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的“好声音”源自“精”“气”“神”的修炼

2015-04-21孙艳

关键词:好声音气韵语文课堂

孙艳

摘要:“精”“气”“神”的修炼体现了一个教师对教育的自觉、人生的自觉和教育创造的自觉。它需要我们教师有不懈修炼更为深厚的文化累积,更宏大的资源开发,更广博的专业知识拓展,更多元文化启迪的自由与自信。

关键词:语文;气韵生动;修炼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24-2

课堂的“好声音”来自于教师对课堂的热爱,对教学的本质的回归。课堂对话的真诚有效,最终源自教师多年来所修炼的“精”“气”“神”的厚积。

一、教师的“精神内核”,滋长课堂的“精神价值”

“精神”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活力”。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神传递的过程。语文课堂对学生的精神传递在于对学生精神领域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影响,给学生以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精神的感染,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的积累,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

但是目前一些语文课把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简单化、定型化,将学生对于文本的丰富想象、对于意义的理解平面化或片面化。教师以一种思维模式解释文本,总是设定一种更准确或者更标准的解读,用过度的解释把学生的理解固定在一个事先设计好的思路上,于是语文课简化成了教会若干写作手法,懂得几个修辞意义,获得一些或几许语文能力的过程,忽视了师生精神发展本身的需要。语文课需要“精神的内核”来补钙。

具有“精神内核”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生语文的老师”而不仅是“一个用语文教学生的老师,他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回归人性的,是有光彩的,有表情的,是有文学气息、文化气息、审美气息、学术气息、生活气息的。他不仅在做着语文的文本解读,也在做着生活的微格解读。他会用心为学生提供卓越的精神产品,旨在培养学生优异的精神与醇美的修养。具有“精神内核”的语文课应是指向学生完整精神构建的教学。即在教学中,让学生的心智得以锻炼,心灵得以敞亮、灵魂得以提升、精神得以丰富,进而获得“精神的价值”。

具有“精神内核”的老师,所滋长的具有“精神价值”课堂是朴实自然,开放自由的,不是单向地视文本的思想、交流和理解、情感的生成为简单地传输知识,灌输式地给予,而是建立在学生的自主理解之上,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语文文本所展示的意义世界中,从而获得丰富的感受力和表达力;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追求。真正地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和本真,用语文的方式指导学生成为发问、表达和思想的主体,把语言以及意义的建构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精神视野与课文的视野融合,体现了语文的精神维度。课堂上学生成为语言的主人,用自己的精神去形成自己的理解,在理解中敞开自我,与事、与人、与物展开交流,其心智、灵魂、个性在自由的发问、理解、诠释、表达、交流中获得发展,从而实现语言发展和精神锻炼的双重目的;语文课教学中把理解、欣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开放性地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所产生精神的投射,让学生自己获得精神的成长,获得一种对于文本的精神体验,让学生精神存在的领域超越出当下和自我的局限,从表达和交流中,扩展精神地平线,宽广了心灵,让语文课成为氤氲人文气息的精神家园,让学生沉醉于文学氛围中,沉浸于审美的愉悦里,进入人类丰富的经验之中获得精神升华。

二、教师的“课堂气质”,滋养课堂的“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原本是我国古代画论的一句术语。气韵生动,是指艺术形象画得有生气,有风韵,栩栩如生,神采流动,能够达到鲜活的生命状态。“气韵生动”的语文课堂呈现的教学应是气流贯通,教学节奏和谐畅达,语文课堂鲜活灵动。气韵生动,是语文教师才气、智慧乃至品质的标志,是语文课堂不同气质的呈现。语文课需要“气韵生动”来益气。

可是目前模式化的课堂阉割了课堂气质的多样性,在严谨、有序、细致、规范的同时,程序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我们很难相信一个干涩、流程化、无活力的语文课堂也能产生“气韵生动”的课堂效果。更谈不上以情感感染情感,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气质陶冶气质,以人格树立人格。语文课堂是学生汲取精华、蓄养才气、锻造锐气的地方,我们需要“气韵生动”的教学效果扎实语文课堂。以教师自身精神与人格魅力,唤醒文学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唤醒文本中的生命内涵,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让情思激荡,富有情采意蕴的“课堂气质”生成“气韵生动”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学识和脱俗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人气度品质的重要底色。丰富学养,升华情采,是“富有情彩意蕴”的前提;让本色天然具有实意的“课堂气质”达成“气韵生动”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必然要求语文老师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能力,于朴实无华之中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真正体悟文章的内涵和意义,真正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进入更深层次有个人有意味的独到的文本解读;让恣肆汪洋富有诗意的“课堂气质”促成“气韵生动”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必然要求教师具有充分智慧和情趣、灵动而新颖的教学设计,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导入,有迅速而准确对文本有温度的触摸和诗意的感受,有扎实的教学过程的铺垫,有水到渠成、收放自如的课堂组织,有精神魅力的语文教师本身文人气质的渗透。让文化醇厚具有品味的“课堂气质”推动“气韵生动”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必然要求教师功力深厚,在于四两拨千斤般的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和透彻剖析,在于删繁就简拨云见日或点石成金的构思与指导,在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相机而动,随机点化的自由与潇洒,是一种左右逢源应对自如的宏大气场。

三、教师的“神采飞扬”,滋生学生的“心驰神往”

所谓心驰神往是指“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即一心向往”。令学生心驰神往的课,必然是令学生“神入”的课,是“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是有“思维品质”的课,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的能力。语文教师对这一点理解得越深刻,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自觉性越高,他的教学效果就越好。“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必须要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融进思维训练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传授思维方面的知识,传授思维的方法。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去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维能力和各种思维品质。语文课需要“神采飞扬”来益智。

可以通过“咬文嚼字”训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刘国正先生在为于漪老师著的一书作序中这样说:“咬文嚼字”一语,一般认为是贬义的,但是就语文教学来说,却应该奉为圭臬,大大提倡的。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推敲关键词句,闪耀思想火花”。通过几个词,想象其画面来体味文章某一核心部分的思想内涵,学生感觉具体,易于理解,磨砺情感,管中窥豹。可以通过“问题教学”训练,促学生创造思维发展。所谓问题教学,是指在读文教学中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的巧妙提问是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力的重要途径。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比较阅读”训练,促学生求异思维发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可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比较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广泛,通过比较,人们思想开窍,能准确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比较异同,导思辨析”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比较,更能清楚地看出文章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或相异点,从而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它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通过“哲学思想”,促学生理性思维发展。初中学生应该接受些“哲学思想”的引导,它能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概括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观照浑然一体的文章,不是只抓住一些皮毛和表面的东西,零零碎碎分析文本,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而应抓住哲学指导方向,引导学生从形象到抽象地思考文本,更深入到文本之中,引导学生从更深的精神文化内涵角度把握文章的内涵,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由内到外挖掘文本的内涵,把握文本的精神,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与角度,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让我们能更多把视角转到教学的后台,关注走到学生的身后,给学生走向未来的语文能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好声音气韵语文课堂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台媒关注“好声音”李代沫吸毒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