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学生估算能力三策略

2015-04-17福建省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张文成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数感数量分数

◎福建省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 张文成

发展学生估算能力三策略

◎福建省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张文成

估算在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教师要善于优化各种估算教学策略,创设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的活动场景,深入分析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切实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并能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估算能力;活动情境;数感;生活

估算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也广泛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活动情境,拓展估算思路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并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特点,挖掘教材深刻内涵,创设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估算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理解数、估算数值,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对事物数量、算式结果等做出大致的分析与推断。我们只有用心拓展学生的估算思路,选择各种各样的估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估算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细致地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学习过程,解释自己或者其他同学都采用了什么样的估算方法,都是如何进行估算的,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感悟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数学问题,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

例如,“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实例,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运用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①怎样比较11/14和23/51的大小?学生甲:“把这两个分数先进行通分,通分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乙:“我们可以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这两个分数先化成近似的小数,再来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师点拨并启发:“这两种方法不够简便,大家认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让我们直接判断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丙:“先找出一个数作为参数,利用这个参数,我们就能直接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丁:“假如我们以1/2作为参数,那么11/14>1/2,23/51<1/2,也就可以得出了,11/14>23/51。借助这种估算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直接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教师继续在屏幕上出示:②比较4/11和11/15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经过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借助2/5进行比较,判断出4/11<11/15。学生在估算活动情境中思维逐渐深入,对数学问题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运用估算方法解决了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感悟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强化了估算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强化估算认知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估算的思考过程和方法,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抽象的数据符号,深化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提取和加工数学问题中的有关数据,实现“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的学习活动目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能力和量化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运用估算的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哪种情况下应该估多,哪种情况下应该估少,促使学生自主进行判断。只有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训练活动,内化估算技能,才能有效地巩固和强化学生估算认知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屏幕上出示:南靖县实验小学三年级②班8位同学通过测量,其中5个男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4厘米,3个女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6厘米,这8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和思考,往往列出这样的算式:(144+136)÷(5+3)。教师应该让学生先进行估算,这8位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在什么范围之内?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分析数量关系,进行了估算与探讨,学生判断出这8位同学的平均身高大于136厘米,小于144厘米,总结与综合后,列出并计算正确的平均身高:(144×5+136×3)÷(5+3)=141(厘米)。又如,估算52×49时,教师创设成生活实际情境的题目:三年③班52个学生到南靖土楼旅游区游览,每个学生的门票价格为49元,班主任准备了2500元,够吗?部分学生列出算式:52×49≈2500元,2500元够用了。部分学生质疑2500元不够用,他们认为把52看成50少看了2,2×50=100;而把49看成50,多看了1,1×52=52,100比52大,所以班主任准备2500元不够用。

三、重视数感培养,提升估算能力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数的概念,让学生进行一些有效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进而提升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时,学会了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思维方法,对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细致分析与研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策略,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并能够解决数学问题,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等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内化成为学习策略,进而形成数学认知能力。这既提升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能发展成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大数的认识”中例6的教学实例,教师先展示出太阳和地球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图形,交流能从中得到的种种信息。当学生读出了太阳与地球的直径时,学生很难读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教师讲解以“万”作单位,结合“四舍五入”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太阳和地球直径改写成为以“万”作为单位的近似数,学生经过探究活动后,教师继续列举出生活中许多大数,让学生估计这些大数的范围,如:从南靖县城到福州距离多少米?蜜蜂一秒钟飞行5米,一小时飞行多少米?然后,再让学生填写适当的单位:小明体重约35(),身高约145();教室面积约48(),长8()。学生理解了数量关系,又形成了良好的数感,并且培养了估算意识与估算能力。又如,“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教师让学生在操场上运用测量工具,测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要求学生先估估这100米的长度需要多少步,用自己的脚步量一量,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与分析,发现走100米的路程需要300步,那么,走3000步就是1千米;且走100米需要3分钟的时间,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来走30分钟的路程就是1千米;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学校的教学大楼距离校门口有100米,来回走一趟就是200米,那么,来回走5趟就是1千米,请大家利用课间走一走这1千米的路程,估计1千米的长度,运用各自方法进行验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深化了数学认知,培养了良好的数感,发展了估算意识和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活动中,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和提高自身的估算能力。

(责任编辑:陈志华)

猜你喜欢

数感数量分数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统一数量再比较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头发的数量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