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美术鉴赏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5-04-21毕有勇
毕有勇
摘要:为了提高美术课堂的有效性和体现美术学科的专业特点,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高中美术作品鉴赏的实质内涵、课堂教学等角度作了浅显的分析,以期对眼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2-073-2
一、“故事会”式的课堂教学
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包含:情节性和美术语言。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对艺术家的生平经历津津乐道或以一些秘闻轶事招来笑声,哗众取宠;或对艺术家的作品市场拍卖价惊叹不已等等方面关注,而当真正分析作品实质内涵即创作背景、创作主题、表现方法、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做深入剖析时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只求课堂表面热闹、仅让学生浅层次地停留在对作品的感知的“故事会”式课堂教学只是让学生“走近”了作品,却不能“走进”作品,不利于学生发表对作品的个人见解,当然更无从获得鉴赏作品能力的提高。
二、“知识模糊”式的课堂教学
高中美术鉴赏课也有一片“知识模糊”区域。笔者有次参加本区某高中学校的教学开放日活动,教师在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编著的高中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时,开课教师在欣赏清代画家朱耷《荷石水禽图》时,仅从意象作品的概念角度去引导学生欣赏,如:作品中图像运用了什么手法?(夸张、变形)、画面中物象与现实世界的物象有无区别?等等。而没有从画家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生平经历、画家对社会的态度等方面来解读作品中水禽在画家的笔下为何昂首仰望或缩颈伫立并显出“白眼向人”之神态?其实这就是画家本人真实生活经历的反映,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朱耷绘画艺术的无穷魅力。
三、“图解”式的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美术鉴赏包括鉴赏基础(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和鉴赏内容两大部分。很多教师在讲授高中鉴赏第一单元第三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对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欣赏教学过程中仅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等方面加以讲解,其实这只是从美术语言角度片面地去解读作品的,并没有从画家的生活时代背景、受委托画此作品的背景及过程、作品问世后产生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实质性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完整的鉴赏。只是众所皆知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而不知其“神秘”的微笑背后蕴藏着的是画家对欧洲中世纪宗教对人精神的束缚、思想的禁锢的一种反抗,是对宣扬人性的一种呐喊。
那么,高中美术鉴赏课怎样才能做到既“赏”又“鉴”呢?下面笔者以第三单元第八课《不同的歌声》中对徐悲鸿先生的美术作品《愚公移山》的鉴赏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一)阐明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创作主题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作于1940年,其主题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这件作品的创作之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选择了以愚公移山为主题,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因此,作品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1.作品在空间布局上,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
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
2.在人物形态塑造上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艺术写实风格。
(1)人物以传统中国画的线造型为主,人物比例、结构的严谨准确正是体现了西方绘画中对解剖学、透视学的重视和实际运用。
(2)为使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画家在人物面部或身体肌肉等处以光影效果显示体积感,这可以看出西方造型艺术的强调光影在作品中的体现,从而使得画面充满了生机和力量。
(3)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三)理清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以《愚公移山图》为代表,徐悲鸿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徐悲鸿以西方写实方法改良中国画的艺术理想。20世纪上半叶,中
国画的改革问题一直是文化界、艺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人们不断提出若干设想措施,有遵循古法而变新者,有以西方拯救东方者,有改内容题材而救革命者,有变情感态度以求法者,并由此形成了革新派、传统派和融合派三大阵营。其中,以徐悲鸿为代表的革新派用西方写实主义造型观念改造中国画的运动,是中国画革新实验中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一种,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艾中信指出,徐悲鸿国画中的用笔用墨与西式素描造型相结合,每一条线、每一处明暗都能结合对象的形体结构,准确到位。徐悲鸿将近代自然科学成果有关的光影、解剖、比例、透视等写实造型因素进行融入与转换,用西方科学的造型体系来完善中国画的笔墨,这对传统中国画犹如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生机。在新中国建国后,徐悲鸿的中国画革新的艺术影响之广泛在中国国画界无人企及。
(四)启发学生思索
从观察和欣赏徐悲鸿先生许多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对以素描的方式画模特儿写生、有选择地采用光影造型等方面有相当的依赖性。这种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改良,对中国传统笔墨语言在作品的地位势必有一定的削弱。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作品意境追求。《愚公移山》这幅作品某种程度上淡化了中国画作为民族艺术特色。
由此可见,我们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能完全落在约定俗成的窠臼中,不能“人云亦云”,应从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引导学生去认识、感受和欣赏;从对作品的题材意义、主题思想、人生经验、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引导学生去鉴别、判断、评价作品。从而才可能真正做到由“欣赏”到“鉴赏”的升华。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通过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来评价美术作品,学会用辩证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美术现象,在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明白什么是艺术、非艺术,什么是美和丑,不断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最终达到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