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山区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安溪县农村小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初探
2015-04-17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苏志文
◎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苏志文
追求山区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安溪县农村小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初探
◎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苏志文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素质偏下、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安溪县通过“政策杠杆、多元培训、创新机制”等举措,遏制教育差距拉大的势头,缩小城乡师资差距,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城乡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
山区教育;政策杠杆;多元培训;创新机制;均衡发展
安溪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当地有着“外安溪”“内安溪”之说,全县拥有115万人口,上世纪80年代曾是福建省最大的国定贫困县,且二元结构鲜明,内外有别,教育布局点多线长,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着实不易。安溪教师进修学校以“城乡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均衡发展实践与研究”为课题,积极探索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之路,让小学教师发展有了平台,成长有了希望,也带动了安溪县教育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
一、政策杠杆——解除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桎梏的保障
安溪县目前有普通小学教师5600多名,其中86%的教师在农村山区小学任教。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农村工作环境的清苦、学校教学设备简陋、教师待遇差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使广大农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乏味,结果导致自身的倦怠乃至生命之光的的黯淡,从而丧失了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和动力。物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只有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提升农村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的认同感,才能激发他们专业成长的主观能动性。
1.加大对山区学校教育的扶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中,安溪县教育主管部门在师资、设备等方面向内半县乡镇倾斜,向边远山区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对于新分配的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对于外半县教师超编的学校,引导向内半县缺编学校流动,对于城镇教师需评聘高级职称的,要求在山区学校服务要一年以上。政府部门坚持资源整合与补差原则,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对农村教育经费单列,并通过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广大农村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教学设备。
2.实行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研究指出,人们对工作的认同往往与薪酬联系起来。而我国教师工资和社会其他职业相比并不高,特别是农村教师享受的福利待遇少,通勤费用大,再加上男教师的家庭经济负担重,这些严重地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直接关系他们的专业发展。如安溪县政府对于在山区工作10年以上的优秀教师,实行浮动一级工资奖励制度,全县每年发放绩效工资补贴约85万元,稳定了山区教师队伍,增强农村教师在广大教师群体中的优越感。
3.优化农村教师的职称评聘政策。长期以来,职称的评聘问题一直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挥棒。安溪县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能激发农村教师的从教热情,不管是在中高级职称职数的分配,还是在职称评聘条件的拟定上,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倾斜照顾。改革之一是设置“特殊岗位”。即教师到指定岗位工作2年,已评未聘的职称予以优先聘任,工作满5年后,则可带着聘任的职称回到原单位工作。改革之二是设置“浮动岗位”。即教师交流到新的单位,在新单位没有职称聘任职数的情况下,交流的教师仍可保留原职称4年。在农村执教满25年的在职农村教师可不受学校职称名额的限制,上级职称主管部门直接分配名额给予聘任中级职称,让他们享受中级职称的工资待遇。这样做才能真正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缩小城乡工资差别,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解除束缚他们专业成长的桎梏。
二、多元培训——激发农村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关键
2011年9月以来,安溪县进修学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了解、案例记录分析等,积极探索提升农村语文教学水平,思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从调查来看,发现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教科研水平以及对新课标的理解等存在很大的欠缺。因此,只有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办法对广大农村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才能解决这个瓶颈问题。
1.专业知识培训工程。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县进修学校统筹安排,为农村农村基层学校的行政人员、教师提供培训平台。如,聘请全国特级教师讲师团来安溪为农村教师开设讲座和举行教学观摩课;分批分期组织学校行政人员、骨干教师到省教育学院、县进修学校参加研修培训,并要求学校拨出专款支持教师外出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教学研讨活动。如2015年组织全县小学校长到华东师大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进行高端培训;2014年分批组织全县小学系列的教导处、德育处、办公室等各处室主任、基层小学校长到福建教育学院进行研修培训。二是鼓励教师通过函授、自学等形式提高学历,扩展专业知识。对于获得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农村教师给予一定的资金鼓励并在各种荣誉表彰上优先考虑。三是要求学校每年为教师订阅多种教育刊报,开设电子书吧、教师阅览室,开展读书节等系列读书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十本以上的教育专著,鼓励教师撰写读书心得、教学日志、网络博客等,对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期刊发表或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表彰。
2.教科研能力提升工程。一是扎实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农村教师积极申报省级、市级、县级的立项课题,把课题研究实验和学校的常规教研工作有机结合,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师教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经过多年的课题研究实践,现在安溪县已培养了一大批能教善研的学科骨干教师,也形成了多种自主高效的教学模式,其中“和谐互助”的教学模式在广大农村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运用。“和谐互助”就是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单位学习组,学习优秀者做“师傅”,另者当“学友”,课堂上师友互助,合作双赢。二是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多样化校本培训,例如专家引领式、主题汇报式、集体讨论式、课例分析式等形式,让学科带头人组织教师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开设学科讲座,深入领会课改精神;每周三、周五集中教师开展教研沙龙活动(观看教学视频、交流案例、研课评课等)。三是加强集体备课,凝聚教师智慧。要求基层学校把集体备课的主体由备课组扩展到教研组,由集中备课改为网上备课。先由主备课人上传个人备课案例,再由组内教师评议切磋,达成“目标”“重难点”“作业设计”三统一后,再由每个教师形成各自的电子教案,在网内共享。学校行政人员经常随堂听课评课,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上一节公开课,互听互评,共同反思,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农村新教师的培训,实现教、研、训一体化。采用“以老带新,一对一”的方式,组织新聘教师与优秀老教师结成对子,要求老教师从备教批辅等方面做好传帮带工作。同时要求新教师扎实教学基本功,切实提高新教师专业素质。二是农村中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基层学校可持续开展“五优”评选活动(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案例、优秀实验课题),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种业务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锻造了一批师德高尚、师艺精湛的农村名优教师。三是借助网络开展校本教研能力提升。要求基层学校要建立学科教研组研讨制度,借助网络平台,开辟校园论坛,实施多层面多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成为最有开发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资源。
三、创新机制——实现城乡教师专业均衡发展的法宝
从调查来看,择校主要是择师,师资力量不均衡是教育不均衡最突出的表现。要均衡义务教育,政府首先应当在师资力量上给与均衡,把城镇的优质资源给与农村薄弱学校共享,以优带优,共同推进。例如安溪县教育局为了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积极创新人事交流机制,采取对口交流、支教、校际交流、跨校跟班学习、成立教科研共同体、送教下乡、名师培养等措施。
1.跨城乡交流支教。出台《安溪县城乡教师对口交流暂行实施办法》,由进修学校制定科学的对口交流教师考核方案,加强交流教师的管理与考核,考核结果与该教师的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绩效工资等挂钩,促进了农村学校师资整体素质的提升。实施办法规定:城区中小学与农村薄弱校每年选派同等数量和相应学科的教师进行对口交流,一两年的交流期满后,重新确定对口交流学校与教师。各中心学校也相应推行中心小学、平原校对边远小学支教服务制度。如2012年,安溪县成功选派60名小学“特岗教师”到感德中心学校、龙涓中心学校支教5年;2014年,6名小学教师被选派到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庄山学校支教5年,此举有效引导城区学校的优秀教师向边远学校流动,让农村学校也有好教师。
2.跨片区校际交流。制定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施方案,由教育局统筹安排,根据资源互补的原则把整个县域的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小片区,然后在片区内通过自愿申请和电脑派位相结合的方式,选派教师到异校任教,并且采取人走编制也走,逐步形成区域内教师大循环、大流动的机制。2014年,采取“自愿报名、定岗考试”的方式开展校际交流,共分流460多名教师到基层小学担任相应学科教学工作。从去年开始,安溪县选拔150名小学青年教师,在编制、工资、身份“三不变”的前提下,到农村山区任教,此举既分流一批小学富余教师,同时也为修正教师编制标准进行有益的尝试。
3.跨校跟班学习活动。打破区域界限,由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协调,每年选派农村新教师分批分期到城区学校进行跟班学习,与城区学校的优秀骨干教师结对子,签订师徒协议,开展“携手谋发展,师徒结对共成长”活动,跟班学习期间,要求带教教师手把手指导新教师学习理解新课标,掌握备课常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由带教教师在上课、听课、作业批改、学生管理等日常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方面做出示范,同时要求新教师尊重带教教师,虚心学习,主动接受帮助与指导。
4.教科研共同体活动。把整个县域51所小学,划分为6个教科研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均有一两个师资优质的城区学校作为龙头单位,充分发挥龙头单位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结对帮扶及合作共建活动,促进共建学校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例如,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让龙头单位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深入共同体的农村小学上课、开设讲座、听课评课以及进行学业状况检评等;由龙头单位的学科带头人作为名师领衔人负责组建名师培养工作室,共同体每校1人参与,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每学期应确立一个课题,经过多次的磨课、微课堂,随机确定上课人选,在教科研共同体学校中进行“同课异构”研讨。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