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合作学习策略探析
2015-04-27聂根香
聂根香
摘 要:当前大学生的合作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适用条件还不够明确;合作学习模式还比较单调;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不足;评价机制还不完善。据此,要选择适于合作的学习任务;把握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灵活运用多元化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完善评价和管理机制。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小组;合作技能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目前尚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如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的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我国的王坦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通过以上表述可以看出,较之于个人学习,大学生合作学习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合作中展开学习活动,学生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共同负责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二、当前大学生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适用条件还不够明确。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而较复杂、综合的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
而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是什么,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曾有学者认为,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依据大学生的性格、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科特点、教师的偏好、学习任务的特征等,以及现有的资源条件等诸多条件,其核心在于面临不同教学情境的创造。对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
2.合作学习模式还比较单调。西方的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开发了小组成绩分享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学习法、小组调查法、小组辅导个别化学习法等多样化的合作学习模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研究发现,当合作学习具有以下五个要素时,合作是有效的:积极互赖、面对面的相互促进与互动、个体和小组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和小组自评。但这些观点只是粗线条的策略性描述,没有深入研究责任扩散、群体极化、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社会干扰等心理因素对合作学习的影响。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单调枯燥的合作学习策略,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合作学习方式流于形式。
3.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不足。在竞争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平时因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乃至团队精神,普遍表现为协作能力低;而合作意识的缺乏又反过来影响着大学生在学习和社会交往中的竞争意识有余,而合作意识不足。实践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中,大学生往往只是热衷于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缺乏与同伴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忽视了团队工作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由于缺乏合作意识,大学生对合作学习需要的技能没有清晰的认识,不理解怎样以及何时使用这些技能,也没有足够的机会掌握这些技能,也不能保证通过实践这些技能,直至达到内化的程度。
4.评价机制还不完善。评价作为大学生合作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过程的合理评价、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存在问题的发生与解决。而现行的评价机制与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相适应,采用竞争性的评价方式,而这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下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要求,不符合合作学习的内在要求,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评价标准比较单一、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合作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方法、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三、完善大学生合作学习的措施分析
1.选择适于合作的学习任务。单维的学习任务常令有某方面优势的学生取得成功,另外的学生容易有挫折感,学生们往往得出结论:某些学生是聪明的,某些学生是愚笨的。这种刻板印象固化了个别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从而影响其在小组中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内容多元化的小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机会,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多种潜力,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从而为小组做出贡献。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小组成员各显其能,改变其在班级中的等级地位,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把握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合作学习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小组讨论都能产生合作的效应;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一般来说,学生思维受阻时、小组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问题答案多样化时都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教师应保持捕捉机遇的敏感性,及时把握时机因势利导。
3.灵活运用多元化的学习策略。我国学者,结合我国教学的实际,把合作学习与现有的一般教学策略一一接受策略加以整合,构成四种基本的合作学习策略类型;帮助—接受型合作学习(同伴交流重在回忆或复述教师讲过的内容)、协同—接受型合作学习(在相互讨论、相互磋商中建构起对知识的意义理解)、帮助—发现型合作学习(小组同伴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以交换看法、集思广益)、协同—发现型合作学习(小组同伴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一些程度不同、层次递进的合作学习策略。这四种新型的合作学习策略并无本身的优劣之分,它们只是根据实施合作学习的不同目标定位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时段选择不同的切入口而形成的不同模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首先,注意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对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其次,重视大学生合作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再次,把合作意识的培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最后,摆正自己在集体合作中的位置。
5.完善评价和管理机制。首先,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合作学习研究者强调,要关注小组合作探究知识的过程,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尤其应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改进教学和提高学习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其次,将“差异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大学生间的差异,注意把差异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合作学习时,要将小组整体的成绩作为评价基础,但也不能忽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和奖励。
参考文献:
[1]陈江波.谈课堂教学中合作能力的培养[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15.
[2]王静.大学生合作意识培养探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王晶晶.大学生竞争与合作能力状况的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
[4] 詹星.论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4).
[5] 陆琰.论现代设计教育中合作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