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文本的解读与再构
2015-04-21赵建红
赵建红
摘要:听名师上课,常常感叹于他们对文本内涵的深入解读,对教材巧妙的二度开发与再构。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教者手中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这源于每个人对文本解读的差异。音乐教学文本解读是教师根据已有经验、技能和特质,聆听文本、分析文本,形成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者再度开发后会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源于对文本二度处理的不同。音乐教学文本再构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和运用,形成延伸性的新的教学内容,它源于教材,服务学生。
关键词:音乐文本;解读三境界;再构三基于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2-040-2
当今教学研讨活动流行“同题异构”,有青年教师间“同题异构”赛课,也有青年教师与特级教师或者特级教师间“同题异构”展示。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教者手中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者再开发中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究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有差异,对文本的二度处理有不同。那么,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该如何去解读和再构文本呢?
一、音乐教学文本解读的三境界
1.体验感悟进入文本。
音乐是听觉艺术,作为音乐教师,解读文本,需要我们以“听众”的身份去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聆听与感悟。记得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上,浙江一位高中老师现场展示了欣赏课《欢乐颂》,教者对音乐文本的挖掘、选择、整合充满深度和内涵,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源源不断的震撼力,深深感染到现场每一位学生、老师、专家。在点评环节,专家询问当初选这样有挑战性课题时的想法,他讲到了对古典音乐的喜欢,更说出了一个让我们现场老师都震撼的数字,为了准备这节课,这段名曲他已经熟悉聆听了上千次,每一次都会听到浑身战栗,情不自禁站起来挥舞双手。这个案例笔者也常常对身边的青年教师说起,也落实在自己每一次的备课中,和学生一起融入到音乐中,把身心交给音乐,让音乐浸濡自己的感官,这是音乐老师解读文本的首要境界,也是作为智慧教师的必备条件。
2.音乐要素深入文本。
聆听音乐,获得体验,学生有了整体的感受,但我们并不能满足于此。音乐要素是师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一架桥梁,也是师生深入文本的一种工具。王次炤教授在他的《音乐美学》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音乐要素泛指音乐作品的情感、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曲式结构等。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尹润萍老师显然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她执教的一年级歌唱教学《小黑猪》,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尝试用不同的速度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用慢速来表现小黑猪呀么呼呼睡一觉睡到大天亮的懒样,用稍快的速度表现小黑猪“衣服穿在脚,袜子套在耳朵上,急得满头大汗”的囧样,速度的对比演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歌曲幽默风趣的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音乐教学中渗透音乐基本要素的分析,最终使学生认识、理解、掌握了音乐的基本语言,理解了音乐作品的内涵,在《小黑猪》第三段歌词演唱,学生顺其自然地把速度和力度进行了改变演唱,表现出小黑猪因为做错事情的害羞样,真实而感人。音乐要素让文本解读更有水到渠成的境界。
3.情感升华融入文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文本解读是音乐教学的“根”,有了“根”的滋润,才能让学生走进音乐,触摸音乐获得情感共鸣。罗丹说“艺术即情感”,在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执教的《渔舟唱晚》课堂中,你能时时触摸到诗情画意的意境,获得与作者、文本、师生间的情感共鸣。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她抓住《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从初步感受到完整聆听,以及学唱、模唱、对比性地欣赏作品,一步步由浅入深地进行渗透,特别在欣赏古筝独奏《渔舟唱晚》板块中,黄老师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古筝演奏的特殊记号:花指,学生说像一朵小花一样,老师让学生听一听古筝是怎样演奏的,并用动作学着做一做,引导学生想象这声音像什么?学生马上联想到流水、浪花,参与式的聆听中,让学生已经完全融入到音乐文本中,一个灵动的小设计、一个栩栩如生的小记号,学生融入进文本,品出了音乐的味道,并在实践中获得对音乐深层次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这种细腻入微的文本解读对老师来说需要深厚的底蕴,对学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这是文本解读最有效性的境界。
二、音乐教学文本再构的三基于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感悟是不断积累的,这时候有素养底蕴的老师会有一个不断认识和创造的过程,把禅悟到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且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修正再创造,形成对文本解读后的调整、整合、补充的新文本,这种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和再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技能。
1.基于教材内容的再构。
在文本再构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如再构的文本与原教材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如原来教材太简单是否可以直接“抛弃”再构?新再构的文本是否会增加原来的难度,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在黄美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能找到很好的答案:
课题:《渔舟唱晚》
(1)古筝曲《渔舟唱晚》;
(2)诗人文思根据小提琴独奏曲《渔舟唱晚》的音乐主题填词而成的歌曲。
再构后的文本:
(1)古诗吟诵《滕王阁序》;
(2)根据小提琴独奏曲《渔舟唱晚》的音乐主题填词而成的歌曲演唱;
(3)长笛、高胡、笙演奏的《渔舟唱晚》片段;
(4)吕思清、盛中国、俞丽拿三位小提琴演奏家演奏的《渔舟唱晚》片段;
(5)古筝曲《渔舟唱晚》;
(6)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文本的再构并不是要教师自己创编出音乐旋律或者编写教材等,它必须来源于原教材,忠实于原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整合和补充。再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探究者的意识和态度,仔细研读教材,掌握所教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及其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而用自己的方式挖掘出教材的深层内涵,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促使有意义文本的生成。教师不能受制于教材,不能被教材的内容所束缚,教材只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传达,并不是对教师教学的规定,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借助自己的经验灵活地建构出更丰富、更充实、更符合时代特点、学生特点的文本。
2.基于学生主体的再构。
文本再构一定是基于学生的再构,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音乐经验积累出发,脱离学生实际过高或者过低的延伸拓展或者二度开发,都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文本再构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音乐作品的切入点往往是隐藏在音乐文本中,需要我们老师仔细观察、分析,用心去体验,不难发现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黄美华老师在《渔舟唱晚》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就是“文化”,文本再构之所以入得深,因为切入点抓得准,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将音乐置于文化的背景中让儿童去认识,在音乐文化链中让学生认识世界、抒发情感、表达心声,文本再构是服务于学生的。
3.基于音乐课标的再构。
文本再构是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大背景是新课标的改革。2011版音乐新课标第一部分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增设了课程设计思路,其中第五条是相关课程内容的设计说明: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在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中也提到: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第3条),谈到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第4条新增)谈到要关注教案文本的价值取向,关注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
新课标为教师文本再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能力发挥平台,给老师一个专业反思和成长的空间,让教师在深刻领会教学目标、仔细研读文本后,根据自身特点和特色,对教材进行更有意义的、更深刻的、更丰富的文本再构,以此来挖掘文本的深度,拓展课堂的宽度,提升学生视野的高度。
文本是有内容的,文本是有思想的,文本是有感情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本解读的功力和水平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而文本再构,更需厚积薄发方能游刃有余,这是教师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挑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5).
[2]王次炤.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黄美华.《渔舟唱晚》课堂实录.http://blog.ntjy.net/my_blogs/124774/.
[4]李亚梅.论“文本再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小学时代·教师,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