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语言有效性初探
2015-04-21远建龙
远建龙
摘 要:本文就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课堂语言的设计、运用谈了三个方面:语言的切实性、启发性、情感性。结合实践课例感受,阐述了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如何抓住语言这个环节来引领学生鉴赏,优化教学语言。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切实性;启发性;情感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81-1
课堂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架起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之间的交流。结合多年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笔者将课堂语言的有效性探索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切实性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切实性。只有具体切实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可以包括有①生情分析,②难易适度、定位恰当的教学目标设置,③基于教学目标的提问这几个基本方面。
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同样的教育,获得知识。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把握问题的坡度,提出的问题因人而异。提出的问题既不能是那种轻而易举,垂手可得的,也不能是那种无论学生怎么努力也不能达到的高度。前一种因为提出的问题过易,毫无意义可言,学生不屑于思考,后一种因为提出的问题过难,让学生丧失信心而放弃思考,从而失去提问的目的。无论是哪种,均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因而课堂中教师应把握好提问的语言艺术,既能让慢的学生迎头赶上,又能让快的学生有拓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问题,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感知一点成功的愉悦,从而建立起自信,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欣赏者因各自生活经历的不同,艺术修养的高低,审美经验的差异,产生因人而异的思想感受。正如外国俗语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看《蒙娜丽莎》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受生活磨难的人会感受到她的悲哀,乐观向上的人会捕捉到她发自内心的微笑,究竟是微笑、是悲哀、是嗤笑?每个人答案不会相同,美术欣赏不会像数学、物理、化学一样,有一个标准答案。离开了语言的辨析和点拨,我们也无法看懂凡·高的《星夜》,也不会产生出无穷的想像和情感,更不会看出在多彩的星夜里画家孤独的内心活动,看到他对生活充满的激情,看到他跳动的笔触和多彩的颜色下内心活跃的情感。
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课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投身实践的能力,是传播美、体验美、享受美、创造美的主阵地。据调查,美术欣赏这个领域在初中阶段就是一个薄弱的领域,到了高中阶段,美术鉴赏作为九个模块中的必修模块,要上好这个课,给老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讲浅了像讲故事,从学科本位来说没有内容,讲深了像哲学课,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有挫败感,讲偏了像历史课,冗长而提不起兴趣。究竟有什么独特的方法能令学生怀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和高涨的智力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注重在教学语言上面下功夫,在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课堂上的教学语言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二、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是“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的指路灯。因势利导的语言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例如笔者在中国古代陵墓雕塑鉴赏课中是这样考虑提问的有效启发的,层层推进问题的深度,创设问答情境:
师:你认为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生:数量众多,气势壮观,逼真写实,技艺精湛。
师:秦始皇陵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怎样?
生:(分组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以惊人的数量营造出气吞山河的气势,反映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强盛时代巨大的精神力量,反映了秦王朝对权威的绝对敬畏。
师:兵马俑出现的文化背景又如何呢?
生:(分组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倡导“成教化,助人伦”,崇尚生死轮回的观念。
师:整体和局部图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生:(谈参观后的感受,发言。)
结论:手法写实,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师: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师:为什么霍去病墓石刻看上去很“简单”?
、
生:因材施艺,突出了动物的神似,保留了石材的天然面貌。所谓“天然去雕饰”来突出材质的自然美。
生:有象征寓意性,与霍将军的个性有关,武将应该大都有不拘泥于小节、大度豪放的性情。
生:与霍将军如祁连山起伏状的坟冢融为一体,表现了作品的和谐的环境因素。生:厚重自然的石雕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力量,如守护神一般传递着祁连山古战场古朴苍凉的历史感。
一问一答之间,既分析了不同时代古代陵墓雕塑的各自特点形成的原因,又解读了同样作为陵墓雕塑,艺术手法的不同所带来的的审美差异。实践证明,善于激疑,巧于解惑,是达到上述目的的途径之一。
三、情感性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深入理解作品蕴涵的内涵和情感,同时通过教学培养发展学生的高尚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当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声情并茂“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时,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对美的体验和追求。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富有情感的话语较之于单纯呆板的表达更具有效果。若要使人心动,必先使已动情。经常是美术作品中的流露的真情打动教师,而教师又必须用同样的真情打动学生,感动学生,扬善美术作品中的美。只有这样才是师生心灵和智慧的相通,是师生对艺术共同的理解、感悟和升华,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与艺术审美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