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准入大众传媒之我见

2015-04-29张真弼

新闻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众传媒网络语言

【内容提要】大众传媒中的网络语言具有标新立异、形象传神、幽默诙谐、简练通俗等特点,对于那些时代感强、新鲜活泼、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大众传媒要积极接纳使用。但是,网络语言进入大众传媒要确立准入原则,对于那些生造词语、语意模糊、粗俗轻佻、杂糅组接、令人费解的网络词语,要加以封杀。

【关键词】网络语言 准入 大众传媒

在当今互联网、手机迅速普及、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网络语言方兴未艾,广泛流行。网络语言能不能在大众传媒上运用?如果说可以运用的话,大众传媒运用网络语言有没有准入原则标准?在当前的新闻出版和大众传播活动中,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 明确网络语言进入大众传媒势在必行

网络语言能不能运用于大众传媒?笔者认为,对于当前流行的网络语言要作具体分析,要采取积极、宽容、审慎、扬弃的态度,允许网络语言进入大众传媒,并确立网络语言进入大众传媒的准入原则,有选择性地将那些与时俱进、积极向上、在发展中形成新的约定俗成、为群众所乐于接受的网络热词,运用于大众传媒。

网络语言进入大众传媒,合理合法。如果要对网络语言的合理合法性做出定性定位,可以沿用两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是存在就是合理。网络语言在网络时代应运而生,风行世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二是凡是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禁止的,就被认为是合法的。迄今没有哪个法律规定网络语言不能使用,因此,网络语言有其存在的合法性。

从网络语言的生态环境而论,在当今世界,网络语言的生态环境发生了3个显著变化:

其一,网络语言已从虚拟世界走向社会现实生活。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传播的普及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最先由网民创造,运用于网上交流,只是活跃在网络虚拟空间交流信息、观点和情感的工具。但是,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环境是紧密相联的。网络语言特别是一些网络热词向现实社会渗透,迅速在公众生活中流传开来,成为一种约定俗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譬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粉丝”是指崇拜者,“拍砖”是指提意见、批评、点评。像土豪、山寨、雷人、吐槽、卖萌、菜鸟、中国大妈、女汉子、富二代、官二代、民二代等一大批网络热词,已跳出网络虚拟空间,进入现实生活,成为公众广泛使用的日常用语。还有一些网络用语,在大、中、小学生口头或书面交流中不时使用,并在政府机关公文中“现身”。甚至,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也运用一些网络热词。如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就使用了“点赞”“蛮拼的”等网络词语。王岐山在一次讲话中,回答全国政协委员的提问时,就使用了“你懂的”这一网络热词。

其二,网络语言已从网络媒体走向大众传媒。

现在,许多网络热词不仅在网络交流中频频使用,而且进入了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刊物、图书等在内的大众传媒之中,丰富了大众传媒的语言词汇。如在《人民日报》社论中,就用了“给力”“正能量”等网络热词。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就出现了“神马” “浮云”等网络用语。在地方都市媒体上,使用网络热词的现象屡见不鲜。

其三,网络语言已从网络平台进入权威字典词典。

网络语言是时代发展过程中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是网民和公众的独特创造。近年来,我国网络语言层出不穷,不断推陈出新。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增长点,形成了一门充满活力的新兴语言科学:网络语言学,每年都开展热闹非凡的网络热词评选活动,并且编撰出版了《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其中一些网络热词已被收入权威的字典和词典,成为汉语言的规范词语。目前,网络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从语言学扩展到了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领域。这表明,网络语言的生态环境在不断优化,网络语言在大众传媒中的运用,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 把握进入大众传媒的网络语言特征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媒体广泛运用下所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是语言的一个新载体。网络语言进入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流传开来,说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成为信息社会大众传播的需要。在大众传播中,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信息传播,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网络语言进入大众传媒具有积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大众传媒中的网络语言特征,以便发挥其正能量。

大众传媒中的网络语言具有4个显著特征:

一是标新立异。网络语言代表着一种新的语言文化,充满着一种求新求变、不断突破陈规的潮流感,这种创新精神是网络语言得以发展的强大动力。网络语言进入大众传媒,可以使媒介语言具有时代感,不断推陈出新,弥补大众传媒中鲜活语言的不足,给传统语言的发展创造新的契机,丰富汉语的语言词汇,使传统语言增添光彩,给受众以标新立异、耳目一新之感。如大众传媒中使用频率甚高的“正能量”一词,就是传统语言中“积极的社会效果”或“良好的传播效果”的同义语。相比较而言,“正能量”一词,更具有时代感、新颖性和高效性,显示了大众传媒中新鲜语言的魅力。

二是形象传神。大众传媒中的一些网络语言,具有生动活泼、形象传神的特点,给受众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譬如,电视剧《辣妈正传》热播的时候,网络热词“辣妈”在大众传媒上大行其道。《武汉晨报》专门载文介绍:辣妈,不是明星母亲的专属,她是每一个妈妈或准妈妈追求的目标,是新时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妈妈形象: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斗得过二奶,打得过流氓。使“辣妈”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如,当下把网民称为“网虫”,初级网民称为“爬虫”,高级网民称为“飞虫”,超级网民称为“大虾”或“大侠”。

三是幽默诙谐。幽默诙谐是大众传媒中的媒介语言吸引人之处。大众传媒中的不少网络语言充满活力,生动有趣,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和视听环境。譬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意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使人联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产生强烈的反讽效果。再者,用“月光族”指收入较高但无存款的白领消费族,用“负翁”指贷款消费族,用“有钱就是任性”表示有钱人的做事风格,这类俏皮的网络语言具有风趣性。

四是简练通俗。一些网络语言具有用字节俭、言简意赅、口语化、通俗化等特点,符合大众传媒的语言规律。譬如,用“美眉”指美女,用“恐龙”指长得难看的女性,用“青蛙”指长得难看的男士,受众比较容易理解。

进入大众传媒的网络语言的这些特征,也可以视为网络语言进入大众传媒的适用原则。只有符合这些原则标准的网络语言,才能进入大众传媒,受众才喜闻乐见。

三、 构建网络语言进入大众传媒的准入原则

不可否认,不少网络语言具有随意创制、不合规范、语意模糊、理解困难乃至粗俗媚俗等弊端,不适宜在大众传媒中运用和传播。

据说,有一次,某领导正在布置工作任务,有一位青年下属突然冒出一句:“我晕!”这位领导赶忙走上前,关心地询问:“哪里不舒服,我送你上医院。”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后经解释,这位领导才弄清“晕”在网语中表示惊讶的意思。

约定俗成,易于理解,是大众传播语言运用的最起码要求。很多网络语言,仅限于网民在网络人际传播中交流使用,如果把它随意延伸扩大到大众传媒中去,势必令人费解。

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网络语言进入大众传媒要有准入标准,只有符合准入标准的网络语言才能进入大众传媒。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关主管部门制定颁布有关网络语言进入大众传媒的准入标准。笔者认为,至少下列几种网络语言不能进入大众传媒:

1.生造词语

有的网络词语是仿照成语形式生造出来的,如“累觉不爱” “人艰不拆”“十动然柜”“喜大普奔”等,让受众如坠云雾之中,不知所指。更有甚者,有的网络词语故意用错字、别字、怪字乃至语法结构上的错误来造词,破坏汉语词汇的规范。如用“有木有”表示有没有,用“酱紫”表示这样子,用“偶”表示我等等。还有的在网络用语中,将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文本符号混杂使用。如果在大众传媒上使用这些不伦不类、生吞活剥的网络语言,就会异化中国的语言文字,破坏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2.语意模糊

一些有歧义、所指不明的网络用语,受众不易理解判断,不能进入大众传媒。譬如“MM”在网络人际交流中经常使用,它可以指妹妹、妈妈、美眉(美女)、妈咪、卖萌、萌妹、毛毛、美貌、某某、每每等多种含义。如果在大众传媒中使用“MM”,受众必然费解。再者,某些行业性强的专用词汇,即使一时在网络上流行,对于大众传媒的受众来说,也是陌生的。如一位新浪微博网友在官网上买了火车票,上车时却被告知没有票面上的车厢。据铁道部门解释,这种情况属于临时欠编。于是,“临时欠编”很快成为2015年的网络热词。但如果在大众传媒上使用“临时欠编”一词,对于平时不上网的受众来说就是一个模糊概念。

3.粗俗轻佻

网络语言中,充斥着不少格调不高、低级趣味的语言,如屌丝、装逼、蛋痛、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SHIET(狗屎)等。这种带有色情暴力倾向的粗俗语言,切不可在大众传媒中泛滥,以免形成社会公害。

4.杂揉组接

一些在网络人际交流中随心所欲、杂揉组接产生的网络用语,不能运用于大众传媒,具体有以下5种情形:

1) 数字代码

网络语言中,有的用一连串数字的谐音或转意作为数字密码,表示各种意义,这些并不为大众所理解。如用“7456”谐音表示气死我了,用“9494”谐音表示就是就是,用“1573”谐音表示一往情深,用“8807701314520”谐音表示抱抱你亲亲你一生一世我爱你 。

2) 拼音缩写

有的网络语言是将汉语拼音字词的首字母简缩而成,表示特指的含义,并不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如用JJ表示姐姐、用GG表示哥哥、用DD表示弟弟、用PMP表示拍马屁、用BT表示变态等。

3) 英文缩写

有的网络语言是网民自行创制的英文单词字母的缩写,如LC(我明白了)、THS(谢谢)、U(你)、CP(荧屏上的情侣)等,这对于中国广大受众而言,无异于看天书。

4) 谐音替代

有的网络语言是汉字谐音或同音字词的借用,故意造成文字上的差错,如用“斑竹”表示版主,用“密马”表示密码,用“点心局”表示电信局,用“粉发涂强”表示奋发图强等,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

5) 符号表意

在网络语言中,将一些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感情符号,表示某种情感和意义。如用“ :—)”表示咧着嘴笑;用“ :—(”表示扁脸,不高兴;用“ ;—)”表示使眼色,抛媚眼。 用这些符号群来表意,广大受众难以意会理解。

概言之,对于网络语言进入大众传媒的问题,大众传媒的编审人员应持一种在开放中引导、规范的态度。面对鱼目混珠的网络词汇,应该区别对待,坚持扬弃原则,通过审慎甄别,对于那些具有积极意义、思想健康向上、已经约定俗成、受众乐于接受的网络语言,在大众传媒中加以吸收传播。而对于那些有损于汉语言文字规范、随意创制生造、语意模糊不清、且粗俗媚俗的网络语言,不能盲从逐流,严格按照准入原则,将其拒之于大众传媒之外。惟其如此,才能净化大众传媒的语言环境,确保大众传播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新伟.辩证看待网络语言流行的利与弊[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2).

[2]于根元.网络语言冲击波[J].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6).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张真弼,汉口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编辑:赵娜

猜你喜欢

大众传媒网络语言
论大众传媒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人素养要求及提升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探究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