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共情能力及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2015-04-22陈杰周萍

亚太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儿童

陈杰+周萍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的共情能力与亲子关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基本共情量表(BES)及亲子亲合问卷对湖南地区800名9-15岁儿童进行测评。结果:女生的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男生(F=7.83,p< .01);儿童共情能力在年龄上存在差异(F=3.588,p< .01);女生与父母的关系更亲密(F=6.147,p< .05);儿童共情能力与亲子关系呈正相关(r=0.147,p< .01)。结论:儿童共情能力具有性别和年龄差异,共情能力的发展趋势总体上是随着年龄的提高而上升的;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亲合有差异;共情能力与亲子关系之间存在相关。

关键词:儿童;共情能力;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016-02

1.引言

共情(empathy)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行认识和区分,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和体验并准确反馈给对方的能力。已有的研究发现,对他人的共情能够显著的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拥有良好共情能力的儿童在同伴中更受欢迎[1]。而存在共情困难的个体往往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状态感知缺陷,进而导致交往困难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2],因此对中小学阶段儿童共情发展状况的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亲子关系指亲代和子代两代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3]。大量的研究指出,亲子关系是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对上海地区2073名儿童调查后指出,儿童亲子关系的好坏可以显著的预测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4]。而且这种影响关系是广泛而持久的,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儿童,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5]。

然而,此前并没有研究直接探讨过共情与亲子关系之间的关联,前人的研究更多关注于与亲子关系有着类似机制的同伴关系。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同伴关系可以显著的预测其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且之前的研究者大多关注于儿童早期,对中、小学生阶段的儿童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中、小学阶段儿童共情能力以及亲子关系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现代中小学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提供必要的心理学依据。

2.方法

2.1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湖南地区5所中小学的9-15岁儿童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集体测试,收回有效问卷800份。其中男生408人(51%),女生392人(49%),年龄在9-15岁之间。

2.2研究工具:

基本共情量表(BES):基本共情量表(Basie Empathy Scale, BES),2006年由Jollife和Farrington编制。 量表共有20个条目,分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和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两个因子。此量表由郑州大学夏丹在2011年对中文版进行了修订,具有良好的信效度[7]。

亲子亲合问卷: 亲子亲合量表是由Olson、Sprinkle和Russell(1979)编制的家庭适应和亲子亲合评价量表(Family Adaption and Cohesion Evaluation Scales,简称FACES),此量表共包括10个项目。包含了测查内容完全相同的父亲/母亲两个分量表,其信度为0.82[8]。

3.结果

3.1儿童共情及亲子关系现状

调查显示,儿童的共情在性别(F=4.334,p< .05)上有差异。女生的共情能力要显著的高于男生。在认知共情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F=7.830,p< .01),在情感共情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儿童的亲子亲合在性别上也存在差异(F=6.174,p< .05),女生与父母关系更好。在母亲亲合分量表上得分差异显著(F=8.849,p< .01),在父亲亲合分量上差异不显著,表明女生与母亲的关系要好于男生与母亲的关系。

调查显示,儿童在共情上存在年龄差异(F=3.558,p< .01)。其中15岁儿童共情能力显著高于9岁、10岁、11岁、12岁儿童。儿童在认知共情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3.111,p< .01),其中15岁儿童认知共情得分显著高于9岁、10岁、11岁、12岁、13岁儿童。在情感共情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F=3.067,p< .01),其中15岁儿童得分显著高于9岁、10岁、11岁、12岁、13岁儿童,其他年龄段儿童差异不显著。在亲子亲合得分上年龄差异不显著。

3.2共情与亲子关系的相关

同预期的结果一致,儿童的共情能力与亲子关系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r=0.147,p< .01)。但是在共情的两个维度与亲子亲合两个分量之间呈现出不一样的结果,认知共情无论是与父亲亲子量(r=0.244,p< .01)还是母亲亲子量(r=0.255,p< .01)都呈显著正相关,情感共情无论是与两个亲子亲合分量还是亲子亲合总分相关都不显著。

4.讨论

4.1儿童共情能力及特点

本研究发现,儿童的共情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共情能力普遍高于男生。这个结果与Cohen和Strayer(1996) 、Davis(1996) 、Eisenberg和Fabes (1998) 等学者的多项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这种差别可能与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的角色期待差异有关,研究结果还显示,儿童共情能力在年龄上有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共情也逐渐提高。中外许多研究都支持该结果。Davis和 Franzoi (1981)在9-12年级中用IRI量表考察共情的发展变化,发现青少年后期在同情关心和观点采择上得分更高。国内的苗世荣考察了中学生共情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中生的共情平均得分高于初中生,且差异非常显著。

儿童亲子关系的分析表明,对比于男生,女生与父母沟通更多,亲子关系更好。这个结果与Laursen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一般认为,儿童阶段女生较男生而言更安静和内敛,较少与父母发生冲突,大多数时候遵循父母的意见。而处于中学阶段的男生,开始进入青少年“叛逆期”,遇事多冲动、武断,较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其中与其接触最多的父母成为冲突的主要爆发点。

4.2儿童共情能力和亲子关系的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的共情能力与亲子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我们的研究预测是相一致的。共情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亲子关系,同时,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对共情能力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预测作用。Kenneth等人(1995)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扩展了亲社会行为的范围,以亲社会行为的内在影响因素(共情)作为研究变量,进一步证实了其结论。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维度上出现的差异。这似乎与我们的传统观念相违背,即儿童阶段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时候是凭借自己内心的感受去了解情绪的变化,因此他们可能更多通过情感共情去体会他人的情绪变化。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儿童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由于时间接触长,对于对方的各种情绪表达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不再单纯的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而更多的考虑到了利弊冲突,即从认知上去解释父母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从父母那里得到真正的关怀。

5.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湖南地区儿童为例,证明了儿童的共情能力与亲子关系目前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和结论对于今后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尝试对特殊学生群体做进一步的研究,以纵向研究的方式,探讨共情与亲子关系变化发展的过程及内在机制。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参考文献:

[1]汪慧,樊越波,黄丹 等.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道德感发展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4):393-396.

[2]魏薇,静进.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共情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志,2010,18(10):776-778.

[3]Lucas-Thompson RG, Granger DA.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moderates the link between marital conflict and adolescents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social evaluative threat [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14, 28:538-548.

[4]孙力菁,姜艳蕊,杨友 等. 上海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3):248-251.

[5]刘文雯,郑晓边,刘勤学. 家庭教育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调查报告[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10):887-889.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