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有效性探究
2015-04-27王秋兰
王秋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数学操作活动看似热闹,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些操作只不过是一种“摆设”而已。这种操作活动流于一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中。有些课堂甚至出现了操作错位的现象。针对这种种现象,我们必须加强动手操作问题的症结诊断,探索适宜、适切、适合的对策措施,追求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有效性。要追求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
一、注重课前准备活动,慎选操作材料,切实为课堂操作作准备
小学生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水平非常低下,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直观属性。他们更多被事物的外观和实际表象所吸引。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慎重选用操作材料,弱化操作材料本身的色彩、形状对学生的吸引力,选择材料的重要标准是要看该操作材料是否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时,我就明确要求学生带一个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小皮球,一个茶叶罐。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等体验,初步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由于老师的明确要求,学生没有盲目地带一些色彩斑斓的积木等材料,而分散注意力。从而提高了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二、动手操作的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老师在设计操作内容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充分考虑“哪些内容需要动手操作”,不要使动手操作流于形式。如教学二年级长度单位厘米与米的认识时,教学中,准备一枚图钉与一个田字格,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图钉的长度,田字格的宽大约都是一厘米,从而形成表象,让思维的发展经历活动思维——具体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这样的动手操作是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矛盾的主要载体。而像到了高年级学习圆柱的认识时,如果再让学生用摸一摸的操作方法,似乎有些幼稚。这时的操作重点就要落实在侧面展开图上,用剪子剪一剪的方法,使操作更有效。
三、动手操作前的有效指导,能大大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是要得到充分的体现,自主探究的意识要努力培养。但也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教学周长一课的认识时,我分小组进行操作,提供了直尺、卷尺、绳子等测量工具,要求学生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周长。第一次,在一班上课时,我什么也没有提示,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结果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就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冷场的现象。花的时间很多,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次在二班上课,在操作之前,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先说说你用什么工具测量什么图形的周长?绳子有什么用呢?这样适当地点拨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圆的周长的测量,有的同学用了卷尺,有的用了绳子,有的用滚动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这样的操作有目的,有计划,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适时引导使操作更有效。
四、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而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毫无压抑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如在教学《搭配》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周六爸爸妈妈要带小红去数学乐园玩,瞧,妈妈为小红准备了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她穿哪一套好呢?你们能帮他搭一搭吗?”继而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进行操作。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下,毫无压抑的气氛中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五、明确探究方向,确定操作要求
每次操作都有它的目的。在操作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每一步该怎么做?在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同时,老师必须使学生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探究的方向进行思考。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让学生用摆圆片的方法,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一开始,我就明确要求:用12个圆片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每个图形所用的圆片必须是一样多的,并把刚刚摆的图形所用的圆片个数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式答案有这几种:2+2+2+2+2+2=12 3+3+3+3=12 4+4+4=12。从反馈的情况看,学生摆的图形都有规律,再通过这些加法算式去探寻乘法的意义,也就更加直观形象了。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学生就不会摆成各种各样圆片不一样的图形了,避免了与教学无关的图形圆片个数的干扰,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使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了保证。
六、操作过程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有效的数学动手操作需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思考和分析,让创新在操作中萌发。通过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你会发现学生是很有创造力的。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请画出一个120度的角”。于是学生们开始操作了,在画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大部分学生都是用量角器画的。在肯定了学生的画法之后,我试着问他们,有更好的办法吗?试一试。于是同学们认真思考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我是用一个直角和一个30度的角拼在一起来画的;有的说我是用两个60度的角拼在一起来画的;有的说我用4个30度的角拼在一起来画的;还有的说我先画一个平角再剪去一个60度的角;还有的说我用两个45度的角和一个30度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学生的方法真是另老师大开眼界。这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操作,能不使操作更加有效吗?
七、在操作中体验,让操作更加有效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他们的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动手操作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抽象性。如教学《秒的认识》一课,学生对10秒,30秒,60秒的时间的长短是没有概念的。上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60秒的长短,在这个时间里面,你能做什么?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有的拍皮球,有的跳绳,有的写字,有的做计算。老师发口令,让学生同时分别进行活动,60秒时间一到,老师喊停,再让学生汇报:60秒跳绳能跳几下?拍皮球能拍几下?写字能写几个?做计算题又能做几个?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60秒有多长,从而能抽象出60秒的时间概念。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兴趣很浓,通过操作体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这样的操作很有效。
总之,动手操作是一种探究知识的手段,是多种感官与认识过程的学习方式。在一切操作活动中,教师要瞄准教学目标、知识的重难点,为学生合理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把握操作时机,选择恰当的操作方法,培养有序的操作习惯,重视评价激励,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作为我们教师,要尽我们所能,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一切可能动手操作的机会,努力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操作体验中有效“做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