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新风向
2015-04-22张艺凝
文/张艺凝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新风向
文/张艺凝
间接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复杂且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施语者未按照其真实的意图来进行言语交流的一种行为。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际。面对当代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落后的现状,提高学生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迫在眉睫。本文将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其特殊性和具体交际功能,试阐述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间接言语行为来提高英语在大学生日常交际中的活学活用。
间接言语行为;大学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1. 引言
在历史悠悠的千年文化中,间接言语行为在人们日常交际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出于求同,避免矛盾常常将伤人的话语进软包装,即人们口中的将言语间接化,换一种委婉的说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见。这种巧妙的言语表达法被语言学家命名为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化,上至耄耋,下至垂髫都是英语学习的热衷者,然而真正能在日常交际中灵活应用的人少之又少。在当代大学英语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意到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也正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然而学生们仍过分依赖书本,死记硬背的语言迟迟无法灵活应用于口语交际中,诸多中式英语表达的误用造成了口语交流与听力理解的重重困难。因此,如何培养、提升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成为英语教师们亟需攻破的难题。本文将通过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特殊性及交际功能的分析,将其合理且充分地运用到英语教学实践当中,进而发挥其对大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2. 理论基础及语用构建特点
2.1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是塞尔在奥斯汀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发展的。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 同一话语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言外行为,其一是从字面上就可以明确传递施语者的意图,其二是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还蕴含着另一层意思。即一种是表面意义,另一种是隐含意义,需要听话人去推理和分析来获得实际信息。比如:Can you close the door? 在这句话中,说话人看似在提问,实际上是向对方提出关门的请求。即施语者试图实施提问这一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实为请求的言外行为。
赛尔指出:“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依赖交际双方所共有的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背景知识,以及听话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向听话人传达言外之意”。(Searle, J 1975)不难推出,赛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施语者和受语者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流沟通,是因为两者可以依靠他们共同享有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习惯来准确分析话语内涵。为进一步解释间接言语行为,深入、系统地掌握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以及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必不可少。此外对施语者和受语者双方共同掌握的背景信息、文化习惯和推理能力的了解也要囊括在内。
2.2间接言语行为语用特性
2.2.1 形式与功能错位性。众所周知,语言中的基本句式无外乎陈述句、祈使句以及疑问句。而语言的三种基本功能陈述事实,提出请求以及提出问题与之相互对应。但是,句子的形式和功能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即一种句式可能错位对应另一种句子功能或同时兼顾两种句子功能。比如:“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该句表面是陈述事实,然而却同时间接表达出“立刻起床”的命令。这种语言的形式与功能的错位使用被称为间接言语行为。
2.2.2 语用意义模糊性。人,作为思维语言能力最复杂的高级动物,其语言也一定不是单一的随意组合。人们说话时往往在字面意思下蕴含着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人们为达到从众、求同目的或避免冲突和尴尬,常常通过言外之意委婉、含蓄、甚至模糊的表达自己的意见。然而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则需要听话人通过共同知识背景和已知信息进行分析、推断。比如:A: Do you have water? B: Kettle is over there. 这两个句子表上关联性很模糊。A:你有水么?B:水壶在那边。然而,深入分析这段对话,说话人言外之意是A: 你有水么?B:壶在那边,你自己去倒吧。
3. 间接言语行为的类别
3.1 规约性言语行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中指出,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两类。二者的区别之处在于语言背景知识规约与否。规约性言语行为是指施语者通过一些已经被规约且得到广泛认可的话语形式来表达间接意图的言语行为。受话者可通过字面意思轻松且直接的了解话语内涵和行为意图。比如:
Can you do me a favor?
You’d better get up right now.
Do you mind close the window?
3.2非规约性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由于其复杂性和多变性,对受话者理解、执行言语行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困扰。它需要受话者在掌握共享知识背景、文化习惯的基础上,对话语进行深入推理才可得知施语者的真正意图。这是因为在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中,施语者在已知或未知受话者是否掌握共享背景知识和文化习俗的情况下,将同一话语应用于不同语境,不同情境中,导致话语字面意思失效,需结合施、受双方共同文化背景、当前情境、肢体语言、语气等多方面因素合理推导出施语者的真实语用意义。比如:
(A woman and a man in a room)
W: It’s so cold
M: Yes it is
W: Would you mind close the window?
M: Yes, sure. (Close the window)
在这个例子中女人说屋子里很冷,实际上是想让男士将窗子关上。然而女人用陈述句间接表达出关窗的要求时,男人并没有理解她的真正意图,所以女人将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转换为规约性言语行为,帮助男人理解其话语真正意图。不难看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并不容易被受话者轻易掌握,只有做出合理且正确的推理会话双方才能成功实现交际
4. 间接言语行为的主要功能
4.1以提问示请求。语言之所以变化莫测,是由于其语境、文化以及交谈对象等变量不尽相同。简单的一句请求,在不同情况下,面对不同的求助对象,请求用语当然也要稍作变动。通常情况下,在陌生环境里,试探性且留有余地性的问句是表达请求最优的选择。而祈使句则略显直接和失礼。
e.g. Could you do me a favor?
从例句中不难看出,该请求由疑问句形式发出,它既表达出对受话者的请求诚意,又表现出为对方留有的回旋余地。Could一词要比Can更委婉一些。受话者因此会感受到求助者对他的尊重,从而实施帮助的几率更大,这是应用型极强的一种对话策略。同时,由于疑问句的可选择性,受话者即便委婉拒绝,对话双方都不会感到尴尬。相反,如果求助者以祈使句提出相同的请求,受话者就会感觉像是在被命令行事,不被尊重,两个人之间的交际很难成功。
4.2 以避谈示礼貌。格莱斯在研究中指出,日常交谈中,交流也是相互合作的过程,人们只有在遵守“合作原则”中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以及方式准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沟通。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直接表达意思,而是隐约其辞,故意违背这几项准则,其目的是为避免个人拒绝性的回答所造成的交谈中的尴尬、冲突或者为了表示礼貌。
e.g. A:Can you lend me your book?
B: I have another book report to prepare.
该对话中,A向B借书,而B没有直接拒绝,而是避谈拒绝之词,虽违反了质量准则,但找到了借口礼貌且委婉的拒绝了A。此举避免了A和B之间的尴尬,是对A 的礼貌和尊重。
4.3 以理解盲区示回避。在现实交际中,施语者与受话者之间会刻意营造相对独立的语意空间,即让第三者很难理解两人之间的交谈内容。这一现象在成人与孩子交流时常有发生。由于青少年语言、生活经验不丰富,所以孩子们存在对大人言语表达方式和意义的理解盲区。大人们出于某种特殊原因想要避免孩子听懂他们的对话,便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含糊表达核心、关键词来间接传达信息。
e.g.:A: If you feel hungry, you can have some C-H-O-C-O-L-A-T-E-S.
B: That’s a good idea.
(conversation between parents)
A的表达方式明显违反了合作原则,他故意将chocolatees拆分成单个字母并一个一个拼出来为的就是避免让孩子扑捉到巧克力这个单词,进而避免了孩子向父母讨要。然而虽然回避了听话第三者—孩子,父母二人之间的交流并未引起歧义,他们既共同顺利实现了达意,又默契的用间接言语行为回避了孩子。
5. 间接言语行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当前中国高校英语教学仍然问题重重,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不能将课本上本已熟练掌握的知识灵活应用于日常交际之中。在全面了解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后,如何将其充分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值得老师们研究的重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传统英语教学对学生思维、表达的束缚,于是加强了课堂上听说能力的训练,然而学生仍然将此过程视为一项机械训练,盲目按照句型模板生搬硬套,在不了解这些句型在何种语境下,何种结构更准确、更得体,学生们即使可以做到流畅交流,还是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误解和歧义,很难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所以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外语教学意义深远。
5.1 在教学中灌输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即使针对公共外语教学,教师也应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们灌输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具有共通性,教师可以通过挑选合理的汉语例子,并将其适当的转嫁到英语中,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定义、特点、分类、功能原则等。其重点并非是对理论理解的深刻透彻,但一定要让同学们有所涉猎,以便在教学中碰到具体语言实例时,学生可以很快吸收并应用。由此可见打破英语语言学知识只传授给英语专业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势在必行。最后在应用阶段,教师要尽量多的鼓励同学们在适当语境中使用变化多样的语句间接表达个人意图并理解他人间接传递的意图,从而达到真正培养和锻炼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目的。
5.2 在教学中突出语境对语言交际的重要作用。语言的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种类上,即便是同一种语言、甚至是同一句话由于语境、语调、甚至会话对象不同都会或多或少的变化。总而言之,语境是语言交流的首要前提,单凭一句毫无生命色彩的句子是无法顺利实现交际的。所以,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点突出语境这一大前提的重要意义,通过特点鲜明的真实语料让同学们清楚了解到语言在语境中的奇幻变化,从而使学生们在应用英语交际的当下能根据当前语境正确且恰当表达自己的说话意图,同时也能迅速、正确地推断他人的直接或间接会话含义。以此真正做到高效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5.3 在教学中明晰中西文化异同之处。文化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语言,想要学会并且正确运用一门外语,首先要先了解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此外,为了防止母语负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们指出中西文化的异同。比如汉民族文化以卑己尊人为优,听到他人赞扬,先要谦虚卑躬。然而,西方文化则大有不同,他们尊人但不卑己,听到赞扬,欣然接受。针对这一现象,如果在不知道文化差异的情况下,言语交际过程一定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所有,在课堂上教师应明晰中西文化差异,指明合理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重要意义,避免同学们在实际交流中因缺乏文化差异知识而引起的不必要误会。新时期的英语教师要从根本出发,不可搭建空中楼阁,空有模样,却为将来埋下隐患。
6. 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逐渐由扎根书本走向交际应用。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是当前教学的最终目标。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虽然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此外,鉴于它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着重介绍。同时,学生对其在消化理解之后,要勤于练习,做到在交际中收放自如、灵活运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到达很强的英语应用能力。
[1]Searle, J. Indirect Speech acts, In Cole, p. & Morgan, J.(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3]何兆熊. 英语语言的间接性[J]. 外国语, 1984, (3).
[4]洪岗. 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 (4).
[5]王传经.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教学, 1993, (2).
[6]周桂芝.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意义[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 (5).
[7]赵留美. 间接言语行为和英语教学[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2, (5).
[8]丁丽兰.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7).
张艺凝(1990-),女,汉,吉林通化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G642
A
2095-9214(2015)02-0106-02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