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伪满洲国时期蒙文报刊的文化侵略
2015-04-29王洪宇赵丽芳
王洪宇 赵丽芳
【内容提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了黑龙江、吉林、奉天(今辽宁)等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并把溥仪扶上皇位,建立了“满洲国”,即中国历史上的伪满洲国。为了加强对被统治地区意识形态的控制,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内进行一系列的侵华舆论宣传。本文通过对现有伪满洲国统治时期蒙文报刊进行分析,归纳其在生存方面的表现,并考察其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般特征和社会影响。
【关键词】伪满洲国 蒙文报纸 文化侵略
伪满洲国(1932-1945)是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后建立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一成立,具有战略位置的内蒙古东部迅速便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重点统治地区。由于蒙古族在北方人口众多,所以日本侵略者对待伪满洲国内的蒙古族的政策有别于其它民族。为长期占领和统治东北,伪满洲国十分重视新闻、出版等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的舆论宣传工作,采取一系列文化统治措施来削弱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同化他们亲日。
一、伪满洲国时期蒙文报刊的创办背景
蒙文报刊能在伪满时期发行是与殖民国日本的文化教育政策密切相关,是其教育政策和侵略政策的直接产物。这种政策的实施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日本帝国主义本身的特点以及蒙古族居住区域的特性有关。
1.政治背景。伪满洲国统治期间,除了对统治区进行法西斯殖民统治,还实行严密的思想文化控制,加强对新闻出版事业的控制。同时以提高蒙古人的生活水平和伪满洲国内蒙古族相对自立的地位,培育蒙古人成为亲日群体,逐渐控制蒙古族地区。
2.经济背景。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地区的侵占,不是普通的殖民主义掠夺,而是有其明确和长远的计划、方针和具体措施。伪满洲国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来说,除了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丰富的资源也是日本占领东北三省的重要目的。东北、华北不仅是日本国内的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供给地,也是日本国内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3.社会文化背景。鸦片战争以后,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使蒙古地区封闭隔绝的状态逐步打破,蒙古开明王公和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教育兴国的重要性,仿效内地,创办新式学校,开办印书局。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自己的“帝国梦”,对伪满洲国采取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政策,实行严密的思想文化统治,加强对新闻出版事业的控制。而蒙古族的一些有识之士则期盼着民族的崛起,想方设法在夹缝中创办蒙文报刊。
二、伪满洲国时期蒙文报刊的文化侵略表现
1.报刊与政治事件密切相关。1934年兴安总署调查处创办了由政府发行的蒙文杂志《蒙古报》,这是伪满洲国的第一份蒙文机关报,目的是“努力进行蒙古人的社会教育”。1936年发生的“凌升事件”使蒙古人产生了对日本人的不信任感,动摇了蒙古人对伪满洲国的信念。1937年,新京蒙政部总务司出版了《蒙古新报》,旨在“改善我们蒙古民族的文化,出版发行《蒙古新报》”。1939年,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边境发生了诺门罕事件,伪满洲国蒙古兵大批倒戈。战争失败后,日本统治者意识到已经失去蒙古人的信任,反过来又重新认识到伪满洲国内的蒙古人及其所住区域的重要性,加大了宣传力度,并在1941年创办了蒙文报刊《青旗》报。由此可见,蒙文报刊的创办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事件密切相关。
2. 以殖民宣传为主,间接开启了民智。伪满洲国时期蒙文机关报经常在报纸的第一、二、三版刊登时事新闻、各类评论,这是蒙文机关报的重要论调,主要负责宣传日本和伪满政府的政策、路线、方针,宣传“五族协和”。另一方面,为增加报纸的可读性,在其他版面经常刊登文艺作品、读者来稿、儿童青旗等表现民族意识的副论调。被统治的蒙古族读者,借助报刊弘扬民族文化,发表有利于民族觉醒的文章。这些文章在蒙古族奋进青年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间接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3.日本帝国主义始终掌握报刊控制权。伪满洲国成立后,陆续创办了几份报刊,虽然前后都有蒙古人参与其中,但统治权始终掌握在日本侵略者手中。1934年由兴安总署(前身为兴安局)创办《蒙古报》,这是伪满洲国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对蒙古族社会影响深远。1936年“凌升事件”发生后,《蒙古报》有关蒙古族的言论突然大减,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于蒙古人的反日思想有所察觉,并严加控制,《蒙古报》受到审查和监控,不到半年《蒙古报》停刊。3年后,伪满洲国设立蒙政部代替了兴安总署,随后新京蒙政部总务司便出版了《蒙古新报》。1939年诺门罕事件后,日本帝国主义重新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于1941年创办《青旗》报。《青旗》出版时接纳了原蒙古会馆职员30名,其中蒙古人23名,日本人7名。伪满洲国期间,蒙古文报刊的生存、更迭和日本侵略者对蒙古族社会的统治机关更迭息息相关,即便主要的编辑记者是蒙古族,但蒙古文报刊生杀予夺的权力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三、伪满洲国时期蒙文报刊的生存特征
1.目的性强。伪满洲国在内蒙古东部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侵略活动,伪满洲国的教育方针的根本目的在于泯灭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培养忠于日本侵略者的顺民和为其掠夺资源的劳动力,使中国永远作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表面上是实施文化教育,其实质是为其侵略和统治中国服务的政治阴谋。
2.工具性强。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最终目的是要抓住中国人的“心”,以巩固其在中国的统治。因此,日本的一切文化侵略行为皆是面向广大中国人的,涉及到新闻媒介、奴化教育、宗教侵略等各个方面。他们办报刊,只是作为奴化国民的工具,其报刊、舆论的主要内容还是广泛宣传日军的“日满同心同德,共建王道乐土与大东亚共荣圈”等。
3.隐蔽性深。伪满洲国蒙文报刊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在蒙古族人口密集的内蒙古东部。有学者认为,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时期创办的蒙文报刊对内蒙古东部社会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究其本质,这些蒙古文报刊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目的是通过报道这种教化工具,逐步把“满洲是独立国家,东北人不是中国人而是满洲人”的观念强加到蒙古族脑海里,让蒙古族认同日本的“王道政治”是世界上最好的政体。
参考文献:
[1]姜念东:《伪满洲国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任其怿:《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文化侵略活动(1931年—1945年)》,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广州佐保,乌云其木格(翻译):《40年代日本对内蒙古的政策与<青旗>报》,蒙古学信息,2001年第4期,第30—38页。
[4]努恩达古拉:《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青旗>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5]忒莫勒:《伪满蒙政部的第一个综合性蒙文月刊<蒙古报>》,蒙古学信息,2002年第2期,第32—34页。
[6]永华:《伪满时期的蒙古族儿童文学研究—以伪满洲国蒙古文机关报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作者简介:王洪宇: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赵丽芳: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