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当前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2015-04-18
(闽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福建漳州36300)
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执行者,不但需要对学生们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学生知识和认识的导师。而高校教师的师德作为衡量高校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中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高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落到实处,从而振兴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和必要性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
师德是职业道德当中的一种,是职业道德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调节师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高校师德,即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应当具备富有时代性的师德精神,高尚的师德修养。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中对教师所提出的四点希望一样:“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2]具体来说,作为高校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首先,教师应当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树立强烈的职业光荣感,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将培养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身的责任,并用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其次,教师还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知识理论水平,不断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在教育教学中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二)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高校加强师德长效机制的建设,不仅是新时期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而且还是当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1.构建高校师德长效机制是提高高校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
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可以提高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同还能不断促进自身各方面的成长;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还能形成良好的教风,为学生接受知识提供积极向上的外部氛围。
2.构建高校师德长效机制是促进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不断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众所周知,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办学根本所在,高校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它不仅能为高校自身健康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还能为创建优秀大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3.构建高校师德长效机制是促进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科教兴国,培养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关键,而高校拥有德才兼备的老师,才可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教师的师德与教师的人生价值观、工作态度以及业务水平息息相关,并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学生在求学期间,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还在成长,教师在对学科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其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对学生的这些观念的正确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高校师德长效机制,能为促进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教师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但与此同时,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高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师德天平是去了平衡,师德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新挑战。
(一)部分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历来以“教书育人、德育为先”为重要理念,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然而,当前的师生关系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出现功利化的趋向。不少教师认为自身的职责主要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素质教育,认为与己无关。据调查显示,“有39.1%的教师认为‘教书为主,育人为辅’,有76%的学生表示课后与老师没有联系或极少联系。”[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缺乏成为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
(二)缺乏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机制
相关部门对师德评价机制所做的调查显示,“教师普遍认为高校对于师德的奖惩机制的效果并不理想,有16.9%的教师反映没有专门的奖惩标准,执行困难,有13.5%的教师反映没有师德奖惩机制,有 21.6%的教师根本不太清楚。”[4]可见,高校的师德评价机制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和教师队伍发展的新情况,没有明确的奖惩标准或在实施过程中未严格执行,制度缺位、机制运行较单一、不够灵活。首先考评内容不够全面,较多倾向于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的考评,而忽视了对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考评;考评对象单一,缺乏广泛调查,往往局限于本部门对教师的评价;考评时间单一,缺乏长期性,往往只固定某个时间段对教师的评价。其次,师德评价工作机制不灵活,各部门的制度缺乏内在的统一性,缺乏分工合作的制度,容易出现制度的相互矛盾或是重复。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
高校一般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师德监督工作,通过奖惩制度对教师实施师德监督和激励。但是,面对新形势,出现了高校师德监督主体的消极不作为,监督制度执行不力等现象。另外,在奖惩制度的规范上也显得比较空泛,教师的师德表现在教师奖励时容易被忽略,处罚时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依据又显得相对欠缺,这些问题对有效引导师德建设方面将会产生一定的阻碍。
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途径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应当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不断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创新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而适应高等学校健康有序稳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积极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教育形式必须是能够有效地实施教育目标体系的载体,要丰富多样,吸引教师主动参与。”[5]在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中,要不断丰富教育形式。首先,可以开展高校师德相关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在学校教师培训规划中,将师德的培训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之一,促其形成良好的教师行为规范和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加强校内师德宣传阵地建设,在师德宣传教育中加入爱岗敬业、传统美德等为主要内容,让教师的优秀的职业道德形象在这种氛围中得以形成。
其次,加大先进典型榜样事迹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牛玉儒等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另一方面也要发掘高校内部的先进典型,让教师从身边的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中得到一定的激励。此外,还可以在特殊的时间段,对优秀教师进行评优评先,充分褒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从而激发其他教师的内在潜能和动力,共同推动高校师德建设。
(二)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机制
师德考评制度对良好师德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它能够真实、客观而全面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师德,因此,我们要不断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内在具有统一性科学的评价机制。
首先,应完善师德评价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不仅要注重对教师的业务和科研能力的考核,更要注重教师的品德修养的考核,此外,考评内容还应适应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在新时期所提出的新要求。其次,为了让师德评价机制能够更加有效地运转、操作变得更加地灵活,应不断加强师德评价机制内在的统一性,加强各部门制度之间的协同,从而形成内在有机整体,第三,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多元化的师德考评方式,定期考核结合平时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师师之间、老师和领导之间的评价结合学生的评价,注重学生的考核;量化考核结合定性考核,注重定性分析。
(三)形成有效的师德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应形成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在高校中设立学校学术委员会、学校纪检部门、教师教育等多层次监督部门。从而让师德监督工作能够更为广泛,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检查的结果并形成文字、记录档案,为之后的师德考核提供重要的依据。其次,应扩大监督人群。除了学校相关监督部门外,还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监督,“建立并完善学校内部组织监督、同行监督、学生监督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6]从而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职业行为的约束。此外,经过各方的监督,对其监督过程中所反馈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并将反馈的结果纳入到往后教师奖惩、晋升等的考评中。正如有些高校所实施的建立师德档案袋一样,“把经过公示认可的考评结果予以建档,作为教师聘用的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并与调整工资、表彰先进挂钩。”[7]从而让师德师德评价机制更加完善。
(四)创设和谐的师德建设环境
高校应时刻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将加强师德建设与教师的切身实际相结合,形成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教师参与到学校建设中的积极性,认真听取学校教师对学校建设的意见,从而扩大教师与学校间的沟通渠道。此外,要为教师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平台,关心他们的成长。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激励功能,缓解工作生活给教师所带来的压力,让教师的心灵和思想得到升华,让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逐渐与高校教育目标一致。
四、结 语
高校师德建设是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落脚点,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其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并落实完善其机制。此外,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并结合新形势进行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建设和谐高校、和谐社会。
[1] 教育部人事司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3.
[2] 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7-09-01.
[3] [4] 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124.
[5] 哈斯也提·艾力,张涛.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3):128.
[6] 吴九占.论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06(8):24-25.
[7] 张丽萍.试论新时期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构建[J].黑河学刊,2010(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