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2015-04-29闫石刘怀杨恺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服务

闫石 刘怀 杨恺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三农”工作面临的风险之大、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前所未有。深刻认识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外部环境和内在要求两个方面,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从外部环境看,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五个结构性变化。

第一,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国家规划到2020年将达到60%。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给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腾出了空间。但是城镇人口增加,对农产品需求特别是肉蛋奶、果菜鱼的需求将增加,而且更加多样化、差异化,对调整农业结构提出了要求。

第二,居民收入结构发生很大变化。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 892元,实际增长9.2%,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1:3.33缩小到1:2.92。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例会下降,意味着居民对农产品质量、档次的要求将提高,这就要求农业生产更加注重提质量、创品牌,靠提高附加价值来提高效益。

第三,国民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2014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为42.6%,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增加值比重达到48.2%。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角度看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必须要更好利用工业、服务业提供的重要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绝不能因为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就忽视农业的基础地位。

第四,社会就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2014年农民工总数达到2.7亿人,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减少到2.4亿人。这一变化,一方面让农业的隐性失业减少,农业劳均耕地面积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迫切要求加强新技术和机械化应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规模经营,弥补高素质劳动力不足问题。

第五,国际贸易结构发生很大变化。2014年我国进口农产品1 225.4亿美元,同比增3.1%,出口719.6亿美元,同比增6.1%。表明我国农业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格局,农业国际化的程度加深。但也要看到,由于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差距增大,农产品进口量值不断攀升,农产品贸易逆差还很大。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经营方式创新,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有效应对贸易形势变化,保护国内农业产业安全。

从内在要求看,现代农业发展还面临多重压力。

一是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压力。突出表现在“三个刚性”与“一个相对薄弱”的矛盾。“三个刚性”:即人口的刚性增加、消费结构的刚性升级、土地的刚性減少。“一个相对薄弱”: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对薄弱。今后我国人口总量还将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还将继续向城镇转移,居民膳食结构还将进一步升级,再加上工业用途的拓展,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态势明显,主要农产品供求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紧平衡的局面。

二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体系还不健全,法制保障还不到位,队伍手段相对薄弱,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对农产品市场、对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度高、容忍度低、敏感性强,相比之下“产”和“管”两个方面的压力都不小。

三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压力。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会日渐增强,工资性收入增速可能放缓;受农业生产成本“地板”的不断抬升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制约,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空间趋于收窄;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趋势看好,但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占比不高。要继续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还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

四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一些地方农业生产经营粗放,有限的水资源被大量耗费,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农业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已经亮起了“红灯”。今后再靠吃资源饭、环境饭,甚至是子孙饭,已经难以为继。

二、把握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思路要求,抓好行业领域重点任务落实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更加强调产出高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使农产品产量增长、品种增多、品质提升,农民收入增加;更加强调产品安全,健全标准体系,规范生产过程,推进质量全程可追溯,使产品成份清楚、风险可控,消费者放心购买、安心消费;更加强调资源节约,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推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投入产出比;更加强调环境友好,适应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安全要求,减少点面源污染,降低生产排放,提高农业正外部性和发展可持续性。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注重可持续发展上来。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可以从四个方面人手。一是从技术人手,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储备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新技术,简化高耗能低效率的种植环节,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作业机械,减少农业投入品消耗。二是从服务人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社会化、多元化的经营性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机构作用,重点强化植保服务、农机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加工储运服务,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业效益。三是从结构入手,调整耕作栽培制度,鼓励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农业产业形态,鼓励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四是从主体入手,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坚持理念创新,拓展农业发展的广度深度。牢固树立大生态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大食物理念,面向整个国土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树立大市场理念,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树立大农业理念,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树立大科技理念,推进种机技配套、产学研协同。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向广度、深度进军,引导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必须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构建与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三北”地区要围绕一个“水”字,合理控制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术推广;适度调减华北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的小麦种植,选育推广耐旱节水作物;继续在西北地区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的旱作地区实施压夏扩秋,适度调减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牧草种植面积。“两南”地区要强化一个“特”字,加快发展华南地区现代畜禽水产种业和热带水果产业,发展具有出口优势的水产品养殖;大力发展西南地区园艺作物、中草药等特色农作物生产,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和水资源,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渔业。长江中下游地区要顺应长江经济带这一“带”的发展要求,注重一个“适”字。按照适地适用、有退有进的思路,退减重金属重度污染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发展适合棉麻、花卉等非食用农产品;减少人口密集区的生猪养殖规模,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生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突出重点抓落实。一是粮食生产要稳中求进、有退有进。牢牢守住粮食生产不滑坡、耕地不搞农转非的底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定粮食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自给能力达到100%,进一步构筑稳固牢靠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二是畜牧业要着重解决牛羊肉产不足需和奶农“卖奶难”问题。稳定生猪、禽业产能,落实《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和基础母畜扩群增量项目,不断提高牛羊肉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生产技术指导,强化奶源质量监管,通过政策扶持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奶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加强养殖投入品和屠宰监管,努力确保畜牧业产业安全和产品安全。三是渔业发展要抓好“三治”“两转”“一养护”。坚决彻底清除“绝户网”等禁用渔具,整治“三无”渔船,打击偷捕滥捕、到周边国家越界捕捞等违法违规行为。完成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促进渔民减船转产;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为中心,促进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完善休渔禁渔制度,继续组织实施增殖放流,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进渔业生产、渔民生活、渔区生态“三生”协调发展。四是农机行业要向全程全面机械化转型升级。管好补贴,用好补助,抓好农机购置补贴、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和农机作业有关税费减免、跨区作业免费通行等优惠政策落实。加强急需农机具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粮棉油糖生产全程机械化、各区域各产业全面机械化。加快发育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加强培育农机专业化人才,着力解决服务不配套问题。五是要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内外联动,在农产品转化加工和市场流通上下功夫,抓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农产品田头市场建设,不断创新融合方式、丰富融合内涵,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六是统筹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资源环境生态保育。继续提升基层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和监管能力,更加注重资源环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强农业资源养护,促进质量安全工作与资环生态工作的协同协调,既让农产品“产”得安全,也让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保护。

三、深化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发展依靠改革,改革促进发展。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发展活力,源泉都在改革。特别是在当前,应对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破解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关键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深化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两个方面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耕地红线,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等工作,扩大土地权能和农业经营规模,扩展农民财产性收益和家庭经营的增收空间。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问题,加快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因地制宜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把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体系构建和方式创新统一起来,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积极作用,同时绝不忽视两个“两头”。一方面是承包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这“两头”。家庭经营在相当时期内还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力量,普通农户还是经营主体的大多数,在改革发展中必须始终注意维护好他们的各项合法权益,把普惠制的政策落實到位、落实到户。同时紧紧牵住产权这个“牛鼻子”,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激发活力、壮大实力,创新集体经营,增强服务能力,不能在改革发展中把集体经济改小了、改弱了,更不能改垮了、改没了。另一方面是新型职业农民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这“两头”。要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把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结合起来,强化全程培育、跟踪服务,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堂和创业实训基地,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新”融合、一体发展。同时,要继续加强公益性服务,重点创新服务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大力发展经营性服务,通过“花钱买服务”等形式,加快培育农机作业服务、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组织,发展农业农村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业生产服务全程化、社会化。

四、科学推进农业科技发展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从主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讲,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两个方面都要强调,真正做到放的放活、管的管好。就市场而言,主要是加快发育科研和推广的市场化主体,更多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要素,形成科研成果和推广服务的合理回报。就政府而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引导扶持政策、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上,促进市场主体发育;把资金投入的重点放在基础性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上,促进取得更多具有战略性突破性引领性的重大成果。

二是体制内力量和体制外力量的关系。协调这两方面力量,目标是建立健全“一主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让各类市场主体广泛参与。要着眼于发挥好广覆盖的“兜底”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革建设,健全公益性机构经费和条件保障,增强队伍活力。着眼于弥补公益性机构在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上的不足,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性主体,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广泛参与,使之成为下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的新的增长点。

三是战略和战术的关系。从战略上把握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要着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主攻增产型技术;着眼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生态文明,主攻资源节约型技术;着眼“靠谁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主攻省工型技术;着眼保障既吃得饱又吃得好,主攻质量安全型技术。战术层面要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立项办法,瞄准产业发展关键,开展大联合大协作,更好地服务国家农业战略需求。

四是重点突破和普遍提高的关系。发展现代农业目前还存在不少技术瓶颈,比如粮食作物品种还存在不够优不够专的问题,全程机械化还有不少薄弱环节,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还缺乏成熟高效的技术,等等。这些问题如果重点加强研究,有大的突破,就能带动发展全局。当然,也要围绕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各环节,普遍提高薄弱环节,全面形成新的生产力。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服务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