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导”的价值 促进“言”的增值
2015-06-05福建省连江县第二实验小学赵华茂
◎福建省连江县第二实验小学 赵华茂
当下习作教学的一大突出矛盾是,一方面是学生心中有话却不知如何表达,亟须指导,另一方面是教师导“写”乏力,引“言”乏术,构成了当下习作教学的一大突出矛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习作教学的效率,致使学生的习作能力一直徘徊在较低层次。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将学生“肚子里”的积累转化为可以外化的习作语言呢?关键还得在提升“导”的价值,促进“言”的增值上下功夫。
一、抓“生长点”,促成导的“最近发展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着力于最佳期限内进行的教学才是促进儿童发展最佳的教学。因此,有效、高效的教学,不是停留、满足于现有发展区的教学,而是瞄准、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在发展区的过程,也就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习作指导过程中,一旦学生出现“完成自身原有认知层次的表达之后便‘结舌’”的尴尬状态,那就说明他们正处于“最近发展区”,心里有话想说却说不出来,不明白要怎样表达。此时,恰恰就是学生思维与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如果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并采取多种策略帮助学生完成表达,就能在“最佳期限”内有效开发学生语言潜能,提升导写的价值。
一位教师指导人教版二年级写话课“畅谈学期收获与假期打算”,问学生:在这学期的语文课上,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学会了朗诵,有的说学会了背诵,有的说学会了读书……显然,这样的表达内容千篇一律,语言形式单一,停留于学生已有的语言认知和发展水平上,必须加以指导和提升。于是,教师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教学过渡:“你们都是学会一种本事,有的同学,不止学会了一种本事,怎么连起来说呢?”一个“连起来说”的及时提醒,打开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广阔视阈,语言表达既有了形的变化,更有了质的飞跃,如“在语文课上,我学会了朗读、写字和背诵。”用上“和”把学会的几项本领连在一起;“在语文课上,我不仅学会了朗诵,还学会了背诵和写字。”更是运用了“不仅……还……”这一关联词。这样一来,学生就懂得了如何正确运用连词表达多种意思。
而同样教学这一写话内容,另一个教师就不是这样处理。当学生说“我的字写得很好”,教师追问:“字写得怎样好?”学生依然笼统地回答“非常好”时,教师束手无策,不知所措,只好示意学生坐下。学生的语言表达得不到丝毫发展不说,还觉得这样的课上起来没有意思。试想,如果这位老师也能像前一位老师那样,在学生苦于无法表达的时候,巧妙地创设语言情境:“我的字写得真好呀!一个字,单看,像________;一行字,看起来就像__________;整页字,简直________。老师见了,笑着说:‘_______’;妈妈见了,夸奖道:‘_______’。”相信,学生就能把“字写得非常好”具体化,从而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由此看来,为了实现教师“导价值”的效益最大化,应该在学生思维与语言发展的“愤”“悱”之时,即课堂上学生表达感到“词穷”“形式单一”“无话可说”等的状态之时,及时捕捉其表达的“可生长点”,让“导”落在最有价值的“最近发展区”,并进行思维发散式的引导,辅以有效的表达样式的铺垫,从而促进学生语言思维、情感和表达的和谐共振。
二、设“连环套”,建造导的“层递式结构”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如此,课堂教学亦然。课堂教学的“山样”指的是教学过程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峰回路转、渐入佳境。表现在习作指导中,就是以写作训练目标为路向,采取“连环套”的“层递式”导写设计,凸现课堂导写活动的层次感,在教师层层递进的“导”引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看得见”的提升。一教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写话课《暑假打算》,安排了三大教学环节。
环节一:激趣谈话,总说“打算”。主要分两步进行:先是从轻松的话题入手,暑假快到了,你有什么打算呢?学生兴高采烈地说了自己的暑假计划,和谐快乐的课堂基调也就奠定了。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运用句式:“暑假了,我们可以________,可以_______,还可以_______”这样一来,学生由一句简短的话说成了一句长话,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语言得到了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在这么多的活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能用上“愉快的暑假就要到了,我最想_____,因为_______。”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吗?一句“我最想”就将笼统的表达转向了如何细致具体地把一个意思说出来,为接下来的写作做好语言上的铺垫。
环节二:分层导说,具写“打算”。分成三个步骤:一是指名说说准备怎么过这个暑假的,并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总结出写“暑期打算的小秘诀”。先说自己最想做什么事,再说原因,然后详细说说准备怎么做,最后还可以表达一下盼望暑假的心情或感受,这样就能把话说完整,把句子说通顺。二是阅读范文,学习其他写法。出示范文,学生阅读后与刚才自己说的比一比,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学生又学到了可以通过做梦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暑期打算。三是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自主练写、评点。
环节三:层层递进,总结“打算”。先设置“暑期那么长,我有很多很多的打算,那该怎么写”的教学情境,再出示老师写的《暑期打算》,引导发现多个打算的写法,即详写一两个,其他简略写。最后,在原有练写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扩写、修改。
这一写话指导课明显采取的是“层递式结构”,彰显了习作指导课堂语言训练的层次性。从大环节上说,第一环节重在简要明白暑期打算大致可以写的内容,第二环节重点指导如何写好一个打算,第三环节则是如何写几个打算,可谓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从小环节上说,从“可以_____”到“我最想_____,因为_____”,训练要求逐步提高;从一个打算的一种写法扩到两种写法,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写话可能,也为个性表达提供平台。就这样,在连环套、螺旋式、递进性的练写活动中,学生的语言得以发展,思维得以训练,也学会了围绕一个意思有序表达的基本方法,为将来成段、成篇的表达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导说导写价值的最大化。
三、炼“生成点”,实现导的“收益增值化”
生成,显然是随机的,有不可预测的因素,通常是无法预料的,但是“生成点”也是可以提炼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意识和敏锐的语言能力,从课堂随机生成的众多的“生成点”中,迅速而准确地辨析出有价值的生成点,并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聚焦、凸显、放大生成点,使之成为导写的源头活水。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学会生存》时,我试图引导学生将如何学会生存的“学会”的过程表达具体,于是这样启发学生:谁能将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演练的过程与大家分享?其中一生说:“在一次逃生演练中,我看见一个低年级的女孩摔倒在楼梯上了,我心想该不该扶她起来呢?后来,没扶,她自己站起来了。”学生此时说的只是演练过程看到的一个画面,乍听起来似乎与“演练过程”的说话要求不符合,与“学会生存,保护自我”为主题的作文中心也不符合。这样看来,这似乎谈不上什么有价值的“生成点”,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选择放弃或者简单引导好像都无可厚非。可果真如此吗?我猛然意识到,在逃生的过程中,有人摔倒是不可避免的,若“逃生”是热爱生命的表现,帮助、拯救逃生中摔倒的女孩不也是珍爱生命的表现?所不同的只是前者是热爱自已的生命,后者是热爱他人的生命。这样的“生成点”,要是能加以巧妙提炼,恰恰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课堂“导写”的价值呢。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引导:1.你是怎么发现那个摔倒的女孩的呢?2.当你发现摔倒在地上的小女孩时,你经历了怎样的心里矛盾?最后做了怎么的选择?3.事后,你明白了什么?果然,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这位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了当时的情景,特别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说得特别清楚,既避免了话语表达的泛化与空洞,又经受了一次如何做人的生命教育。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机智地盘活课堂随机生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提炼生成点,挖掘其价值,让导写更有实效,实现生成资源的最优化,让课堂“投资效益增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