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音乐教学中的四个转变
2015-04-21汤婕妤
汤婕妤
摘要:自新课程的普遍推广和深入实践以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于在课堂中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自己是如何从四个方面进行转变,解决问题并促进有效教学的。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2-028-1
一、教学方式由传统型转变为多样化
曾经,我们的教学模式拘于传统,不是从学生出发,而是以教师为中心,在唱歌环节“我唱你学”、在乐理知识的学习环节“我讲你记”、在鉴赏环节“我说你想”、在实践环节“我说你做”。方式方法的简单和滞后使得所有的课程“一目了然”,长此以往,形成学生失去兴趣、教师索然无味、学生越加漠视课堂、教师越加简化过程的恶性循环。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所以,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最终目的指向了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编创等艺术实践活动并适当地运用观察、比较和练习等方法进行模仿、学习,积累感性经验,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不仅仅是教师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更应该是影响学生当前和今后音乐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转变多种教学方法,课堂就会出现新的活力,形成学生兴趣盎然、教师生动引导、学生越加重视喜爱、教师越加倾囊相授的良性循环。
二、教学实践由传统型转变为精细化
新课程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教材中设置了表现与实践、感受与鉴赏、活动与创造三个教学模块。初始阶段,包括笔者在内很多教师觉得材料设计较为理想,使用中会不同程度地进行“折扣”,但随着时间的转移,我们也从传统型逐渐转变为精细化。音乐的音响材料、创作过程和表演形式具有特殊性,正是这些艺术特征决定了在音乐聆听、表演和创作教学中,必然需要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果,其他环节匆匆而过,在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掌握欠佳时,就开始复杂的创新活动设计活动,看似“繁花”一朵,实则本末倒置,忽略了教学重点、难点的过程性要求,怎能顺利切实完成教学目标呢?以京剧教学为例,笔者在京剧教学中先是通过多媒体展示京剧艺术的服饰美、唱腔美、扮相美、动作美、语言美、表演美。然后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些美的具化体现,在“唱念做打”四功中先完成学生最易完成的“念”。通过学习京剧《拾玉镯》中一段玉娇与媒婆的念白对话,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的鉴赏能力;然后教师示范一段《拾玉镯》中喂鸡的表演,启发学生观察和模仿京剧中的“做”功,之后是“打”功,最后是“唱”功。教师以“问题解决”为抓手,由简至难,为学生创建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阶梯或扶手,把每一个教学设计落实成为学生创建探究和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教学实践做到精化、细化、切实化,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内容由局限型转变为多元化
有的教师停留于教材规定内容,满足基本教学要求,拓展延伸选用曲目的民族性和多元文化性不强,多局限于常见的传统汉族与欧州音乐题材的创作歌乐曲为主。很少引导学生在综合文化背景中全面地理解音乐。在教学中缺少多元文化感的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的音乐观念和音乐视野的狭隘、师生互动少、学生的主体性会受压制、求知欲受到压抑。从教师方面看,有些教师满足现状,自身音乐素养和技能停滞不前,导致其教学内容的局限;从学生方面看,大多数中学生是没有什么音乐基础的“零起点”学生,在当代传媒的强大攻势下,他们的音乐喜好范围大多数都是当前流行通俗音乐,在社交化和商业化的导向性驱使下,呈现出涉猎范围窄、趋势跟风多、低趣幼稚化的选择,在课堂中就表现为对教材内容的“不来电”。而我们知道,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多体现于其综合性特征,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教学中,教师以音乐为教学主线,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适当和巧妙选用当下流行因素,同时关注本土音乐,引导学生在综合多种学科、多种艺术、多种文化的背景中全面地了解音乐、理解音乐,让多元化的音乐文化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不断增进自身音乐素养,用音乐伴随人生,用音乐丰富人生。
四、审美教育由轻弱型转变为凸显化
中学音乐教育往往多被赋予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政治、伦理、道德等教育固然重要,但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始终不能偏离美育的方向。音乐课程有辅德的价值,这是它的外在价值之一,而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是审美价值,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只有实现了它的内在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外在价值,发挥音乐教育以外的一些功效,这也是对音乐本身的一种超越。从音乐作品中体会高尚的情操,从音乐知识中学习人生的哲理,这些都是以音乐的感悟为基础和前提的。轻视弱化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谈何“以美辅德”?所以,教师在给学生分析讲解某首歌曲内容时,不必要长篇大论花上大半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述历史故事、英雄事迹及随之引发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情操等等审美以外的东西,而应把音乐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凸显音乐的审美性,引导他们从音乐的音响中感受并逐渐学会领悟其深刻内涵。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给学生以审美的愉悦,学生在这种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共鸣甚至人格的升华,这样才能达到音乐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
几年来,新课程为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对广大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们对新课程的深入实施,通过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实践精细化、教学内容多元化、审美教育的凸显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领悟中提升自我、重建自我,我们一定会适应新的发展新的需要,一定能提升有效教学,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