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婚恋现象透视

2015-04-18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思潮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及基本观点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一种社会思潮,是对西方国家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反映,并很快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后现代主义批判西方工业文明,拒绝用现代主义来表达个人的内在性,通过挑战理性倡导消解中心,是一种主张多元论、怀疑论、多样化以及追求自我价值,张扬个性崇尚个人自由,尊重差异性的社会思潮。其基本观点主要有:第一、后现代主义把全面发展人的非理性作为目标。建立在对现代主义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放弃了对世界的反映,认为世界没有本质,认识没有真理,它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文化自身的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无需原则、无法统一、不能确定,仅仅只是出于人的非理性的无限创造。所以,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认为只有充分发挥非理性人们才能创造成果。第二、后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大众性,热衷于一种不拘形式胡作非为的创作风格,追求反常联系,来放大当今社会的荒诞、贫乏、空虚等特征,使艺术成为支离破碎的碎片。同时,后现代主义强调人民的参与,视艺术为日常活动,而非高雅的象牙塔之中的精英分子的思想运作。第三、作为商品化社会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其所宣扬的是一种由现代主义价值观向后现代主义价值观转变新的价值观,这种转变首先表现在研究范式的转变,从对人的解放、平等、自由等的追求,转变为意识本身的挖掘与开拓;其次是价值模式的转变,其价值核心主张消解中心,取消同一性,倡导多元论;再次,后现代主义是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公开把现代的秘而不宣的东西宣布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从而使性和暴力等这些较为原始的东西成为其宣扬的主体,展露了向原始崇拜的回复。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当代大学婚恋现象

(一)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大学婚恋观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1.后现代主义对非理性的追求,有助于大学生婚恋自主性的增强

后现代主义主张个性张扬,崇尚个人自由,强调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突破传统婚恋观念的牢笼,“我的婚姻我做主”、“你敢娶我就敢嫁”,敢“裸婚”,敢“穷游蜜月”,逐渐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主的婚恋意识;后现代主义充分肯定非理性的作用,呼唤人的自身感受和情感体会,有助于大学生勇于释放婚恋情愫,在遇到合适的对象时表达方式更为直接和简单明了,侧重从个人情感出发挑选恋爱对象,恋爱动机相对较为单纯,恋爱和经济等其他因素无关,最重要的是双方的情意。这种对人性情感内在性的尊重让当代大学生婚恋情意更具人情味,更能让恋人亲近,让情感更牢固。

2.后现代主义对多元化的肯定,有利于大学生婚恋可塑性的优化

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一种拼贴艺术,将一切毫无关系的东西混拼在一起,模糊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边界,达到创新创造的最大化。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在多元化社会思潮洗涤下成长的大学生,对多元化的婚恋观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界定恋爱和婚姻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没有那么执拗,通过与其他人交流、并深入思考,形成自身的婚恋意识,并付诸于实际的婚恋交往行为,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生婚恋观的可塑性,动态掌握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引导积极健康的大学生婚恋观。

(二)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造成的消极影响

1.后现代主义造成大学生婚恋观认识模糊,动摇了对主流婚恋价值观的坚守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中心,取消统一性,倡导多元论,在社会形成多元化的婚恋观,影响大学生对婚恋价值观的认识,对国家倡导的主流婚恋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导致对社会存在多元化的婚恋观判断力不足,拒斥任何社会倡导的“主流的”、“积极的”、“科学的”、“合理的”婚恋观的引导,最终陷入爱情虚无主义泥潭。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婚恋观认识模糊主要体现在恋爱动机的多样化,“愚昧的爱”、“滥性的爱”、“虚荣的爱”、“功利的爱”、“纯真的爱”、“简单的爱”,多种动机并存而行,缺乏对主流婚恋价值观的坚定信仰,恋爱不再是为了寻求终身伴侣,可以是从众的后果、是虚荣心作祟的结果、是空虚无聊的产物、甚至是积累经验的有效方式,这就陷入了爱情至上、从众攀比、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经验主义的恋爱动机误区。后现代主义造成的当代大学婚恋观的模糊,让很多大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轻视恋爱幸福的结果,从而给学业带来困扰,给家庭经济增加负担,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2.后现代主义造成当代大学生婚恋责任意识淡化,促使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事物没有确定性,处于永恒变化之中。边界和分野的消失,将一切社会关系普遍权力化,人和人之间没有确定而永恒的关系,责任只是与能力联系在一起。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责任根本就无需放上台面,个体并不能控制自我的行为,那就无需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责任压根就不是什么事儿,游戏人生才是正解,人根本无需为其所累,甚至被其压倒。所以,消弭责任,是后现代主义最典型的表现之一。这种消弭责任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婚恋观造成了误导,具体表现为婚恋责任意识的淡漠化。“一切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才是耍流氓”,“结婚了不合适再离嘛”,“婚前试爱”,“婚姻是牢笼,家庭是负担”,这是存在于部分大学生意识里的婚恋观,是对责任赤裸裸的蔑视,是消弭责任最现实的“实践”。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责任和婚恋的集合是不确定、非固定的和缺乏持久凝聚力的,这种责任的“灰色地带”,让大学生淡化了对婚恋和家庭的责任,逐渐演变为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冷漠,轻则导致婚恋观念和行为的偏离,重则影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后现代主义造成当代大学生婚恋伦理观念的迷失,导致婚恋道德滑坡

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大众文化,为迎合大众,它将“原始秘而不宣的东西公开宣布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以解放色情与冲动为本质,创造出渗透力强大的消费文化。”[1]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理性发起攻击,认为理性是造成当前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强调非理性在现实生活和自我感受中的作用,追求内在性最大化发挥,所以,他们坚持的信条就是“怎样都行”。这种理论特质是我们原始时代肤浅认识的复原,其实质是以人权和个人自由的名义去践踏道德和婚姻承诺,冲击了社会主义伦理和婚恋道德观念,这种非理性的原始意识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性观念的开放化。当今大学生在性关系问题上的道德底线日益下放,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未婚同居,一夜情等现象屡见不鲜。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过度强调非理性,主张自我感受的满足,放弃了对性行为采取理智的负责态度,突兀的刻画“杯水主义”性行为。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对婚恋伦理观念的迷失,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的潜在倾向,这种一切以自我感受为中心,而不去顾及社会公众影响的自私狭隘的婚恋行为,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导致社会婚恋道德滑坡,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婚恋观产生深刻影响的根源分析

(一)我国现代化中所滋生的社会婚恋问题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相比于只要一副毛泽东挂像和一本毛主席语录就可以完成婚姻仪式的七十年代婚礼,现如今的婚恋消费水平是日益高涨,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辉煌成就的具体表现,人们热衷于统计各个城市婚恋消费成本,乐此不疲追逐、攀比。但是,婚恋消费市场繁华鼎盛的背后是金钱至上的婚恋意识在作祟,金钱多寡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合适的结婚对象的判断标准,所衍生的社会婚恋问题如傍大款、傍高层,份子钱、人情债等,渗透到在高校日常学习生活中,成为大学生茶余饭后的谈资。现代化进程出现的社会问题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而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建立在对西方现代化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批判和解构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给思维活跃、关注社会的大学生批判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婚恋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为大学生接触、了解和接受后现代主义思潮提供了土壤。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观点、基本属性切合了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某些情感需求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90后”,有着较强的恋爱自主性,主张婚姻出世,在择偶标准上“务实而又略显功利”,“网络一代”的“90后”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与众不同的观点,单身主义、不婚族、闪婚、毕婚等层出不穷的婚恋现象刺激着大学生的价值负荷。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自身意识的开拓、对大众艺术的倡导,以及极具风格的思维方式和具有针对性的批判意识,很容易触及到“90后”大学生的心坎上,在情感与意识上产生共鸣。另外,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泛文化思潮”,在传播、影响中具有隐形性和渗透性。后现代主义思潮依托大众艺术、利用文学平台,将其理论灵魂隐形在不同专业背景和渗透在各门学科,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愉悦”着大学生的感官世界,“满足”着“90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接受需求。这些理论观点和基本属性不仅与大学生“对味”,而且能够为大学生某些流浪意识、精神疲软等现象“买单”,自然容易让大学生找到共鸣点。

(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发展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提供了舞台

“作为后工业社会的标志之一,或者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互联网也许是后现代主义状态最完美的说明书。”[2]毋容置疑,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传媒以其信息的开放性、交流的民主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消解了日常生活中各种阶级本质,没有了现实差距的禁锢,大学生大肆地利用各种媒体、机构传递求爱信息,在扩大交友范围和提高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放大作用。“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等各类相亲节目的繁荣鼎盛以及各类以娱乐功能为取向的大众文化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温床。无需拷问婚恋责任、不用顾忌法律规范,使大学生畅游在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浸染的大众婚恋文化浪潮中,乐此不疲享受边缘意识、感官主义所宣泄的情绪快感,消费着大众文化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包装”,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承载艺术舞台,对大学生婚恋行为和婚恋观念产生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觊。

四、化解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婚恋观消极影响的对策及思考

(一)加强国情与形式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婚恋问题

后现代主义是建立在批判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体系,由于当代大学生认知有限,对其知之不全、悟之不透,片面的认为能够套用后现代主义对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婚恋问题进行认识和评价,要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国情与形式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的具体国情,区分资本主义婚恋文化和社会主义婚恋文化的本质区别,了解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婚恋问题只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阶段性的产物,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信心,形成正确的国情观和社会发展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研讨,帮助大学生提高抵抗后现代主义思潮腐蚀的能力。通过由专家学者举办的主题讲座、学术研讨等活动,揭示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了解其发展的整体脉络和历程,整理主要观点和理论内容,透视其深层的价值取向;审视我国的特殊国情,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大学生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情况,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后现代主义的审视能力和鉴别能力,自觉学习领会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做出选择,为当代大学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扫清障碍。

(二)加强社会主义婚恋观教育,强化大学生婚恋责任意识

加强社会主义婚恋观教育的核心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婚恋观教育。马克思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是生物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3]这就意味着婚恋不仅仅是出于个人情欲,爱情所固有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所囊括的责任感和道德性等深层次的涵义,必须受到时代与环境的制约,遵守一定的规范。这就必须强化大学生对爱情本质的认识,增强婚恋责任意识。其次,加强社会主义婚恋观教育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性道德教育。“个体的道德观是道德主体根据自身的观点和立场对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做出判断和持有的内在尺度”[4],性道德承担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进行引导的功能,因此,正确的性道德观为性道德教育的提供价值尺度,直接制约着性道德教育作用的实现。最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为大学生婚恋观念和行为动机做出明确的判断标准,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远大的价值目标,实现合理的价值诉求,进行合理价值选择,形成社会主义婚恋观,自觉抵御后现代主义中腐朽和消极思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扩大主流婚恋价值观教育阵地

在信息时代,网络的信息量、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大大超过了任何一种传播手段,但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让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向各处自由传播,成为了“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而“大学生既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又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共享者”[5],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领域,扩大主流婚恋价值观教育阵地。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以网络的形式渗透到大学校园,通过校园活动、信息交流等校园文化的形式弥漫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将互联网和大学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婚恋观教育微信平台,开展感动校园爱情网络评选、辅导员与你聊爱情贴吧、每日一句爱情箴言、老一辈的爱情故事电子杂志等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来端正大学生爱情态度,解决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培育和启发大学生的婚恋文化自觉,使他们成为积极健康的网络婚恋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并在实际参与中更深刻地了解和认同主流婚恋文化。

[1] 蔡振渠.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6:45.

[2] 易丹.我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上[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48.

[3] 中史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申红艳.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61.

[5] 骆郁廷,魏强.文化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2(3):39-44.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恋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趣味测试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