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解表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24例临床研究
2015-04-26杨军芳
杨军芳
(嵩县中医院,河南 洛阳 471401)
活血解表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24例临床研究
杨军芳
(嵩县中医院,河南 洛阳 471401)
目的:观察自拟活血解表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及对照组(n=23),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联合西比灵胶囊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活血解表方。治疗15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拟活血解表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活血解表方;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研究
血管神经性头痛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头痛疾病。西医学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发病机理主要为脑血管痉挛收缩或扩张导致局部血流改变和障碍,造成附近组织血液瘀阻,牵涉痛觉神经纤维而致。临床治疗多以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低局部神经纤维敏感度为主。临床实践表明,患者停药后会由于活动劳累、情志等因素导致疾病再次发作等情况[1],反复发作,难以根本治愈,单纯采用西药治疗存在着临床疗效较差、药物依赖等问题。中医学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于“头痛”“偏头痛”“脑风”等范畴,主要病因为感受外邪、情志不节、饮食所伤、久病致瘀等,造成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头痛发生。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将其分为“外感头痛”及“内伤头痛”。治疗往往根据外感和内伤两方面,但临床治疗存在着治内失外或治外失内等缺陷,疗效较差。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治疗头痛应内外兼治,在给予活血通络药物基础上加以解表祛风药物。临床治疗以活血通络、解表祛风为主,自拟活血解表方加用口服尼莫地平及西比灵胶囊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程度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及对照组(n=23)。其中治疗组女14例,男11例,年龄为21~68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为2周至12年;对照组女16例,男7例,年龄为19~71岁,平均年龄为46岁,病程为1周至10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血管神经性头痛疾病的诊断标准:头痛呈发作性,每次持续时间不等,可同天内多次发作,也有间隔数周、数月等,具有反复发作病史;发作时头痛性质多表现为头部一侧或双侧或全头部疼痛,其性质为跳痛、胀痛、刺痛等,疼痛剧烈时或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症状;由情绪激动、劳累、女性月经失调等诱因引发;经查头部CT或MRI,排除其他颅内占位、脑梗塞、脑出血、清光眼等颅内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头痛。
1.3 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自拟活血解表方为基本方治疗,活血解表方组成为:当归尾12g、川芎20g、赤芍15g、地龙15g、麻黄9g、桂枝12g、天麻15g、延胡索12g、全蝎6g、法半夏12g、白芷12g;根据头痛部位不同加以不同引经药物,随证加减:部位在脑后上至颠顶者,属于太阳头痛,加用防风12g;痛在额前、上连目珠者,属于阳明头痛,加用葛根15g;痛在头部两侧,属于少阳头痛,加用柴胡9g;太阴头痛加以细辛6g;痛在颠顶者,属于厥阴头痛,加用吴茱萸12g。煎服方法: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患者可休息2天。加用西药尼莫地平片20mg·tid+西比灵胶囊10mg·qn口服。
1.3.2 对照组 采用西医药物口服治疗方案,尼莫地平片20mg·tid+西比灵胶囊10mg·qn口服,疗程同治疗组。3个疗程后判断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制定。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停药3个月未再次发作;显效:临床症状缓解,患者发病时间及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减轻;好转:患者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单位时间内发病次数减轻,停药后有复发现象;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病案举隅
李某,女,48岁,于2013年6月份就诊,自诉有反复头痛病史4年余,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均无明显诱因,症状基本相同,表现为头部双颞部持续样针刺涨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干呕、夜间失眠、时有纳差、口淡无味等症状。4年来简短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患者就诊时呈头痛面容,面色无华,精神不振,舌有瘀点、苔薄白;脉浮紧而弦,自述首次发病因头部风吹而诱发。临床头部MRI检查示:未见明显异常;颈部多普勒示: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诊断为头痛,证属外感风寒、日久入络、清阳被阻、闭阻脑脉,为少阳头痛。治则为活血通络、疏风解表,在自拟活血解表方基础上加柴胡12g引经药物及口服尼莫地平、西比灵胶囊。患者用药3日后就诊,诉服用药物后觉周身汗出,头痛症状在汗出后明显减轻,但觉汗出后有周身乏力、纳差、不思饮食症状,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12g、山药20g用以补中益气、温中健脾。嘱患者按时用药,3个疗程后头痛症状缓解,随访半年患者头痛症状未再发作。
4 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于中医“头痛”范畴,中医治疗将其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致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情志刺激、头部受凉或受热过度、劳累、用脑过度等因素。中医认为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三阳经脉均循行于头部,且厥阴肝经又于督脉交汇于头颈部;“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风邪侵害人体最易损害患者头部,导致患者三阳经脉气机受阻,气机逆乱,风邪致病,多挟寒、挟热、挟湿。“久则致瘀”,经脉之气运行失调,日久则导致气血瘀滞。因此,笔者认为中医辨证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不能将其单归属为内伤头痛,应同时给予活血祛瘀及祛风通络药物,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自拟活血解表方以活血通络、祛风解表为治疗原则,方中当归尾、川芎、赤芍、天麻共为君药,起活血化瘀作用;自古川芎为治疗头痛要药,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肝阳、血瘀、血虚均可为君药,方用其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川芎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大剂量使用可对延脑的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脊髓反射有抑制作用,从而起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当归主要起活血止痛的作用,方中采用当归尾,取其破血、行血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当归中含有丁基苯酞,可改善软脑膜微循环,还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其作用强度为乙酰水杨酸钠的1.7倍。赤芍主要起清热凉血、散淤止痛的作用,方中取赤芍清血分实热、散淤血留滞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赤芍具有很好的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作用,从而起到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作用。地龙取其通络止痛之功效,现代医学显示地龙提取物有很好的溶栓、抗凝作用。天麻为治疗头痛要药,“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方中取其熄风止痉、祛风止痛之功效,现代医学显示天麻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其制出物天麻素对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头痛等有很好的作用,另外还有镇静作用,可治疗神经衰弱等疾病;方中地龙取其熄风通络之功效,延胡索辛散、苦泄,既可入血分又可入气分,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气畅血行,通则不痛。现代医学显示延胡索有很好的镇痛、镇静作用,且未见明显成瘾性。全蝎主入肝经、性善走窜,既平熄肝风,又搜风通络,方中取其散内外风之功效,具有通络止痛作用。地龙、延胡索、全蝎、法半夏共为臣药,合用可起活血止痛、祛风通络之作用;麻黄、桂枝合用起祛风解表之功效,“上者发之”,使头部病邪随汗出而解,共为臣药。根据头痛部位不同,加以不同引经药物:部位在脑后上至颠顶者,属于太阳头痛,加用防风12g;痛在额前、上连目珠者,属于阳明头痛,加以葛根15g;痛在头部两侧,属于少阳头痛,加以柴胡9g;太阴头痛加以细辛6g;痛在颠顶者,属于厥阴头痛,加以吴茱萸12g。诸药合用行血而解表,可去外感之邪,使血行而内邪去,从而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用自拟活血解表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冯刚民.川芎头痛汤冶疗血管神经性头痛108例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2):40.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19.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09-11
杨军芳(1973-),女,河南省嵩县中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脑病。
R246.6
A
1673-2197(2015)02-0109-02
10.11954/ytctyy.20150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