型城市),中水平绿色发展城市(P2中水平均衡型城市),低水平绿色发展城市(p3低水平均衡型城市)。其中,由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政策支持力、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三方面排名情况,对中水平绿色发展城市进行二次类型划分(p2-1中水平均衡型城市,p2-2中水平单项较强型城市,P2-3中水平单项较弱型城市)。根据聚类结果,结合17地市绿色发展指数与自身经济发展实际,绘制山东省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图(图2)。
(一)高水平均衡型城市(P1)
该类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排名靠前,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政策力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各子系统指标排名均位居省域范围前列,且各项指数分布较为均衡。青岛市拥有知识资产优势和人才优势,利用它来吸引周边区域物质信息在此得到深加工。济南市作为国内外著名的泉城,其水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济南城市的未来发展,更决定着泉城特色和城市形象,因此济南、青岛作为山东省两大经济中心与文化重镇,其发展呈现高水平均衡型,对于山东省省域发展的带动作用突出。威海市、烟台市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青烟威”一线,城际快车的通行为地区带来强大的资源支撑,尤其是借助青岛这一核心进行多向产业开发和产业链丰富与延长等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政府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临沂市土地面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该类城市要起到带头作用,带动其周边地市的绿色发展。
(二)中水平绿色发展城市(P2)
1.中水平均衡型城市(P2-1)。该类城市特点为绿色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各子系统发展基本均衡。济宁市济宁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转型的路上转得快、转得好,走在全国的前列。近年来,济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第三产业达到1 444.15亿元,增长率为全省首位,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带来大气环境改善和人均绿地面积的增大。潍坊市第一、第二产业雄厚,第三产业目前也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潍坊市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经济发展迅速。聊城市、东营市存在一定的资源环境压力,综合排名比较靠后,但各子系统排名比较均衡。
2.中水平单项较强型城市(P2-2)。该类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居于中等水平,子系统排名单项较强。日照市政府政策排名比较靠前,政府政策执行较强,社会公共建设较好,旅游业年接待21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3.3亿元,在旅游产业带动下,其绿色经济指标得到显著优化与提升。菏泽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排名靠前,表明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托资源等较小,但由于其发展时期较晚,生产力相对全省域范围较为滞后,但其发展潜力巨大,属于单项较强型城市。
3.中水平单项较弱型城市(P2-2)。该类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居于中等水平,子系统排名单项较弱。淄博市、泰安市重工业发达,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调节三大产业比重,尤其是旅游业带动作用较为明显,加之京沪高铁沿线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其物流、商务等产业逐渐体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对于鲁中地区的泰安、淄博来说,依托以济南为中心的环省会经济圈,在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的紧急状况下,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逐步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水平均衡型城市(P3)
该类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排名靠后,各子系统排名均衡。枣庄、莱芜、滨州、德州这四个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尤其是枣庄、莱芜等城市属于资源依赖性城市,资源环境压力相对较大,政府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尚待加强。发展中应该注重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等政策倾斜,进行投资方向优化是该类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
由山东省域绿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绿化度等情况来看,山东省各地市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在山东半岛地区,青岛、烟台、威海绿色发展指数排名靠前,可以发挥其优势,带动东营、潍坊、日照的绿色发展。滨州、莱芜、德州、枣庄绿色发展指数排名靠后,绿色发展意识尚待加强,政府应加强环境支持力度。各地市需在发展中普及绿色发展观念,并加快绿色工业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鼓励技术创新,并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创造绿色体制机制新优势。研究虽然从理论、实证方面对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政策力度、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但由于绿色发展指标涉及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各个方向的原因,分析结果在尽量保证权威性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决策方面考量,对山东省域绿色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希冀对山东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绿色化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