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语交际重在“动口”

2016-07-28吴婷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7期
关键词:动口口语交际新教材

吴婷

[摘 要]与原人教版相比,新教材的口语交际从原来的6次减少为4次,总体难度也有所降低。新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三大特点:主题内容凸显交际、序列编排更加科学、教学提示更加明晰。这样的编排特点,更利于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使学生更容易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口语交际 编排特点 新教材 动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05

我在教原人教版一年级教材时,对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的表现,有三点比较深的印象:

1.听话不专心。原人教版第一次口语交际课《有趣的游戏》,教材提示学生观察三幅插图,然后说说自己做过哪些有趣的游戏。在精心创设的情境面前,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个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我喊一个学生发言时,很多孩子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甚至还抱怨上一句:“都不叫我,哼!”有的孩子急不可耐,自顾自地表达了,根本不管同伴说了什么……课堂上可谓一片“热闹”。

2.说话不完整。一年级的孩子发言往往是随性的,有时想表达一个意思,但又不知怎么运用词语来表达,说起话来抓不住重点。例如,原教材第五次口语交际《该怎么办》一课,主要凭借是三幅配图,核心问题是讨论“该怎么办”,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从多个角度想办法。大部分孩子都不能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办法:有的孩子表达时没有顺序,让人听不明白;有的孩子思维漫无边际,说的话牛头不对马嘴。

3.交流不开放。有的学生对话时十分胆怯,声音小、不敢抬头、不敢提出不同意见;有的学生在交流中以自己为中心,缺乏交际;还有的学生害怕与陌生人谈话。原教材最后一次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一课,图中的第二幅采用空白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想出各种运南瓜的办法。然而,上课时,当第一个孩子回答“可以用滚南瓜的方法”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和她一样的办法。原本有不同想法的几个孩子也害羞地放下了手。

除了上述提到的口语交际的三个内容外,人教版还安排了《我们的画》《这样做不好》《我会拼图》三次口语交际。教材的编写意图分别是:强调动手,先画一幅画,再讲一讲自己的画,评一评别人的画;仔细观察画面,讲一讲每幅图的图意,再根据每幅图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考虑进行劝说的方式;强调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根据拼成的结果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活动是有了,但口语交际很难丰富。

虽然这些口语交际每个话题也都强调了“生活性”“互动性”和“综合性”,但每次口语交际实效并不高。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可能是这六组口语交际的安排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难度偏大;交际训练的意图不够突出,课堂很容易本末倒置:“怎么做”很重视,“怎么说”倒退居二线。拼图、画画、观察这些辅助手段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口语交际训练成了空谈。

与原人教版相比,新教材的口语交际从原来的6次减少为4次,总体难度也有所降低。根据试教过程中的收获和对低段教师做的问卷调查,我们认为新教材在4次口语交际编排上的三大特点。

一、主题内容凸显交际

口语交际肯定需要主题情境,而主题情境应该是能突出口语交际的。

(一)游戏主题

《我说你做》一课创设了游戏的主题形式。游戏规则特别要求“一个人发指令,其他人做动作”。这让教师在游戏过程中非常明确该引导孩子怎么说、怎么做,孩子也是彻底放松,自信而又活跃地参与集体活动,并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训练了说话能力。

(二)现实主题

《我们做朋友》一课鼓励孩子向身边的同学介绍自己,一起聊聊天,交到新朋友。这次交际训练对该阶段的孩子来说是现实中最实用的,也是似曾相识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留心观察同学的特点,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生活主题

第三次口语交际内容为《用多大的声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三幅情境图引导孩子思考: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这样,有效调动学生生活的感知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口语交际时说得具体、真实。

(四)问题主题

最后一次口语交际新教材也选用了《小兔运南瓜》,同样把第二幅图做成问题图,让孩子展开想象。提示学生思考:1.小兔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2.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学生只要根据问题展开想象,就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以及选择的理由。

二、序列编排更加科学

在学完第一组识字课之后,教材安排了第一次口语交际《我说你做》。其目的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拉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距离。在“发指令”的互动中,每个孩子都有了初次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自信心,体会到成就感。

第二次口语交际安排在拼音学习和第一组课文学习结束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们的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亲密、熟悉。此时,教学《我们做朋友》这一口语交际课,可谓是一举两得:孩子的真实情感得到了表达,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更规范的训练。

接着,在学习一组识字和一组课文后,教材安排第三次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的语言有了一定的积累,课文出示了生活中熟悉的三幅情境图,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引导他们运用语言,增强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又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懂得如何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素质的人。

最后一组交际内容沿用了人教版中的《小兔运南瓜》。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说话能力已从最初的一句话过渡到几句话、一段话。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图充分打开想象空间,互相讨论:小兔还能用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并说说自己这样想的理由。看似非常小的问题却在无意之中提醒孩子,可以多想几种办法,并鼓励孩子由说一句完整的话到一段通顺的话。

以上四次口语交际训练序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加深。这样的编排更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不仅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而且避免了内容的交叉重叠,能够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的良好效果。

三、教学提示更加明晰

新教材在四次口语交际中都以“小标签”的方式呈现教学提示。如,《我说你做》一课提示并指出“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注意听别人说话”;《我们做朋友》一课提示并强调“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用多大的声音》一课提示并教育孩子“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小兔运南瓜》一课提示并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些教学提示看似简单,对教师来说却是极其重要、实用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还发现新教材更强调口语的规范性,重视学生的交际习惯和文明礼仪。例如,新教材将“倾听”作为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第一堂口语交际课《我说你做》中就明确提示教学重点“注意听别人说话”。尽管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才提到“认真倾听”,但这并不意味着此前不必重视。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新教材已经重视到这一点,那教师就更应该从小抓起,从学生跨进校门的第一堂课开始,及时提醒并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听”的重视,促使学生养成“听”的习惯。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动口口语交际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