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题能力提升刍议
2015-04-21吴春华
吴春华
摘要:数学解题能力是数学学科的重要能力,是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对于如何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的解题能力,不少师生乃至家长都有一些不甚准确的理解。本文从七个方面加以阐述,提出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解题能力的七大途径。
关键词:数学;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18-1
一、培养兴趣,乐于解题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学科中,有时候,适当的难度,巧妙的思路,甚至出其不意的解题方法,都能使学生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什么不少学生能够流连往返于看似近乎枯燥的解题过程,乐在其中?难度能够激发挑战,角度能够开阔思路,无穷变化让探究本身充满乐趣,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让人享受高峰体验,都是常人难以理解的乐趣。
二、规范解题,提升解题质量
规范就是要做到教育学生不粗心大意,不跳跃思考,不跳跃计算,保持思维的严谨性和连续性。这些当然十分重要,也是必须的。但是,这仅仅是规范解题的一部分,是从学的过程来理解的。而学的过程是受到教的过程的深刻影响的。所以,笔者的理解就是规范解题一定要从教的过程来理解、来做起。规范解题前提是规范命题、规范选题、示范做题。规范命题是对考试而言,规范选题是对教学、练习而言。对教师而言,规范选题,这个选题不仅仅是精选例题,典型示范,更表现为学生练习选题要求题量适中,难度适宜,范围合适,同样也表现为规范时间、规范对象、规范形式。规范选题要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不仅仅是考虑教育内容,更要考虑教育对象。如果日常教学真能做到这点,必将真正遏制过量、超量、超难训练。过量、超量、过难的训练,本质上就是教师欠缺教学自信,对教学规律理解不深,对学情把握不准。规范作业形式以前很少有人提及,作业形式当然多种多样,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有自主作业,也有合作作业,而从规范过程来看,务必强调训练过程中的独立作业。这里当然不是否认合作作业的好处,独立作业本身从反馈过程来说,是最有效的反馈,值得教师重视。
三、重视感情,增加解题色彩
学生的解题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从投入来看,有喜欢和厌恶之分;从过程来看,有顺利和困难之别,顺利时的轻松和困难时沉重都是客观存在的;从结果看,有正确和错误两种情况,伴随的是喜悦和失落;从品质来看,有粗心和仔细,粗心时的懊恼,仔细时的踏实。数学训练不是死记硬背,不是死打硬拼,要讲究思维。思维不得法,不到位,无法破解结果,到不了目的地,这有时就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但是,奥妙之处就在于用对了公式,用对了方法,所带来的解题快乐、感悟突破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这是思维的快乐、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故而,我们时常会发现,有的题目其他学生错了,只有一个学生做对了,尽管他也不是十分优秀,但是由该题成功解答所带来的高峰体验必将伴随这个学生相对时间,而且也同时带动他对其他题目的解题动力。当然,教师要格外当心学生的消极情感。不能让消极情感长时间弥漫,不能让学生长时间为消极情感所左右。特别是当重要考试遭受失败之后,要做好化解工作。屡败之后,更是要做好安慰分析工作。
另外,笔者要指出的是,学生的解题色彩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学生喜欢难度,碰上挑战就来劲;有的学生喜欢新奇;有的学生解题追求简洁简单;有的学生喜欢琢磨另样解法;有的学生喜欢比拼,有比速度的,有比解法的。当然,也有学生喜欢一板一眼,追求规范严谨。作为个人喜好,教师不必加以评判。但是,面对高利害关系的考试,教师要作出必要的提醒,以解题准确作为追求的直接目标。
四、交流合作,提升解题境界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例题示范,剖析解题过程。而平时解题则更多的是个人行为。但是,学习过程中,加强师生交流,生生合作,很有价值。特别是生生合作,彼此交流解题思路,交流解题心得,往往能够做到取长补短,收益颇多。师生交流,也是如此。一般而言,教师居高临下,对于学生问题,往往看得比较清楚,故而教师点拨犹如指点迷津,学生往往有豁然开朗之效。当然,教师点拨,也有方法技巧,很多时候,不能教师说了算。因为,解题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学生知识能力建构的过程,教师起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甚至可以讲,能力问题基本上不是教师教出来,而是学生自己体悟出来的,通过训练提升出来的。
五、尊重规律,调节解题进程
解题有规律,这个规律要尊重。要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要尊重学生认知水平,要适量适度,要合身合适,要有难度搭配。事实表明,过量学生厌,过难学生畏,过频学生怨。解题进程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练怕了,练烦了,这就是过犹不及的产物。中国教科院有研究表明,练习过了一定量,就会出现边际递减效应。当然,适当的练习、必要的练习本身就是符合规律的。学生从接受新知到熟练运用,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不简单,把这个过程简单化是不少师生容易犯的错误。
六、克服瓶颈,提高解题质量
就一般教学过程来说,学生瓶颈表现为新授课作业还可以,但是,综合运用就差一些,迁移能力就更差一些。表现为听得懂不会做,会做但是错。不少师生都很困惑,但是问题出现在何处?这个问题要回答好很难。笔者的观点是说到底是基础的问题,基础的问题又往往是公式概念定义掌握得不够好的问题。而在这方面不少师生往往采取对于相关概念是一背了之,其实基础的东西不仅仅是记忆背诵的问题,也同样包括运用的问题,这是对基础知识采取了简单化的处理所致。瓶颈处的东西,往往因人而异。有学生知识不全,有学生思考不全,有学生分析不准。瓶颈处的化解,是体现教师功力的地方。长期困惑不解的地方,一时迷糊不清的地方,要引起教师高度警惕。瓶颈破解要在知识处、能力处、情感处着力,一朝破解,就会进入能力发展的快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