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门课程一本教材一台舞剧

2015-04-27王妤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传承人才培养课堂

王妤

摘 要:2009年11月,云南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系列活动,成为探索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但时至今日,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仍然是一个历史性难题。文章通过对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哈尼族舞蹈教材》开发过程的介绍,推广了以重大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总结出艺术院校通过机制的建立来保证少数民族乐舞元素进课堂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人才培养;本土乐舞;传承;课堂;教学

一、云南少数民族乐舞素材进课堂的时代背景

(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历史难题。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成功入选,同年,成员国通过《文化多样性世界宣言》。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持续发展的世纪需要,各国政府纷纷予以响应,旨在保护本国的文化传统。2004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六个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批准书的国家,中国社会掀起了声势好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过去十年中,云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云南仍然只能称其为“民族文化资源大省”而不是“民族文化强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传承和保护仍是一个历史性难题,需做出多方探索。

(二)高校教育教学政策背景。现代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作为地处云南的地方性艺术类高校,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高校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今天,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高校转型的教育教学改革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注入了活力。

(三)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素材进课堂。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为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素材进课堂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上,前人已经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素材进课堂做出过有益尝试,并且取得一定成效,如: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主要基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昆明艺术职业学院的“云南映象传承中心”;红河州石屏地区的“烟盒舞课间操”活动。笔者之所以走上少数民族艺术的研究道路与2009年启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活动息息相关。

由于民族民间艺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教学组织方式存在差异,决定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元素进课堂不能实现云南少数民族歌舞“原汁原味”的传承,而是创造性传承。

基于以上背景,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通过明确办学思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凸显专业特色、建设专业团队、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制定评价体系等立体性的措施,探索出一条以重大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道路,将云南少数民族音舞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在表演艺术类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努力。

二、以重大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发展概况。云南艺术学院文化学院创建于2002年,是云南艺术学院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创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2010年以来,学院围绕“培养适应区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艺术院校表演类专业技术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综合优势和独立学院相对灵活的办学机制,实施了《提升表演艺术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学改革》的项目,围绕表演艺术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一核心问题,在大力强化教学实践、艺术实践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二)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舞蹈系发展概况。舞蹈系是文华学院下设的教学单位,设有舞蹈学(师范类)专业、舞蹈表演专业(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方向)、舞蹈编导三个专业。舞蹈表演专业将省级精品课程《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列为专业主修课,重点学习傣族、佤族、云南花灯、彝族、白族、哈尼族、景颇族舞蹈等系列教材,同时还学习云南独有的15个少数民族舞蹈代表性精品组合,有选择地学习部分中国民间舞。重点培养能表演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专门人才。通过师生们艰苦卓绝的努力,文华的舞蹈学子在国内外专业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舞蹈系通过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申报,在课程、教学团队、教材三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2009年《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获批为云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12年舞蹈专业团队被评选为云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同年,《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系列教材》获批为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2013年《佤族乐舞》获批为云南省精品教材;2014年《云南白族民间代表性舞蹈教程(女班分册)》获批为云南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

(三)《哈尼族舞蹈教材》的开发。2009年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建立了“哈尼族舞蹈研究”课题组,对哈尼族的民间舞蹈展开全面的研究和创编相应的大学教材。参与教材开发制作的教师全部为文华学院青年骨干教师。

1.《哈尼族舞蹈教材》内容介绍。《哈尼族舞蹈教材》向学习者系统介绍了哈尼族舞蹈,以及哈尼族舞蹈的一些历史、背景、风俗习性、音乐的相关知识。师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到经过提炼、加工后的哈尼族舞蹈教材,还可以学习哈尼族舞蹈的原始素材、民间跳法等。

2.教材开发过程。2009年7月至2011年11月,舞蹈系的教师与2008级为主的学生经历了:采风——教材制作/舞剧构思——教材排练——舞剧首演——修改——采风——修改——排练——参赛。endprint

《哈尼族舞蹈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舞蹈系教师做了大量而扎实的田野工作,反复多次回到红河、思茅等哈尼族地区与各知名艺术家、民间艺人以及各个文化馆、文化站的专家艺人进行研讨,为这《哈尼族舞蹈》教材的呈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采风之后,教师将搜集到的舞蹈元素初步形成教材化,并进行教材实验教学,通过剧目的形式将舞蹈元素进行创编,最后通过实践选择最有训练价值的部分进行整合,形成教材。剧目作为教材的教学成果体现,进行公演和比赛,接受社会的评价。

在《哈尼族舞蹈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文华学院建立了“研究创作+课堂教学+舞台表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大纲》中的课程进行改革,加大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比例,将舞台展演成果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舞蹈系学生通过舞剧的排练,完成《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剧目排练》、《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代表性组合》、《舞蹈基本功训练》、《舞蹈作品赏析》等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排练情况和演出情况给每位学生相应的成绩。

在文华学院陈劲松院长及领导班子的统筹领导下,音舞诗画《阿密车》的编创汇集了文华学院舞蹈系、音乐系、传媒系、设计系各专业的带头人和骨干力量。该剧目也是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进行教学改革,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高校课堂,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成果之一。

3.音舞诗画《阿密车》获得的社会评价。音舞诗画《阿密车》赢得了中国舞蹈第八届“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表演银奖、作品银奖,云南省第十一届新剧目展演金奖、编导一等奖、舞美一等奖、音乐创作二等奖以及个人表演三等奖三项;云南省艺术文学贡献一等奖;片段《哀牢廻响》获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表演金奖;片段《山谷木屐》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组一等奖;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录制“首届乡土盛典2012元旦文艺晚会”,在CCTV-7播出;录制《舞蹈世界》和《我要上春晚》栏目,在CCTV-3播出。

三、经验总结

高校是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云南少数民族乐舞素材进课堂有利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通过一门课程——《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建设,一本教材《哈尼族舞蹈教材》的创编,一台舞剧《阿密车》的展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和社会效益,这一艺术实践案例证明:

1.云南少数民族乐舞素材进高校课堂要求高校建立一个符合当代大学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表演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研究创作+课堂教学+舞台表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深刻诠释,以重大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证了云南少数民族乐舞素材进高校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哈尼族舞蹈教材》研发项目的实施,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育人模式。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管理体制被创新、发展,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2. 高校教材建设是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基础工程。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研究方面,已经有前人完成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这一巨大成果曾一度停留在“博物馆似的保护”状态。《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系列教材》的研发过程相当于在修一条路,通过这条路,流传于云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民间舞蹈,转化为可供学校或是艺术团体的舞者能够系统掌握的技能;通过这条路,民间艺人能够来到高校课堂,传授民族乐舞文化和技能。《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系列教材》的研发将前人成果转化、发扬,以满足高校教育中的科研、创作和教学。

3.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舞剧《阿密车》是《哈尼族教材》成果的舞台呈现,起到检验教材可行性的作用,有别于以市场为导向的舞台展演活动。在教材开发项目的带动下,云南少数民族乐舞元素进高校课堂的实践,并不是摒弃原有的传统形态,而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谨慎的态度对乐舞元素进行提纯、训练和强化,对少数民族乐舞传承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注释:

【1】卢田.澧州大鼓的传承与考察——兼及对其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3.p25

参考文献:

[1]王奇辉.贵州侗族乐舞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现状研究——以侗族“拦路歌”为例[J] .艺海,2013.

[2] 卢田.澧州大鼓的传承与考察——兼及对其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 冯雅静.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3.

[4] 李奚溪.高师乡土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临沂大学乡土音乐课程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人才培养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