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民间信仰现状分析
2015-04-23钱秋月张芈卡
钱秋月 张芈卡
摘 要:民间信仰具有宗教性和文化性,它在传承文化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进步意义,但是民间信仰崇尚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阻碍着人们对科学真理的传播和接受。高校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长成熟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民间信仰中的消极部分的影响而产生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文章以民间信仰的界定为着手点,深入分析了高校学生民间信仰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探索科学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民间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6-0061-04
信仰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坚信不疑和自觉追求,这种追求的前提是主体在一定认识基础上,主观地相信自身所追求的客体是真实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信仰从属于精神领域,也从属于认识领域。这种作为主观认识的信仰经过实践检验后,有被证实与证伪的可能性,由此可知信仰的两种基本存在形态是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能够被实践证实的信仰是科学信仰,不断被证伪的则是非科学信仰。非科学信仰抛开或抛弃被科学证明为正确的东西,直接利用和夸大未被证明或根本不能被证明的结论,使之成为某种本源的、超越于人的认识之上的东西,并对它施以绝对相信,甚至是盲从、迷信。民间信仰属于非科学信仰。
一、民间信仰的界定
众多学者根据信仰对象的特点,认可把民间信仰分为对自然崇拜的民间信仰、对动植物崇拜的民间信仰、对祖先和名人先师的崇拜与信仰、对行业神的崇拜和信仰,以及避邪禳灾、禁忌、卜算吉凶的信仰五个主要方面,这种分类方式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单从信仰对象分析,无法清晰地呈现民间信仰的全貌。另有一些学者从民间信仰的来源分析,把民间信仰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比如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二是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世俗层面上在民间的传播;三是民间的俗信,比如对一些禁忌的传承等;四是一般民众迷信,风水、算命、占卜等。这种分类方式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总之,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助于理解哪些信仰属于民间信仰。
从信仰的客体,也就是信仰对象的被证伪结果看,民间信仰属于非科学信仰。除此之外,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非科学信仰主要有宗教信仰、邪教信仰、封建迷信等等。无论哪种非科学信仰,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其信仰对象是非科学的、虚幻的,信仰状态是盲目的、非理智的,信仰结果是癫狂的。不过,首先民间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它不具备系统完整的宗教理论体系,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和制度化的仪式,也没有特定的信徒,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民间的,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对祖先、鬼神等神秘力量的自发相信、敬畏和服从,它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和禁忌,历来被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几千年来生生不息,逐渐融入民俗生活和风俗习惯之中。其次民间信仰也不是封建迷信,由于近代特定的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民间信仰长期以来被民众和舆论看作是封建迷信而加以排斥和远离。实际上二者虽有一定的内容重合,但并不完全等同。封建迷信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主要是指封建社会或封建主义的迷信思想和迷信观念,包括占卜算卦、风水看相、求仙问佛等行为和观念,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奴役和统治占人口大多数的民众而使用的愚昧人民的手段,以利于其统治。毛泽东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提出“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使用的这个意思。相对于其他非科学信仰,民间信仰更侧重从文化和传统这个角度去表达普通民众面对未知和困境时寻求心里慰藉的渴求,以及与这种渴求相适应而逐渐形成的习俗。
从信仰的主体看,民间信仰流行在中国一般普通民众中,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满足着民众的精神需求和认识幻想,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可以说,自古以来的中国,无论是哪种宗教信仰都不及民间信仰拥有如此众多的认同者和信奉者,并深深影响着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直到今天仍是如此。所以,虽然在近代民间信仰受到了外来宗教的冲击以及人为的扼杀,几经衰落,但在今天仍然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这也是民间信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民间信仰还有两个极其独特的特点。第一,宗教性。民间信仰同其他宗教信仰的信仰心理是一致的,最初都是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不发达,长期不能科学解释一些神秘的生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情况下,自发产生的对所谓的神圣的超人的虚幻世界的盲目相信和狂热崇拜。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人类无法摆脱生死、苦难、困境等问题,所以这种盲目和狂热的信仰热情一直传承下来。在我国之所以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还源于宗教在传入过程中要伴随着信仰的中国化和民间化,也就是说无论是佛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要经过历史长期的反复筛选、淘汰、组合、融合,和民间传统信仰的神灵糅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才能最终被民间普通大众接受。所以,民间信仰自然而然具有宗教性。第二,文化性。民间信仰的存在和世俗生活密不可分,它源自于对原始图腾和巫术的自发记忆,几千年来逐渐融入民俗生活和风俗习惯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抛弃了这些原始记忆就等于抛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所以在我国,民间信仰一直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长期以来影响着大多数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以及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主导意识形态构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民间信仰也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民间信仰中的一些迷信活动会逐渐褪去神秘色彩,而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惯和经验会在传统中继续保存下去,大放光彩。
总之,民间信仰中的非科学成分和文化意蕴相互交织、相伴而在,无法拆分,这是这种信仰的独特之处,所以对民间信仰,既不能一锤子打死,也不能全盘承认。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民间信仰在很多地方再度繁荣。虽然民间信仰在传承文化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进步意义,但是披着传统文化外衣的崇尚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各种民间信仰活动目的复杂、良莠不齐,很多人打着维护传统的旗帜大肆宣扬其非科学成分,一旦过度宣传,容易扭曲社会的价值观念,阻碍人们对科学真理的传播和接受。高校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长成熟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民间信仰中的消极部分的影响而产生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所以,高校应该对民间信仰有一定的认识。那么,民间信仰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现状如何呢?如何认识高校学生的民间信仰现状?
二、大学生的民间信仰现状
当今高校学生大都生于20世纪90年代,他们具有的群体特征是“求新与创新、独处与熬夜、自信与善变、脆弱与迷茫”。之所以形成这种特征,一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中国的创业艰难,更没有体会过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的巨变,他们看到的更多是社会主义的低潮和资本主义的繁荣。二是,因为现实社会的转型不仅仅带来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还引起了社会精神方面的震荡与冲突,传统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和理想信仰受到严重冲击,很多人对其之前坚守的价值追求丧失信心、产生怀疑,甚至动摇和放弃,人们普遍陷入精神的危机与迷惘中,处于思想成长和定型关键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更为敏感。这一代的年轻人的思想更为独立,更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于是宗教信仰、封建迷信、民间信仰等这些一度销声匿迹的信仰潮流重新成为一些人的精神依赖。而民间信仰在普通民众生活习俗中有着深入、广泛、细致的渗透,相比较而言更为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人的思想塑造。下面根据一些调查报告来分析高校学生的民间信仰现状。
第一,民间信仰在高校存在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与民间信仰的重新繁荣是同步的,受到家庭或社会的种种民间信仰活动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也出现了一些与民间信仰有关的思想或行为。尽管没有专门进行高校学生民间信仰的调查数据,但是现有的关于信仰或宗教信仰调查报告显示,高校中有大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一些迷信活动,比如扑克算命、网络占卜、星座预测以及招魂叫魂等简单的巫术,还有部分学生相信鬼神、命运的存在,这些都是民间信仰中极端消极的部分。根据调查,中国南方地区的高校学生对民间信仰的认可度比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民间信仰活动极为繁盛,南方很多地方在大张旗鼓地修缮或新建祠堂宫庙,高调举行民间信仰活动和崇拜仪式,比如闽南地区平均每个村都有2~3座宫庙,每逢婚丧之事或大小节日,各种年龄层次的人们都要去宫庙,进行进香、还愿等祭祀活动,宫庙常年香火旺盛。2008年《泉州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明确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大约占22.2%,61%的大学生半信半疑,信教学生中选择民间信仰(妈祖信仰和关帝信仰等)和道教信仰的人分别为6.8%和3.2%。看似所占比例极少,但是民间信仰不需要极其明确的表态,也不需要参加正规的宗教仪式,在生活中极其容易受其影响。比如一些不信任何宗教的大学生会有佩戴饰物,求神灵保佑给自己带来好运的行为。所以,算上61%的半信半疑的大学生,这个比例就不少了。
第二,混淆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尽管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差别,但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相信某种超自然的神灵能使自己摆脱灾祸,带来好运,并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神灵的恩赐上。因此很多大学生在信仰选择上并不对二者进行认真区分,认为只要有精神寄托就可以。而且即使有明确宗教信仰的同学,有很多也不是真正的宗教徒,真正的信徒会定期参加正规的宗教仪式,2008年《泉州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报告》指出,73.9%的信教大学生对此并不热衷。2011年《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与信仰教育的思考》也指出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同学绝大多数没有参加洗礼,认为心诚即可,大多数的信仰只是形式的。所以,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不会有意识地去区分其信仰是到底是民间信仰还是宗教信仰。
第三,更为关注民间信仰的文化、伦理、道德方面。民间信仰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丰富的文化积淀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比如历史上出行在外的山西人在各地建的关帝庙,不仅是祭拜关帝的圣地或者庙宇,而且也是山西传统的社会、文化和象征的中心。福建的妈祖,不仅在以前而且现在仍是当地人保持族群社会文化认同感的象征。而且现当代,民间信仰之所以得以复兴,凭借的不仅是鬼神偶像的超自然崇拜,更多是其内在的文化意蕴。2008年《泉州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高达36.8%的大学生表示宗教吸引他们的地方在于宗教文化,比如宗教中的建筑、艺术等。民间信仰中不仅有独特的建筑、艺术等,还有独特的习俗,这是吸引当代大学生关注的重要方面。不仅如此,包括民间信仰在内,大多数宗教信仰都劝人向善,这也是吸引大学生的地方。
第四,大学生民间信仰的形成受家庭社会环境影响很大。任何人思想观念的形成不能不受到自身成长的多样化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主要是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信仰的形成更是如此。2004年《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分析》一文指出,55.7%的信教大学生表示他们信教是受家庭影响,其中有59%的人从小学就开始信教。2009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指出,浙江大学56.8%的大学生表示信教是受家庭影响。这些家庭的祖辈或父母笃信宗教,从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受其影响。所以,家庭在一个人的信仰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有着浓厚的民间信仰传统,当代大学生的家人、朋友中,往往会有民间信仰的信奉者,要想使他们完全与民间信仰隔绝,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2005年《论民间信仰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调查显示到过莆田湄洲妈祖庙的大学生中有52.3%的同学对妈祖进行了参拜。
第五,高校民间信仰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越来越大。大量高校学生热衷网络算命、星座占卜,希望能够借此预知自己的未来。有些人是出于猎奇的心理,有些人觉着好玩,有些人仅仅是从众,有些人是面临困境借此寻找人生希望,这种行为在高校极为普遍。当今时代海量信息全球共享,非科学信仰通过各种渠道使用各种伪装广泛传播,正在信仰成长成熟期的高校学生身处这样的复杂环境,必然面临诸多信仰选择的困惑和非科学信仰的诱惑,给大学生正确信仰的塑造带来极大挑战。
三、对待民间信仰的正确态度
民间信仰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但是不能过分夸大其消极作用,应该看到高校学生信仰的主流仍然是积极的,比如2009年《当代大学生信仰认知的调查分析》表明,当代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为坚实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不太相信鬼神,不再依赖求神拜佛占卜未来、寄托哀思,不再认为命运是由上帝主宰的。2009年《近十年来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综述》指出,大学生信仰主流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崇高性。尽管如此,如果对民间信仰听之任之,任其泛滥,必然会损害高校学生正确信仰的塑造。所以,在对高校民间信仰现状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要寻找、探索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人的本性上来说,每一个人都需要信仰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撑,大学生寻找信仰寄托更多地表现在心理和精神调节的需求方面。2008年《泉州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报告》还指出,超过40%的大学生是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选择信仰宗教的,这些信教大学生在面对苦恼和困惑时,有12.7%的人会选择用宗教信仰来排解内心的苦闷、思想的困惑、内心的空虚,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解脱。2011年《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与信仰教育的思考》中表明,有46.5%的被调查者认为信仰对他们很重要,有58.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他们需要信仰。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信仰渴求和对精神追求的渴望。而在同一份调查问卷中,有信仰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8%,表示“没有明确信仰”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30.2%,表示“曾经有过信仰”的占12.8%,这表明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和信仰动摇。如果不用科学的信仰去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一些低俗的、反动的、落后的非科学信仰就会趁虚而入,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危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侵蚀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首先应该明确的是高校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信仰。
无论是民间信仰,还是宗教信仰,都属于非科学信仰,当代大学生应该摒弃非科学信仰,树立科学的信仰,引领自己人生健康成长。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科学信仰的建构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所以是科学信仰,这是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科学的,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二,马克思主义是现实的,它产生于现实世界,又自觉服务于现实世界;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崇高的,它的崇高与科学性、现实性结合在一起,指明了全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理想;第四,马克思主义是健全和理性的,不同于宗教非理性的、偏执而狭隘的狂热。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信仰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科学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互相支持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成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所以,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当然,科学信仰的构筑并非易事,真正的信仰并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追求。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帮助高校学生确立科学的信仰,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明确高校学生的信仰选择标准,提升学生的信仰选择能力,增强科学信仰选择的自觉性。只有经过慎重而认真地选择建立起的信仰,才能抵御不良思想的冲击。不同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是,民间信仰也是中国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能全盘抛弃,应该具体分析。由于民间信仰的宗教性和文化性纠结在一起,很难清楚地把这两方面区分开来,所以我们对待民间信仰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态度。第一,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民间信仰宣传万物有灵、因果报应等有神论世界观,其本质是唯心主义的。在这种错误的世界观面前,大学生不应该失去其应有的辨别是非能力。第二,民间信仰既然是一种文化,就需要大学生用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客观地看待其文化的方面,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 史兆光,苏澜昕.“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困惑的成因与化解[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89-91.
[3] 林伟荦,肖来付.泉州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报告[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1):70-71.
[4] 殷丹.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与信仰教育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1(2):189-191.
[5] 郭秀兰.当代大学生信仰认知的调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71-73.
[6] 梅萍,林晓.近十年来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09(23):22-26.
[7] 孟兆怀.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14-117.
[8] 郑粉花,台秀珍,杨婧媛.论民间信仰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2(1):52-54.
[9] 戴嘉宝.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90-92.
[责任编辑: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