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校园文化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整合
2015-04-17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小学卢范坤
◎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小学卢范坤
略论校园文化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整合
◎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小学卢范坤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教科书是师生活动的媒介。该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教师应结合实际,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课程资源,让校园文化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整合,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校园文化;课程;有效整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活的灵魂,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国家对青少年价值引领的蓝本,对学生成长负着教育培养的责任。两者都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将校园文化和《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创造性地开发出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发挥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一、课程与文化活动交融,突显课程教学的主动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参与性、创造性。现行教材尽管在素材选择充分关注学生的视角,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其中有些案例显得过于模式化、抽象化,最终导致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落入“说教”“灌输”的窠臼中。改变这种现状的根本办法是,教师要把“本”放在“园”中,就是说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要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要求,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大背景下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而不是将学习活动局限在教材所确定的范围内。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最具生命活力的遗传基因,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教师要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有效整合,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例如,把每周的升旗活动同课堂教学有效整合。通过组织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主题讲话,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校的情感。又如,让主题活动“交通安全主题班会”和教学活动有机整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提升了学生自救自护的能力。总之,整合校园文化活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学中就课论课,就事论理的零敲碎打的现象,使课堂教学有效拓展延伸,突显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二、课程与文化内涵交融,突显课程教学的生动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教师应借助校园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融入校园文化的因子,努力升华课程教学的生动性。首先,通过了解“四办”,即办学目标、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成长方向;通过了解“四风”,即校风、教风、学风、作风,知道校园良好的风气的形成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学生通过对学校“四办”“四风”内涵的理解,懂得从我们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好少年。其次,通过识校标、读校刊、唱校歌领会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作为学校主人的自豪之情。如某校校标《成长》,校刊《龙江春芽》,校歌《成长,飞翔》作为校园文化载体,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健康向上的遗传因子,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第三,通过师生共同设计“班风牌”,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增强责任意识。每个教室门口的班风牌上有班训、班级目标、班主任照片、学生集体照。班训凝聚了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希望,班级目标是全班一致通过的奋斗目标,集体照让全体同学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活泼向上的班集体。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课程的实施效果更具有生动性。
三、课程与文化环境交融,突显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常说“环境育人”,指的是环境对人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什么样的环境才能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最能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过去,许多学校在打造教育环境方面认识和能力不足,整个校园环境存在整体设计缺乏、文化内涵缺乏、道德寓意缺乏、儿童特点缺乏等问题。这些方面使得环境育人大打折扣。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要因地制宜拓展教学时空,充分挖掘并恰当利用素材性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可通过认识学校花圃、种植园的花草树木,培养爱校、爱绿的情感,增强护校、护绿的意识;通过参观学校科技园,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通过观看“廉洁文化”“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文化长廊,培养学生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珍惜生命的人;通过感受楼层中的文化与哲理,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通过校史展览室,了解学校的变化历程,感受学校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热爱美丽的校园,健康、快乐地学习……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延伸,更应该是品德课堂本身。
四、课程与文化特色交融,突显课程教学的多样性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随风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是任何一门学科无法比拟的。关注儿童的校园生活,聚焦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让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的校园生活,这样的课程教学才有真魅力。例如,某校以校园文化为背景,以“科技从小做起,创新伴我成长”为活动主题,以“六个小”(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小实验、小养殖或小种植、小收藏)、“五个一”(每学年读一本科普读物、听一场科普报告、看一部科普影片、参观一次科普展览、开展一项科普竞赛)和“一个节”(每年举办一届科技节活动)为活动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实践能力。结合学校历史文化特点,遵循品德与社会的具体要求,整体设计系列校园主题节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特色活动和教学活动相互交融,突显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多样性,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从校园文化中开发、整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