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决策从哪里开始
2015-04-21朱建
朱建
摘 要: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校长具有敏感而智慧的大脑。本文以教学管理为例,从基点的确定、资源的调配、路径的选择等在不同的维度上探讨了校长在决策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校长的决策提供了思考的参照。
关键词:学校管理;确定基点;分配资源;选择路径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05-2
对学校的有效领导,需要校长果敢而正确的决策。然而决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决策面对的是无法完全确定的问题判断、资源分配、路径选择……为追求管理的效益,校长在决策时往往需要寻找到恰当的管理切入点,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地调配资源,如果站在系统学的角度还需要思考如何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下与未来的关系等等。
如何确定管理的基点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诸方面的首要任务,该怎样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呢?这个问题实在太笼统,太不具体了!校长必须明确地知道管理的切入点,可是这个切入点又在哪里呢?在此,笔者先拿一个与具体的学科教学有关的事情做例子。
我是教生物的,常有朋友在他孩子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之前的十天、半个月来找我说:“朱老师啊,你帮我看看吧!孩子的生物学科上好像还有点问题,我不放心呢,要是不能顺利通过,接下来的高三可就要被拖累了。”我通常叫孩子把做过的起码十套综合试卷拿来,对其中失分的地方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找出其中对应的考点,再以这些考点为中心,展开有目的的辅导。其实学校的教学管理也是这样的,只是这样的“诊断”比一个学科为迎接学业水平测试而做的考前辅导要困难得多!
对教学质量的关注,会有许多的起因。比如,在全区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中,某个年级的平均分和优生人数同比下降,这引起了教学线的思考。然而,引起教学质量下降的因素却有很多,是每一个因素都在影响吗?就如同前面所说的例子,距离学业水平测试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不可能从第一册书开始重新教起,有效的办法就是科学地诊断。考试说明上总共就那么多考点,十套综合练习中反复在错的地方,就是这个孩子没有掌握的地方,也就是我帮他辅导的切入点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总共有哪些呢?校长应该组织教学线的管理人员、教师代表甚至学生代表一起坐下来讨论。因为面临的现实问题,校长对自己的管理进行了反思,并着手寻找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可以看成是“由学校管理中的存在问题而引发的管理改善”。
但学校管理,不能只被当下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学校管理更需要的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前瞻性的改革需要。如果以“现在”为节点,可以把学校的时间分为“过去”和“将来”。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将来又充满无数的未知,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因此“现在”成了“传承历史”和“开创未来”的连接点与立足点。为什么强调传承历史,其实是因为我们今天的一切行动都要建立在昨天的基础上,这个基础无法回避只能面对,而面对的过程就是传承的过程。比如,校长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在现有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但是,提升可以从哪里开始呢?这又回到刚才的“系统诊断”上来了,只不过这次寻找的可能不是存在的问题,而是可以进一步挖掘或提升之处。如果在“诊断”之后,大家发现可以在“集体备课”工作上进一步探索,以提升课堂的效益进而提供教学质量,那么校长也就可以在集体备课的各个方面再做“系统诊断”,以求实现“或许没有最优秀的教师,但有最优秀的教师群体”了。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为指向将来教学质量的提升,校长关注到集体备课的因素,这是把将来的需要和当下的现实进行比对,从而确定了当下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切入点的过程。也就是把“将来”减去“历史”,得到的“差距”作为当下管理决策的依据了。到这里,我可以总结为校长确定管理的基点,可以源于学校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要实现的目标。
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
有人说找到了问题,也就找到了方向。这话不错,但学校管理只有方向还不行,还需要思考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与教学管理有关的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时间资源、可用资金、教学设备等诸方面。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可以看作是资源调配的一个最为经典的表述。为特别解决某个方面的存在问题,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可能调配的资源倾斜过去,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如果能够深入一点进行思考的话,盲目地倾斜,有时未必是最佳的方案。
曾经遇到过的一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他们学校的数学学科成绩滞后苦恼万分。因为他自己是教数学的,所以他在课表安排的时候就特意地比“通常情况”多了一节课,可是每次的考试结果却并不与这“多出来的一节课”呈正相关,反而相对于其他学科落后。经过仔细分析后才发现,数学老师因为自己感觉比兄弟学校多了一节课而产生了某种松懈。后来,把这多出来的一节课减掉,老师们普遍不再有那种时间上的优越感,反而在课堂掌控上更加在意,课堂效益居然有所提升,考试成绩也不再滞后。资源调配“按需”原则的另一方面是要遵循“木桶原理”——决定水桶装水多少的不是木板的宽度,而是木板的长度,也就是教学质量往往受多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这些不同的方面要各个兼顾,也就是不能在资源调配的过程中形成“短板”。
还以时间的分配为例,因为时间在每个人的面前都是一样的,所以时间的分配也就成了教学管理中最需要关注的地方。系统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结构决定功能。高三学生一天八节课,怎么把这八节课合理地分配到五门文化课和体育课中去呢?曾经看到有学校出现过数学三节连上的情况,也有的把体育课去掉的情况,这样的安排着实令人感到揪心。我们看到有经验的农民在栽种的时候会注意不同植物之间的搭配,他们有专业的术语叫做“间作”。比如,玉米和豆类植物相间种植,或者把甘蔗与花生相间种植。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是这些植物在“身高”上有差异,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增加了植物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如果能够把不同的学科相间排课,那么学生大脑的不同区域就能够得到交替休息。体育课上适量的运动,还能够增强学生血液运输的能力,身体供氧能力强大的一个直接好处就是脑部供能强大有力,那么学生的思维质量也才能得到好的保证。再比如,有的校长喜欢让高三的孩子到很晚才休息,好像这样才是刻苦的明证。殊不知一段时间内过度用脑,大脑功能会出现抑制,这是生物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其学习效率又到哪里去寻求保证呢?
如何选择合适的路径
教学质量好不好,教师是根本。为指向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很多校长都愿意把有限的人力、财力倾斜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然而,花了同样的时间和金钱,所取得的效果却不尽相同。所以,我认为校长在决策中,明确了管理的基点,统筹了一大堆资源后,还需要依赖合适的路径,才能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先看一个真实的例子。为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有一位校长先后花重金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要求全体教师一个不落地听讲座、做笔记,前后花去培训费数万元。得到的效果是老师们知道了几位专家的名字,因为聆听过某某专家的讲座;开阔了教育教学的视野,因为记下过一些新鲜的名词;也记住了几句专家说过的话,达到这个层面的已经难能可贵了……这位校长还做过另外一件事情,他喜欢给老师们修改论文、指导备课,他在听课之后往往会和老师认真地评课交流,还带头和老师们一起读教育名著。跟着他的年轻人们后来总结,对自己真正有启发的,倒不是校长花了大价钱请来的专家们的讲座,而是校长本身的一次次评课指导,或者读书交流改变了他们。我不是诋毁专家、学者讲座的价值,或许专家、学者讲座的价值暂时还没有体现出来,我更想说明的是这位校长身体力行,给予老师个性化的指导才是真正推动教师成长的有力武器。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老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认知应该达到较为深入的层次,在这个前提下,校长提出自己的看法所能引发的老师的思考深度应该远远超过专家、学者的讲座所能带来的影响。其实,这和我们课堂上关注的学生“参与程度”的道理是一样的。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或许能够反思,校长在决策中选择的路径不同,所能达到的效果也自然会是不同的。
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因素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并进而带来不同的结果。也正因为此,管理工作才有了其真正的价值。基点的确定、资源的调配、路径的选择等在不同的维度上为校长的决策提供了思考的参照,然而现实的学校管理要更加复杂、更加艰难,这还需要校长具有敏感而智慧的大脑,以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强大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