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命题视角
2015-04-21董波林
董波林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对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必将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高考可能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命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市场机制、市场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的理解情况。
关键词:市场;决定作用;命题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2-078-1
【背景材料】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或者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的伟大思想,1979年他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系列精辟论断,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市场的作用发挥不够,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表现有: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政府有形之手伸得过长,经济的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政府行政刺激,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动力难以激发,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形势下,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命题视角】
一、《经济生活》角度
1.涉及的《经济生活》知识
涉及的《经济生活》知识有市场机制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如何宏观调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知识。高考从经济生活角度考查可以本热点为背景围绕以上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进行命题,也可设置图表题通过数据进行今昔对比、中外对比、成就与问题对比、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对比来命题。
2.创新试题
例: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使巿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什么重大意义。(参考答案略)
3.变式训练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参考答案略)
二、《政治生活》角度
1.涉及的《政治生活》知识有
政府职能;政府权力依法行使;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政府的权威等知识。高考从政治生活角度考查可以本热点为背景围绕以上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进行命题。
2.创新试题
例: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参考答案略)
3.变式训练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转变职能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参考答案略)
三、《生活与哲学》角度
1.涉及的《生活与哲学》知识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实践的特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等知识。高考从哲学角度考查可以本热点为背景围绕以上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进行命题。
2.创新试题
例:结合背景材料,分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使巿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新论断的辩证唯物论依据。(参考答案略)
3.变式训练
(1)有人认为,强调巿场的决定性作用就要弱化政府的作用,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请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评析这一观点。
(2)有人认为,强调巿场的决定性作用就要弱化政府的作用,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道理评析这一观点。
(3)结合背景材料,说明我们党对市场地位的认识是如何体现人类的认识过程的?(参考答案略)
构建我校大课间操新模式的研究
郭丽
(苏州市高新区长江小学校,江苏 苏州215000)
摘要:我校通过对大课间操内容、组织形式、评比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构建了一套大课间操新的模式。结果表明,建立新的大课间操模式后,我校学生大课间操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课间操;新模式;学生;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2-079-1
一、我校大课间操的新模式
1.变单一的广播操为多样化的大课间操。
针对目前广播操比较单一的情况,我校体育教研组老师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吸收了众家之长,自己创编了多套课间操。
(1)队列操:主要将队列动作如转法、踏步、立定、站立、蹲下和队形变换为分队合队走、并队裂队走等动作的有机结合,再配以旋律欢畅、节奏清晰、明快的儿童歌曲联奏的音乐。要求男女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动作形式非常简单,主要是平行的移动,重点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意识和集体精神。
(2)韵律操:以节奏欢快、节奏感强、动作简单的韵律音乐为主。因为韵律操对每个学生的每个动作、每个姿态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学生跳起来也非常带劲,就连一些老师也加入其中。
(3)二人操:二人操要求男生和女生动作一致但方向相反,要体现出动作的整体效果。
(4)器械操:顾名思义,器械操,学生必须手持器械如:体操棒、小哑铃、呼啦圈、彩带等,配以合适的音乐进行动作规范、整齐划一的节奏操。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套操外,还有放松操、健美操、太极操等等。无论哪一种操我们都注意其科学性、趣味性、实效性。同时在创编时我们也注意了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将中等难度的动作定为创编操的选用标准,使低年级学生能学会,中年级学生喜欢做,高年级学生动作素质能提高,每个年级都能兼顾其特点。
2.变死板的做操模式为灵活的组织方法。
以前做操,学生听到铃声后直接听从体育老师的哨声跑步进场,不但学生感到单一,感到厌烦,体育老师也觉得很累。现在变成铃声响起,学生和着有节奏的音乐向前踏步行进,走成做操队形。退场时,按规定的年级和班级顺序,再和着运动员进行曲,按规定路线逐一退场。学生手臂、腿部动作整齐,精神饱满,场面非常壮观,极大地符合了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使做操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变纯粹的做操为有评比、有比赛的做操。
现在我们每周进行一次考核评比,获得一等奖的班级将有机会得到循环红旗。每月进行一次班主任考核,而课间操是主要内容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广播操比赛,获得年级前三名的班级将得到学校的体育器材奖励,并作为优秀班级在全校表演。现在各班在出操和做操时你争我赶,争拿第一,做操的质量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变单纯的体育教师参与为全体教师参与、全程管理。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达成共识,端正思想,任务落实到个人,让所有教师都参与进来,纠正“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师的事,是体育课的事”这一错误认识,逐步形成体育教师指导、科任教师督导、学生骨干带领、全体学生参与的局面,并使之成为学校课间操管理制度。
二、实施新模式的成效
1.大课间操新的模式的构建是教育学生的过程。
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增强班级之间的竞争力,对于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的整体意识同时得到培养。同时让学生从最基本的训练做起,使他们在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育人环境中锻炼,从小养成“遵守纪律,行动有序,友爱团结,练习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2.大课间操新的模式的构建也是训练学生的过程。
要形成较好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它的功夫来自平时的训练。由于我们平时严抓不懈,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做操习惯,提高了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水平,拓宽了学生学习锻炼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律动和乐感,在实效中很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抓好大课间操活动可以带动学校整体工作。
由于在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做操习惯,在上体育课时学生就能很快进入上课状态,而且注意力集中,能站得住、不乱动、姿势好,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同时课间操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改变了师生的精神面貌。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针对学生对做操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我们花费了大量课余时间进行研究,逐步改变了以前的陈旧模式,形成了以下的几种新模式:①变单一的广播操为多样化的课间操。②变死板的做操模式为灵活的组织方法。③变纯粹的做操为有评比、有比赛的做操。④变单纯的体育教师参与为全体教师参与、全程管理。与此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学生的课间操以及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①过去找机会不上操的现象减少了,基本上是全员参与。②打打闹闹的现象基本没有了,现在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锻炼热情非常高。③现在做操时全体教师基本上都参与,这也给学生做了一个好的榜样。
2.建议。
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努力,但还是发现有许多地方还需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提高:①进一步做好学校领导的工作,让领导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要给与大力的支持。②虽然我们创编了多套操,但是真正让学生运用起来的不多,在以后的日子里,还必须多多加以推广。③学校大课间操还必须形成一个制度,让每个教师和学生都了解,以便对照执行。
[参考文献]
[1]孙世良.课间操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2003(04).
[2]郭楠,蒋兴建.浅谈中学生课间操兴趣的培养[J].体育师友,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