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2015-04-26方俊华胡庆华
方俊华,胡庆华
(1.枝江市中医医院,湖北 枝江 443200;2.枝江市人民医院 五官科,湖北 枝江 443200)
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方俊华1,胡庆华2
(1.枝江市中医医院,湖北 枝江 443200;2.枝江市人民医院 五官科,湖北 枝江 443200)
目的:探究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134例肝硬化患者进行CT分型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两种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均匀型和节段型肝硬化多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次而对应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最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结节型肝硬化则以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最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最次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各分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分型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联系,可相互辅导借鉴,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肝硬化;CT分型;中医证型;相关性
肝硬化为临床常见慢性进行性肝病[1],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反复、长期作用造成的弥漫性肝损伤,当肝硬化到达代偿期时可在CT检查上呈现一定特征,如肝脏大小、形态、内部和表面异常变化等。中医则通过脉诊、舌诊等手段对肝硬化进行辨证分型[2]。本研究抽取134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就诊的134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T分型和中医辨证分型,所有患者均符合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标准[3]。其中男性84例,女性50例,年龄29~79岁,平均年龄52岁;103例(76.9%)具有明确肝炎史或HBV感染史,13例(9.70%)有酗酒史,8例(5.97%)感染血吸虫。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与中医辨证诊治。CT扫描层厚及层距为10mm,从膈顶自上而下扫描12~15层[4],包含肝脾整个平面,加强扫描进行平扫,120kV,矩阵521×512,FOV320~430mm。
1.3 分型标准
CT分型标准:参照研究标准,对照肝硬化患者上腹部CT图像进行分型,可分为均匀型、节段型和结节型。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辨证标准及文献进行分型,可分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水湿内停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分型结果
根据CT检查结果可将患者分为均匀型、节段型和结节型。134例患者中均匀型30例,占22.4%,患者肝脏边缘光整,形态规则,肝叶比例正常,质地较为均匀,肝裂形态正常或略宽;19例为节段型,占14.2%,患者肝脏边缘呈波浪形,形态不规整,肝叶比例失调,质地较为均匀,部分肝结节出现明显萎缩,部分肝节段增生肥大,干裂明显增宽并且不规则;85例为结节型,占63.4%,患者肝脏边缘为小结节状或轻度波浪形,形状较为规则,质地不均匀有弥漫性颗粒,肝叶比例较为正常,肝裂正常或增宽。
2.2 中医辨证分型结果
根据中医辨证诊治可分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水湿内停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15例(11.2%),湿热蕴结证17例(12.7%),气滞血瘀证30例(22.4%),水湿内停证37例(27.6%),脾肾阳虚证19例(14.2%),肝肾阴虚证16例(11.9%)。
2.3 CT分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经分析,均匀型和节段型肝硬化多数对应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63.5%、43.8%),次而对应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46.3%、25.8%),最少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11.93%、8.59%)。结节型肝硬化则以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64.7%)最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27.1%),最少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8.24%)。各分型比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n(%)]
3 讨论
肝硬化多由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和慢性肠道炎等引起[5],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伤及门脉高压症,还可伴有多系统受累情况,晚期则会出现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该病发病机制为肝实质细胞被广泛破坏,继而变性、坏死,导致正常肝结构紊乱,正常功能受损[6]。该病的发生多与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CT造影可利用影像学断面图像分析肝脏外形、密度和边缘形态等,是目前进行肝硬化活体形态分型的唯一有效方法,具有可用于活体、无创伤、利于判断肝硬化程度等优点。中医对于肝硬化的诊断是通过脉诊、舌诊等进行的,通过辨证分型给予对应药物。本研究结果表明,均匀型和节段型肝硬化多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次而对应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最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结节型肝硬化则以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最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最次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说明肝郁脾虚证多为代偿期,气滞血瘀证多为失代偿期的过度时期,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多为失代偿期。
肝郁脾虚导致水湿不化,湿蕴生热,进而导致血瘀气滞、湿阻水停,甚至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这是中医证型的病理发展过程。肝硬化CT的病理过程则是由均匀型、节段型向结节型发展。两种分型的病理发展过程有相似之处,可相互借鉴,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1] 张闽光,邢东炜,黄学菁,等.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9,7(5):321-323.
[2] 黄飞,黄慧钟,李天然,等.肝硬化CT诊断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3,19(12):36-38.
[3] 刘玉品,池晓玲,周懂晶,等.肝硬化多层螺旋CT数量化诊断及其中医证候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6):1090-1092.
[4] 路小燕.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证型与气温节气变化关系的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12.
[5] 陈进军,宁景春.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CT影像学特征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1,1(3):33-34,37.
[6] 户玉轩.原发性肝癌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析[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1.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9-29
方俊华(1977-),男,湖北省枝江市中医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CT、MRI诊断。
R256.4
A
1673-2197(2015)02-0076-01
10.11954/ytctyy.2015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