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美术课堂“自评与互判”教学策略探微
2015-04-17福建省福州市聋哑学校
◎福建省福州市聋哑学校 萧 牧
聋校美术课堂“自评与互判”教学策略探微
◎福建省福州市聋哑学校萧牧
聋校美术课堂开展“自评互判”有利于聋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但聋校美术课堂不仅要考虑到美术教学的特点,更要考虑到聋生的特点。在实施过程可以采取适当降低难度、提供“范本”、小组进行等方法。
“自评互判”;美术课;聋生特点;范本;小组交流
“自评互判”是新课改中一种新的评价方式。“自评”是指自我评价,“互判”是指相互评价,即学生们相互促进的评价。它反映了新课改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种方式能否适用于聋校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呢?它在聋校美术课实施过程中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对此,笔者曾进行过一些尝试,也有点体会。
一、开展美术课堂“自评互判”,提升聋生综合素质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一定的鞭策、激励、促进作用。过去,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却只有被评价的份,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准确认识自己,实际上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让学生互相评价,改变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单一评价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评价变为主动地参与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这种“自评互判”无疑是新课改中的一次重要举措。
实施“自评互判”的好处已在普通学校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验证,它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聋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不能像健全人那样进行人际间的交流。时间一长,也影响到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是很不利的。而在现实中,聋生往往比普校学生更早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作为聋校教师必须考虑到这一点,想方设法提高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所以,“语训”是聋校所有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一,美术学科也不例外。而“自评互判”无疑是有利于聋生交流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中,类似评分、点评的事全是由老师来完成的,学生只管按老师说的去画、去制作,画得怎么样、做得怎么样,都由教师说了算。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更懒得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一次三年级的美术课上,笔者将全班的课堂作业展示出来,并请聋生们评价出“你认为最棒的作品”,结果聋生们的反应是:“不知道!”虽然笔者一再向聋生解释:“你喜欢哪一幅?”“你觉得哪张画漂亮?”……可得到的反应仍然是“不知道”,而且聋生们都是一副“你说谁好就是谁好”的表情,丝毫没有去思考、去评价的意思。实施“自评互判”以后,这方面的情况有所改善,课堂氛围也比以往活跃一些,碰到问题,依赖老师少了,自己想办法的多了。过去美术课只练不“说”,现在有练有“说”。在高年段,同学们在练习时不再各干各的,有时还会互相提醒、互相帮助。过去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主要是靠作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教师是不知道的,教师看到的知识作业上的问题,现在可以从他们的自评与互判中增加了解。过去美术教学重视手上技巧的练习,而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方面有所欠缺。新的教学大纲很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而审美是一个认识问题,不只是手上技巧能展示,还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所以让学生“自评互判”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总之,在聋校美术课开展“自评互判”是有利于教学、有利于聋生素质的提高。
二、“自评互判”需结合美术教学和聋生实际情况
美术课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艺术实践活动时间,所以,美术课堂上的“自评互判”要尽可能简短。再一个方面是美术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审美差异性和多样性,不像有些学科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在美术课的“自评互判”中教师要少当判定是非的“法官”,而是要尽可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些是美术学科教师在实施中要考虑的。
首先,聋校教学工作与普校有所不同。在聋校,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必须考虑聋生的特点。目前大部分聋校采用的美术课本与普校不同,是国家根据聋生具体情况而专门编写的,与同年段的普校教材相比,在内容与要求上都有所不同,即使有部分聋校大胆采用普校教材,也要在教学时根据本校聋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
其次,教学手段的不同。在聋校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用手“说话”,用眼睛“听”的,在普校,老师可以背对学生面向黑板,一边写一边说,学生也可以一边做练习一边听老师讲解,这在聋校行不通。在聋校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把手上的其他活儿停下来才能进行交流,否则,就无法用眼睛“听”到对方用手“讲”什么。而且,在聋校任何一学科的课堂教学,也都与聋生的语言(手语)学习训练联系在一起。不像普校那样是单纯的学科内容的教学。
第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与普校学生相比,聋生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与社会上其他人的接触交流都比较少。就是在课堂上也是教师用手“讲”,他们用眼睛“听”,时间一长,难免会有一些聋生产生一种与人交流沟通时缺乏自信心的心理,也使他们养成一种不爱表达的习惯。这些情况都是聋校美术课堂上开展“自评互判”活动时要认真考虑的。
三、聋校美术课堂“自评互判”具体实施中的几点尝试
根据上述聋校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聋校美术课实施“自评互判”时,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适当“自评互判”,降低难度
笔者认为,要想让聋校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敢于“自评互判”,乐于“自评互判”。首先必须让他们知道“我可以说”。为此,笔者以为首先要适当降低“自评互判”的难度。聋校的美术教师特别是小学部的美术教师,要降低难度,想方设法让聋生打消对“自评互判”的种种顾虑,在课堂上大胆“说”,哪怕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也要让他们“开口”,让他们逐渐接受并习惯这种“说”的活动。只有他们接受并习惯了“说”,聋校的“自评互判”才有实施的可能。
笔者在小学二年级上美术课时,要求学生进行互判,一开始,他们抓耳挠腮,不知道要怎么说。问其中一位学生:“你觉得某某同学这幅画画得好不好?”他很诚实地点点头并伸出大拇指(手语中,伸出大拇指表示“好”),笔者抓住机会让他把大拇指举得高一点,让全班都看到,然后对全班学生说:“他说得很好!”当时学生们的表情有点愕然——这就可以了?其实就是告诉学生:你喜欢、觉得美,就可以说“好”;如果你不喜欢,觉得不美,就可以说“不好”。聋生很快就明白——“自评互判”原来可以这么简单。一旦他们认为“自评互判”是容易的、自己可以掌握的,他们自然就会放下心里的那道“我不会”的屏障,接受“自评互判”。对于词汇量相对贫乏的聋生,特别是低年段的聋生来说,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表达就可以了,非要他们多说实在是不现实的。万事起头难,只要大部分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了“自评互判”,“自评互判”在聋校美术课堂上生根发芽就不是不可能的事了。
2.提供“范本”,让学生模仿,适时引导
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练书法可以临字帖,学画画可以临范图。有时教师示范一遍比讲多遍还有效果,这是许多美术教师都有的经验。让学生“自评互判”也可以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
比如面对一群在心理上已经接受“自评互判”的小学三年级的聋生,我们可以向他们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不能只是伸个拇指了,要说原因。“原因”要怎么说?不妨让他们从模仿开始,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个“范本”:画画的时候认真吗?画得像不像?某个地方是不是太大了点、太长了点……一开始,“范本”中的问题不要多,一两个就够了;问题不要太深奥,要符合这个年龄段聋生的特点。等聋生能够从两个方面去评价一幅作品时,教师可以再逐渐地引导他们拓宽评价的角度和深度:色彩漂亮吗?有创意吗?画面整洁吗?……当聋生能够从这些角度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时,教师就可以不再提供“范本”加以引导而转向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发挥了。
3.可以采用小组自评互判的形式
在普校课堂上的“自评互判”是全班的,而在聋校,则更多可以在几个人的小范围内进行。如高年级的学生课,座位临近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请教、互组、提醒。在普校这种的交流会影响到其他同学,而在聋校就不必有这方面的顾虑。甚至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几位学生在一块儿面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交流。这种几个人间的“自评互判”会让他们放得开,没任何精神上的压力,又不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但全班的“自评互判”还是要的。特别是需要两三节课才能完成的作业,在课堂开始或快结束时,让同学们相互观摩一下,再“自评互判”,相互交流,很有好处。
总之,聋校课堂的“自评互判”还处于学习探索、逐步完善阶段。教师必须要有爱心和耐心。特别是面对聋生,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他们多肯定、多鼓励,要想方设法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地让聋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