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推动“学习共同体”教改特色及启示*
2015-04-17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段艳霞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段艳霞
台湾推动“学习共同体”教改特色及启示*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段艳霞
台湾“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呈现出了读书会带动、大学教授介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同行建构、家长参与、出版界推动等特点,其推广思路值得借鉴。
台湾教育;学习共同体;特点;启示
近年来,国际基础教育界涌起了一股“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潮流,风靡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学习共同体”强调学校不仅仅是儿童们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场所,而且是教师作为教学专家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场所,还是家长和社区居民参与学校教育并相互学习的场所。“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旨在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促进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增进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对学校改革的合作与信任。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通过“协同学习”“分享表达”彼此对话、相互帮助,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提升其整体学力表现;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打开教室大门,建立彼此信任的同僚关系并找到成长的动力;家长和社区通过“参与学习”,构筑学校和家长间的共同体,实现共同学习、相互合作。在这场“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潮流中,台湾地区发展速度和规模走在前列。
一、台湾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的特点
从有关专家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行动研究、相关新闻媒体报道、网络社群及与参与学习共同体实验的教师交流中,笔者发现,台湾在推动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中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读书会活动开展与大学教授的专业引领
以往教改通常是专家学者传递改革理念,通过行政力量支持而开展,此次改革不同于以前诸多改革计划的一个特点是从读书会入手。许多校长教师学习社群都围绕“学习共同体”开展专题读书会,这些做法有效地促进了校长和教师们对改革的认同和参与。
在这一波的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中,大学教授们以专案研究计划或以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方式充分发挥起大学在凝聚各类学术资源、提供专业支持等方向的作用。例如,台湾首府大学讲座教授欧用生率先把“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引入到台湾,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大力推动课堂教学研究;淡江大学潘慧玲教授带领一批优秀的专家教师、退休校长、年轻学者团队,开设“学习领导与学习共同体”研究室,编撰《学习领导下的学习共同体》手册,在网络上供自由下载运用,为有兴趣的学校与教师提供极好的入门指导;陈佩英教授等开设“台北市学习共同体研究会”网络社群,带动不少教师及教师社群投入学习共同体实践。
2.确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课堂教改核心
学校改革的核心应在于日常课堂教学的建构,再先进的教育思想如果不能落实在教室里,那么只是纸上谈兵。“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教改,真正把学校教育从行政领导、评鉴拉回来,聚焦至学校教育的最核心——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为了促发课堂上学生真正学习的发生,参与实验的教师改变教室座位安排,实行学生两两配对或四人一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分享,让学生在教室里借由与世界、与他人和自己对话而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找到学习的方法和乐趣。教师在此中间主要扮演者倾听、串联、引导的角色,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
3.教师“同僚性”构筑
教师间“同僚性”的构筑是实施学习共同体的关键,也是教师彼此协助成为教学专家的重要途径。在台湾,教师“同僚性”的构建一般是通过教师间组成“学习社群”和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来实现的。其一,一群愿意推进学习共同体的校长、教师、教学辅导团成员组成“学习社群”,开展专书阅读、网络交流、专业对话等方式来推进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与实践;其二,开展基于教学观摩的“课堂教学研究”(大陆一般称之为“课例研究”),研4.家长和社区推动
究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课前共同备课、课中观课与课后议课等三个环节,其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评判教师的“教”,而是聚焦于课堂学生学习的事实。通过“同僚性”的建构,教师间建立起彼此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这对于在推进教室里的“协同学习”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此次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家长和社区也参与进来,成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学校为了减轻教师推行教改的压力,校长会利用家长日做专题报告,说明学习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推行一段时间之后,邀请家长入班观课,让家长观察到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的改变,感受到参加学习的乐趣,进而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助力,共同推进学校改革。
二、“学习共同体”建设对中小学校教改的启示
21世纪的社会是知识高度化、复杂化的社会,教育要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创造性人才来适应社会急剧变革的需要。台湾地区教育打造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课堂教学新风景,将学校构建成彼此相互支持和依赖的“学习共同体”,为变革当前的“应试教育”“功利性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实践策略,其改革经验为当前大陆学校改革提供一种新思维和路径。
1.发挥校长教师的作用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学校改革的“关键因素”。借鉴台湾地区的教改经验,我们在新一轮的教改中,可兼顾“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改革模式,以“重塑课堂教学风景”为中心,充分发挥校长和教师在改革中的主体践行者的地位与作用,尊重学校和教师在改革中的“发言权”,让鲜活的教育实践经验百花齐放;同时,教育行政和专家学者要退居协助位置,多倾听教师在改革中的需要,给予学校改革更多的资源协助和外部支持。
2.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伙伴协作”关系
学习共同体最终改变的是学校文化,而文化的变革是缓慢而深刻的,需要各方力量的配合方能成功。因此,台湾在推进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的过程中,中小学与大学、教育行政机构、家长、出版商等内外部力量有机结合起来,走“伙伴协作”共同提升的教改之路。
当前,大陆的教改已经进入了深层次的文化变革阶段,不仅牵涉到课堂教学改革,还涉及到教师观念、学校组织管理方式、家长观念等方面的变革。因此,单纯依靠学校内部的力量或依靠外部的行政、学术资源驱动改革是不够的,有效的学校改革应是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伙伴协作”关系。当前,中小学学校改革应亟待建立起以下两种伙伴协作关系:一是中小学与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发挥中小学与大学各自的优势,以“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为核心,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的素养,提高大学研究者的实践意识和研究能力;二是中小学校与家长间的合作关系,学校及其老师与学生及父母等之间要彼此信任,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形成“家校共同体”,共同提升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
(责任编辑:徐小敏赖一郎)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闽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合作战略研究”(批号:DKA120306)和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闽台中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比较研究”(批号:FJJKXB13-13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