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衔接方法

2015-12-09张光明周俊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0期
关键词:教学环节启发性衔接

张光明 周俊

摘要:改善英语教学的根本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对于教师比较容易忽视的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问题我们要注重趣味性、流畅性、启发性、总结性、创新性、互动性、艺术性。

关键词:教学环节;衔接;趣味性;启发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28-02

如果中学英语老师上课只是一种机械化的程式化的操作,那么即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如导入、讲授和结尾等做得很好,整个课堂还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还不足以使课堂趣味化,不足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各个教学环节转换的时候,老师只是像报幕一样说: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接着干什么……今天就讲到这里。这样的过渡和衔接使课堂沉闷枯燥,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如果老师把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做得好一点,就像用一根丝线把一串珍珠串起来一样,这样增加了叙事性和趣味性,就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不是在学习,而是自己身临其境在一个他们感到快乐的氛围里,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个事情的进程和结果都使他们关注、使他们牵挂、和他们息息相关,因此,他们注意力集中,全身心投入。这样,学习就会变成一种无意注意、一种自觉的行动,因而也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因此,在一堂有趣有效的课堂上,老师应该就像一个风趣幽默富有激情,能将各个节目巧妙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情节起伏的故事一样的主持人。而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问题恰恰是我们教师经常忽略的问题。要搞好一堂课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我们要独具匠心,努力做到使衔接具有趣味性、流畅性、启发性、总结性、创造性、互动性、艺术性等特点。

1.趣味性。古往今来,诸多大家都对趣味教学有精辟的见解。《论语》里的《雍也》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样孔子从知学、好学、乐学三个方面来谈论学习,他把乐学摆在了最高的位置,可见孔子对于教与学的趣味性是多么的重视。朱熹指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走进课堂,犹如演员登上舞台,他的声音、他的衣着、他的体态语言,他的一切,都在表演、传播或接受信息。从各个方面看来,我们都有应该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不但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意趣味性,就是在一个环节向另外一个环节过渡我们也要注意趣味性,这样就能把一堂课变成有叙事性的戏剧一样,而不是互不相连互不相关的散落的索然无味的个体。比如由知识的讲授转到练习检查环节,如果我们老师直接说“现在让我们来做几道题”等等(虽然这是很常用的方法),这样虽然直接,但很机械、很呆板,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去做,“哄”着学生去做,他们才会“入戏”,才会集中注意力,才会痴迷。教师的过渡语言,应该像主持人的串词一样激发观众的情趣,渲染现场的气氛,创设叙事情景,把观众带入一个个有趣唯美的境界。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这样的课堂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敞开了学生的心扉,那么老师所教的知识就能“鱼贯而入”了。

2.流畅性。环节转换要利用现行教材和教学内容中的相关点,不能为了趣味而趣味,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应该恰倒好处、信手拈来地过渡,这样才不露痕迹,浑然天成。前面提到的晚會的主持人,他们的串词是上下节目的相关点,或者与晚会主题相关联的内容。利用上一个节目或下一个节目的兴趣点,就是利用整台晚会的相关点。利用这些,达到保持课堂衔接流畅性的目的,那么整节课就会起承转合流畅,课堂展开如动人的故事在发展。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教材有“Mom knows best”这个阅读材料。这是九年级的课文,是一首诗歌,讲授起来会有点困难,学生也不一定感兴趣。但是如果我们保持衔接转换的流畅性,这样的诗歌教学都会变成戏剧一样,课堂会变得生机勃勃,内容也会变得生动起来。这堂课前,可以在教室里播放“母亲”这首歌,渲染一种气氛,以便使学生的情绪转换流畅。老师一开始不是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母爱的诗歌”,而是看似很随意地问学生:How are you today?(今天怎么样?)What did you eat for your breakfast?(早餐吃了什么?)(如果有学生答吃了饺子,老师就再问)Who cooked dumplings for you?(谁给你做的早餐?)……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了母爱这个主题。然后引导学生读诗歌文本。诗歌文本读完后,可以让学生谈论: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your mom most?(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这样由聊天到阅读文本,再过渡到谈论和感恩母爱,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所有过渡一脉相承,这样过渡不露痕迹,就像听故事看节目欣赏音乐一样,老师所教的知识就如“春夜喜雨”,“细无声”地滋润着学生,这样,学生轻松,老师也教得洒脱。

3.启发性。启发性原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坚持启发性原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一堂课的衔接话语,应该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总结、去发挥、去探索。因此,我们的衔接话语,就要设计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或者对前面内容的追问,或者对后面内容的设问,用问题启发学生,这样的问题还需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是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让学生在思考中创新能力得到启发,让学生获得探究的快乐。

4.总结性。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环节衔接,往往总结上一个环节的内容,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总结上一个环节内容的时候,就自然复习了上一个环节的知识,这其实是在“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我们把这种总结做得好,能够使学生在学到知识得到能力的同时,也该感觉到学习的快乐。例如:教完“Would you mind…?”的用法后,我们向练习环节过渡的时候,可以总结这样的chant:

Bush,Bush,

Would you mind taking out the trash?

No,no. Not at all.

Mike,Mike,

Would you mind,would you mind moving your bike?

Sorry,sorry. Ill do it right away.

Dear,Dear,

Would you mind,would you mind not smoking here?

OK,OK. Ill put it out right away.

这个chant,把Would you mind的用法(疑问形式以及答语)全部概括进去了,唱起来押韵,便于记忆,学生唱会了,也就会用了,也为下一个环节学生的练习做好了铺垫,因为巩固和强化了所学的知识。“would you mind”的用法,尤其是对这个的回答,是学生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采用这种方法,把最困难的问题,简单化了,趣味化了,“四两拨千斤”,教得轻松,学得快乐。这种过渡也非常有趣味,能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5.创新性。现在学生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求变求美。我们的课堂教学环节衔接应该具有创意和创新,或利用一首歌曲,或利用一段“chant”,或利用一个幽默故事,或利用几句巧妙的串词,就使课堂生动起来,使情绪欢快起来。这样课堂始终充满快乐,学生始终情绪饱满,学习效率自然也会高。做到这些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灵巧的语言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根据课堂情景随机应变的能力。不断创新,跟上时代,才能跟上学生的节奏,才能使课堂生机勃勃,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6.互动性。有互动才有趣味,有互动才有情景,有互动才会有启发,也才会有课堂实效。如果只是老师在上面演戏,学生成为茫然看客,那么学生的情绪调动不起来,思维也激活不了。教师的衔接语言要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而变化,要顺势而为,要随机应变,教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学生情感共振,师生同乐,教学相长。要设置一个个教学情境,把老师和所有的学生都卷入进去,参与才有快乐,互动才有收获。因为毕竟课堂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的,老师只是引领,没有互动的课堂必然不会有学习效率。

7.艺术性。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本来是孤立的、碎片式的,我们把他们连在一起,就需要艺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体现在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中,体现在所教内容的驾轻就熟中,体现在对学生情绪的掌控之中,体现在对课堂气氛的有效调节之中,而对语言的驾驭、对所教内容的了解、对学生情绪的掌控和对课堂气氛的调节,这些都是一个需要高超的课堂艺术的事情。教师除了熟悉教材和教学内容,熟悉学生和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外,还要广泛阅读,博采众长,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左右逢源。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使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转换了无痕迹,使整節课像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才能使课堂具有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光明.中小学英语课堂趣味教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3]张光明.直击高中英语新课程疑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杨桂青.英美精彩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教学环节启发性衔接
基于启发性提示语的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策略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万丈高楼”由此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强化学校管理 提升教学质量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