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
2015-04-27余深达
余深达
【摘 要】在互动式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程学习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教育环境,构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动口;动脑;动手;动起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也就是说,新课程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动口、动脑、动手,动起来。
一、创设冲突情境,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
现在的学生对于前人的书,他们有自己的读法;对于一些问题,他们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学生的思想。为人师者要持有积极而又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课堂上,学生的思想才会发出声音,才会促使他们去积极思考。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是不是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呢?不是的。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境才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专注于特定的情境,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的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悬念”,创设冲突情境,引起学生好奇和探求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急于投入到所学内容的情境之中。如在讲述《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时,我就抛弃了课文提供的《水浒传》,选择《西游记》作为引言,问到“唐僧师徒四人各是怎样的一个人?”同学们一听是《西游记》,马上“我来讲”、“我来讲”的叫个不停,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又提出“他们是怎么样形成这种性格的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我都没有设置固定的答案,允许同学个人可以持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思维的空间中自由驰骋,任意翱翔。学生与学生之间争得面红耳赤,学生与我也可以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 ”都将不复存在,师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共同成长。
二、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敢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是教师的“一言堂”,同学在下面抄抄画画,顶多再使用挂图、模型、录音、投影等方式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但这远远是不够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创设让学生摸得着、看得到,甚至能够自己亲手操作的一种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从而抓住课堂,才算是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比如,在讲述《交友要讲原则》时,在“‘哥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谊”这一问题上创设了这一情境:让同学们先看同学自编自演的小品。小品的内容是,初二的甲同学把乙同学打成重伤,为躲避公安局的追捕,来找他的“哥们”帮忙。要求同学看完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同学们一听有“好戏”可看,一下子来了精神,激发起了探究的兴趣。没等小品演完,就有同学议论纷纷;小品演完之后,同学马上就七嘴巴舌的议论开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就这样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的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因为,只有让学生首先体会到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心理学的乐趣,使心理现象成为学生自己可以把握的东西之后,我们才可能要求他们去“发现”和“学会”学科目标要求的内容。活泼好动这是孩子的天性,抓住了学生的心也就抓住了课堂。而相反的,如果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只知道听,只知道接受,只有老师的喋喋不休,课堂气氛沉闷,不仅是学生想睡觉,连听课的老师都很无聊。久而久之,政治课堂就失去了吸引力,学生就开始厌烦上政治课了。所以,只有让学生参与学习,抒发自己的感想,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能说会道的能力。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尊重差异、崇尚个性;学生们的言论应该自由,“百家争鸣”。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就都会有两种思想。借助讨论,把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地位拉到中心地位,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
课堂是一种对话,是一种讨论,这是对传统课堂理论的一种超越。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课堂的组成部分,构筑起共同探讨的平台。
三、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动脑、动口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应忽视
中国青年与西方青年相比,依赖心理强,自主精神差,普遍缺乏独立意识。许多人都是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出外靠朋友。这是几千年的封建依附关系所导致的心理缺陷,人格萎缩。他们在父母面前百依百顺,在老师面前言听计从,在朋友面前人云亦云,在上级面前唯唯诺诺,办事优柔寡断,缺乏主见。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独立意识,使之做有主见的人。学生在校是学习的主体、校园活动的主体,进入社会又是实践的主体、生活的主体、市场的主体。所以,在校期间,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巧妙地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在动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积极有效的学习。同时,还要使学生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体,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参与意思,自治自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此外,学生还要主动的关心社会,关注时事,自觉参加社会活动,如生产劳动或社会调查,正确的观察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经济发展动态,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因此,课前,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孩子确立研究小课题,组织他们搜集资料,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行诸文字。课堂上,留给孩子们交流是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研究成果,体验收获的喜悦。我在教学过程中,每隔两周就上一次的研究性学习课。如在讲述《生活处处有情趣》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做一张手抄报,内容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体现在手抄报上,然后再由其他同学来猜一猜这是谁的手抄报。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家人和同学的兴趣、爱好。这样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中,学生就会自觉养成平等团结的团队精神、自觉探究的钻研精神。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升到共识、共享、共进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只要留给学生机会;只要告诉他们表达意见是他们的权利;只要热情的鼓励学生,真正的赏识学生,就能看到学生洞开的心灵之窗,就能听到学生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让学生动起来,才是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
总之,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现代教育所要求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的时代特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学懂、记牢、运用政治课知识。这样做,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知识少了,但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却增强了,独立性发展了;这才是未来社会所要求的。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