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迟退休”要与抑制“提前退休”联动

2015-04-18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延迟退休工种退休年龄

(吉林化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吉林吉林132022)

近一段时间以来,延迟退休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然而,人们却忽视了另一个与此密切相关且比较突出的提前退休问题。近些年来,提前退休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尚没有引起管理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热议最多的是“该不该延迟退休”和“什么时候延迟退休”以及“怎样延迟退休”等问题。本文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性社会工程,不仅仅是退休年龄的调整,需要采取一揽子的措施,改革的视野应该更为宽阔。虽然表面上看,延迟退休年龄似乎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但目前并不切合实际,因为真正能够影响老年人供养能力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的是实际退休年龄而不是法定退休年龄,因此,在目前尚不能很好控制提前退休问题的情况下,不要匆忙出台延迟退休政策,需要严格执行现行退休年龄制度,抑制提前退休。只有延迟退休与抑制提前退休联动,才能避免有人钻政策的空子,使延迟退休政策收到应有的制度效果。

一、“延迟退休”与抑制“提前退休”联动的必要性

(一)提前退休制度设计的初衷已经扭曲

提前退休是为了体现社会养老保险的互助共济功能和人道主义精神,对身体健康条件有问题或从事有害身体健康工作人员进行照顾所做的制度安排。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制度安排,都有不到法定退休年龄而提前退休的制度规定。

我国提前退休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及背景,体现了国家对产业工人的身心保护,深得广大职工的拥护,在调动职工积极性方面曾经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化,职工个人、企业甚至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开始显现,提前退休制度逐步暴露出了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大量违规提前退休的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员既有扎实的专业特长,又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身强体壮,精力充沛,他们提前退休后,既能领取社会养老金,又能到其它单位工作再获得一份额外的工资收入,经济利益的驱使是这部分人员违规提前退休的源动力。还有一部分人员物质生活已经十分殷实,开始注重闲暇和享受精神生活,而不愿再继续工作。另外,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职工在岗工资较低,甚至长期拖欠,而提前退休后养老金由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发放,不仅比在岗工资收入高,而且发放更稳定,因此,一个“理性经济人”便想方设法提前退休。

二是一些企业负担沉重,冗员堆积,如果能够让一部分职工提前退休,既可以达到减员的目的,又可以少缴养老金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把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和负担转嫁给社会。于是想方设法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有意放宽条件,允许职工改动档案和户口,开具虚假证明材料,用违规手段鼓励职工提前退休。一些企业不仅支持职工办理“病退”,甚至企业负责人亲自出面帮助职工找“病”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把职工推向社会[1]。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从地方利益出发,把提前退休作为分流企业富余人员的一项优惠政策,允许企业职工提前退休,从而既保持社会的稳定,又可以利用退休人员增多向上级争取更多的转移支付,从而缓解当地的财政压力。

事实已经证明,在实施提前退休制度之初,由于对提前退休的标准掌握比较严格,办理提前退休的职工数量并不多,但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纳入社会统筹,办理提前退休的人员开始逐渐增多[2],并且违规提前退休人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不仅加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加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风险,而且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使得提前退休制度设计的初衷已经扭曲,如果在推出延迟退休制度之时不作相应制度调整,提前退休的现象将会愈演愈烈。

(二)提前退休的制度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在提前退休人员中,特殊工种退休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一些地方特殊工种退休已经占到退休者总数的26%以上[3]。而在一些特殊工种集中的煤炭、冶金等企业,特殊工种退休甚至占到了退休职工总数的 2/3[4]。

从制度层面上讲,现行提前退休政策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国家对企业从事特殊行业职工、伤病残职工、关停破产企业职工的一种补偿机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条件的改善、劳动强度的减弱以及劳动保护的加强,当年规定的特殊工种,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有的条件已经不再艰苦,有些工种已经不再是特殊工种,原来制定的很多标准已经不再符合目前的生产实际情况,制度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原高温作业区域有的已装上了空调;原来的特殊繁重的体力劳动已被机械化所替代;密闭式喷漆代替了原始的手工喷漆;冶炼工人也不用在高温炉旁铲煤而是在计算机室里操控电钮等等[3]。但国家确认的特殊工种目录却没有适时调整,同时,随着新产业的不断发展,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产生了一些新的符合特繁、有毒有害、高空高温的特殊工种认定条件的工种,几十年前规定的特殊工种对现在的劳动分工已经过于笼统,而国家有关部门确认的特殊工种目录却并没有进行适时的调整,已经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很容易被人利用钻政策的空子。因此,在此背景下,提前退休的政策理应做出相应调整。

(三)提前退休将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及社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如果提前退休政策不与延迟退休政策联动,势必导致更多的人想方设法提前退休,将会对我国脆弱的养老保险体系产生更大的冲击。企业职工大量提前退休,必然导致退休费用的超常增长,使养老保险基金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制约社会保障功能的正常发挥[5]。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以个人达到正常退休年龄后领取养老金设计的,目前提前退休已经导致我国平均退休年龄低至52.1岁,给养老金支付造成很大压力。延迟退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解决养老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从多支付和少缴费的角度来看,提前退休必将使我国养老保险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更加严重,加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

其次,如果提前退休政策不与延迟退休政策联动,势必会加重在职职工的养老负担,加剧社会矛盾。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的是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与实行积累制的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账结合模式”,即代际互济的“新人养老人”模式,所以职工提前退休实质上是把职工提前退休那几年的养老责任转嫁给了在职职工,从而加重了在职职工的养老负担。从赡养率来看,我国人口赡养率2000年为19.91,平均每5个在职职工负担1个退休人员;2010年赡养率达到26.1%,平均每4个在职职工负担1个退休人员;据预测,2020年赡养率将达到33.66%,平均每3个在职职工负担1个退休人员;2030年赡养率将达到41.72%,平均每2.5个在职职工负担1个退休人员;而到2040年赡养率将达到46.14%,差不多平均每2个在职职工就要负担1个退休人员,如果再加上日益增加的提前退休人员,在职职工的负担将更加沉重。

我国现行的“统账结合养老模式”本来就存在代际负担转移的矛盾,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侵害了养老保险参保在职职工的权益。而大量的提前退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又重新就业,他们在领取养老金的同时又获取一份工资收入,其中有很多人总收入比在职职工还高,必然导致在职职工的心理失衡,凸显社会不公,加剧社会矛盾。这种矛盾的加剧,不仅会严重影响在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会引发提前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之间的矛盾,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政策与建议

方案一:取消提前退休制度,实行特殊工种企业补偿金制度

取消提前退休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作为计划经济产物的提前退休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由于退休职工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有企业,完全纳入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管理,如果继续执行提前退休制度,将不利于养老保险的基金平衡和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公平,为一些个人和企业谋取私利留有空间。因此,应该取消提前退休制度,实行特殊工种企业补偿金制度和病残职工救助制度。不允许提前退休职工进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任何职工都必须到达法定正常退休年龄后才能办理退休手续,才能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实行特殊工种企业补偿金制度。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经济实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劳动者在企业从事特殊工种工作过程中为企业创造了财富,作为企业应当按照经济学中“补偿性差别工资理论”对特殊工种人员的劳动损害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在其工资分配及其它待遇方面与普通工种劳动者有所区别,实行差别工资制,以此作为对从事特殊工种职工的补偿,这部分经费理应由企业支付,这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应当付出的成本。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原则建立的,从事特殊工种职工和一般职工一样都是按相同的缴费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和个人并没有向养老保险基金多缴纳一分钱,因此,对特殊工种职工的补偿不能由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买单,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不应作为其补偿的主体。现行的提前退休制度就是把企业应当承担的成本转嫁到他人的头上,这很不公平。因此,应当取消现行的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实行企业补偿金制度,让企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方案二:完善提前退休制度,修订提前退休特殊工种目录,改革提前退休养老金发放办法

完善提前退休制度。到目前为止,有关提前退休还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完整的、权威性的政策法规,使得提前退休制度缺乏严密性,管理部门和具体企业执行和监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要加强并完善法规建设,健全法律制度,出台一部全国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法规,并在法规中增加地方政府及企业的责任条款,加大对违规办理提前退休的机构及人员的处理力度,借助法律的武器,从制度上防范和遏制违规现象的发生。

修订提前退休特殊工种目录。目前仍在使用的用于享受提前退休政策参考的1 856个特殊工种目录,均是由原劳动部和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在1958-1997年间审核批准的,已经不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全面清理整顿特殊工种,使一些工种岗位已不存在或劳动条件已经得到改善的岗位及时给予清理;要对特殊工种实行动态管理,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做好调查和检测工作,定期公布新的特殊工种;要加大对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管理力度,实行提前退休公示制度,在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之前,将所有提前退休职工的基本信息在本单位实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改革提前退休养老金发放办法。提前退休现象的普遍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计发办法设计不够合理,正常退休和提前退休采用了统一的计发办法计算养老金,不能发挥抑制提前退休的作用。因此,要改革提前退休养老金发放办法,要使退休年龄和养老金发放标准挂钩,退休的年龄越小,养老金的发放比例就应当越低,从而达到抑制提前退休的目的。也许有的人会说,如此一来岂不是没有体现提前退休人员从事特殊工种岗位的补偿,这个问题应当同前面方案一样,要求企业按照“补偿性差别工资理论”对特殊工种人员的劳动损害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企业作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盈利性经济组织,从事特殊工种工作的职工为企业创造了财富,并受到了身体和心理的伤害,企业应当为此买单,而不应当由他人和社会为此买单。国家应重新制定提前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标准,将养老金发放标准与缴费年限、退休年龄挂钩,体现缴费义务和享受待遇权利的对等,减轻提前退休对养老基金的冲击,以此体现社会公平,并达到抑制提前退休的目的。

[1] 杨建海.提前退休现象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影响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2):125-128.

[2] 宋婷.企业职工提前退休问题[J].山东劳动保障,2007(1):26-27.

[3] 万希.解开“提前退休”的“结儿”[J].人力资源,2007(1):58-60.

[4] 吴兆辉.对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的探讨[J].山东煤炭科技,2010(3):253-254.

[5] 蒲晓红.非正常“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2001(12):123-125.

猜你喜欢

延迟退休工种退休年龄
世界主要经济体 退休年龄都定在了65岁及以上
特殊工种提前退休问题探析
浅谈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思考
我能按照从事有毒有害特殊工种办理提前退休吗
新形势下如何实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
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障碍分析及相关保障机制的完善建议
延迟退休政策对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影响的分析
关于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探讨
浅析延迟退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延迟退休年龄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