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15-04-24范玲
范玲
摘 要:翻译教学是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基于目前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从课程设置、教材编选、教学模式、师资培训、考评体系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翻译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23-02
翻译能力不仅是评估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人们实现对外沟通与交流的必备要素。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翻译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2013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内容对翻译题型做出了较大变动,由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将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这种转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四级考试翻译题型过于单一化的弊端,实现了翻译与非翻译教学内容的紧密关联,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翻译是两种语言符号系统的转换。翻译者需要将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综合理解运用。众所周知,翻译过程主要分为理解、表达和校对。只有对原始文本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表达和校对。正确的理解需要对文本中存在的语言现象、背景知识、语境中的逻辑关系进行全面把握和综合运用。因此,翻译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学生通过翻译学习不仅能够收获相关的语言知识,增强英语表达的思维意识,更能够透过语言了解不同的文化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其中,翻译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翻译课程边缘化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以听说与精读为主,翻译课程大多仅以选修课形式进行小班授课,教学课时、授课人数、学习者的英语基础差异等种种因素造成了翻译教学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不仅无法实现所有学生系统地了解相关翻译理论,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熟练掌握所需的翻译技能,更重要的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翻译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主动学习是教学的核心所在,目前的翻译课程设置只能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学习”的地位,让整体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模式单一化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翻译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但是,大部分学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滞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进行,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信息输入方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这种盲目的教与学模式一方面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的及时反馈,忽略了大量可用于翻译教学的文化资源、媒体资源等,让学生失去了扩充知识面和专业性的途径;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完全依赖,无法释放自身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很难做到翻译能力的真正提高。
(三)教测内容缺乏化
目前,面向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很少见到单独成册的翻译教材。翻译基本上都是作为听说或精读教材中某个章节进行简单介绍,内容寥寥可数,大部分教师只能自行寻找大量的课外资料进行补充,造成了翻译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根本无法形成系统性的讲解和实践。此外,测评作为考查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本应能够较为准确地体现学生的翻译技巧和能力,但测评内容的单一及形式的缺失使其无法真正体现和考量学生在翻译方面的实际水平,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自身的翻译能力和可提高的空间。
(四)师资力量薄弱化
国内著名学者穆雷曾提到过,“虽然目前翻译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等较之十年前以及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已经逐渐趋于合理,但是多数教师还是缺乏严格的职业训练和学术训练。”这表明了现在我国翻译教学师资力量的薄弱,不论翻译教师的人数,还是人员的选配、培训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漏洞,成为了我国翻译教学发展的最大瓶颈。翻译教师师资建设的缺乏直接导致了翻译教学质量低下,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合理建设翻译教学队伍和全面提高英语教师的翻译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路径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完善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教学首先应该从课程设置层面体现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及地位。首先,在大学读写课中单独开辟翻译课程,主要讲授翻译理论、技巧及笔译等相关内容,听说课程中为口译课程设置固定的授课时间,进而加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授课强度。其次,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的翻译教学课程。学校可以依据学生在英语基础方面的差异性将翻译课程定为初、中、高三大级别。每个级别都设定与学生水平相符的教学目标、大纲、要求等,让学生的翻译能力能够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此外,面对大学高年级的学生开设具有专业化、针对性的翻译选修课程,满足其在日后考试、求职、就业等方面的需求。
(二)注重翻译教材建设
翻译教材的稀缺是目前翻译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众所周知,翻译过程中的思维转换至关重要。美国学者格姆里奇的研究表明,翻译者在翻译心理过程中拥有两种表现视角,分别与源语和译语相对应。他指出,表现视角是语言中反映出的文化状况。因此,翻译教材不仅要达到双语翻译语言层面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翻译者具备认知影响两种语言表述特点的文化情境的能力,将语言内容与文化层面巧妙融合,涵盖翻译理论、技巧、篇章翻译、英汉对比、修辞、文化等多元化信息。同时,建设多媒体网络资源平台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实现传统课本与现代化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外接触、了解并掌握丰富化、多元化的翻译资料和信息。
(三)变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样适用于翻译教学。著名学者李德凤曾提出进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对翻译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竞赛等多元化的形式相融合,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课堂学习,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进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寓教于乐,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在翻译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彻底摒弃传统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翻译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
(四)加强师资培训
培养具有高水平翻译能力的人才是翻译教师的重要使命,而翻译领域师资力量的缺乏与不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翻译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精通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还需具备出色的语言转换、沟通、创作能力。著名学者蔡思果曾经提到过,学翻译的人如果只学翻译,永远翻译不好,要先具备中西学的底子和语文的修养才有希望。因此,学校必须加大对翻译师资力量的投入,定期组织教师进修、访学,参与各种类型研讨会及学术活动,让教师尽可能多渠道、多角度去了解、分析国内外翻译领域的前沿资讯。此外,教师自身也要寻找机会自我提升,不断摸索,将翻译教学做大、做强。
(五)健全考评体系
完善、合理的考评体系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翻译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传统的以测试结果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体系必须优化,将形成性考评形式与总结性考评形式等灵活应用于翻译课程的整个教学周期。教师应该在翻译教学课堂内外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并对结果进行预测、判断和分析,达到形成性评价的要求。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翻译课程应该设置有集教学、评估、考核一体化的网络资源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远距离互动,同时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记录、问题反馈等信息不仅能够让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测评指标体系了解翻译教学的实际效果,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自我判断和分析,以便及时改进,真正实现翻译的自主学习。此外,教师应该阶段性地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考试、自我及相互测评等多种形式衡量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改变以学生获取知识量作为单一判断指标的情况,整体考量教学阶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真正实现有效的总结性考评。总之,构建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翻译考评体系势在必行。它不仅能够延伸翻译教学的时空维度,即时、有效地实行评估与考核,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科学和客观的教学反馈信息,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测评的良好学习习惯,实现翻译课程的优化教学。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丰富的语言资源切实应用在翻译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尤其是翻译能力,真正实现翻译教学中各个环节的环环相扣,让课堂内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此外,强调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相互关联,从而让教学链条尽可能地呈现交际性、动态性和互补性,建立全方位、综合性的翻译教学体系,让其实现从传统的单一式、强迫式、单向式向多样化、自主式、交互式转变。对翻译教学进行多方位的综合改革有利于学生在翻译学习中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自发、有效的独立学习。
参考文献:
[1]蔡思果.译道探微[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魏令查.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2001,(3).
[4]张美芳.论两种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