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文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5-04-17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上宅小学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上宅小学 沈 绸
巧用课文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上宅小学沈绸
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的编排体现了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的特点,在发展学生语言、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科学、大胆、巧妙地运用插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求文本,鼓励学生创新文本,训练学生习作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插图合理;创新文本;习作能力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我们似乎发现,没有教材,我们的课堂也能精彩纷呈。于是,教材中精美的插图不再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每节课都去准备精彩的课件。况且,小学生对于熟悉的事物容易失去兴趣。多媒体用多了,学生新鲜感不再,就不再专注于屏幕。因此,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成了我们不可忽视的资源,它在发展学生语言、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科学、大胆、巧妙地运用插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合理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心理,编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插图。这些鲜明、形象、生动的插图使学生感到亲切、新奇、有趣。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学生一眼就看到: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出两只骆驼,一只完整的,一只只有一个头。这就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于是我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山路上会走出多少只骆驼?”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学生的答案当然也不尽相同。我又问:“你们想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画了多少只骆驼?为什么这样画?”学生异口同声说:“想!”我说:“课文给我们揭示了谜底,比赛一下,看谁先找出答案。”话刚一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同学们的读书声。猜谜、竞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兴趣、求知欲被激发,往下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一年级的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我们在教学课文时,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在插图所描绘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迫不及待地进入到阅读中。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热情洋溢,主动参与,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对课文的感悟更为深刻。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先观察插图,图中有马、鸭子、鸡、狗四只小动物,这些动物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这时候再让他们仔细观察小动物们都留下了什么样的脚印,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很快得出了结论:小马的脚印像月牙,小鸭的脚印像枫叶,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相信学生们这时一定很想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看看他们说得对不对。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插图,既自然地导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科学使用插图,引导学生探求文本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插图直观再现了课文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教学中,我们若能适时地利用插图,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问:“猫头鹰大王在宣布命令时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猫头鹰的眉毛翘了起来,猫头鹰的眼睛瞪得像铜铃,猫头鹰的嘴巴张得大大的,猫头鹰扑扇着翅膀,每根羽毛都竖了起来,猫头鹰挺着胸扬着脖……”教师适时点拨,学生通过猫头鹰的神态、动作,体会到了猫头鹰当上大王时“神气极了”;接着又引导学生做一个“神气”的动作;再抓住“神气极了”这个关键词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这既让学生理解了“神气”的含义,又很好地为解读课文服务。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学生看到:在老人的画像前,海鸥列队肃立,列队飞动,像白色的旋涡。然后出示重点句子:“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扑得那样近”是海鸥舍不得离开老人;“白色旋涡”是指海鸥多。这样图文结合,学生不仅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三、大胆创用插图,激励学生创新文本
小学生不仅爱想象,而且想象力十分丰富,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上能看到的,还要启发学生想象插图上看不到的;或对课文内容没有呈现的插图进行再创作。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从插图中,学生激动地看到阿曼达从废墟中爬出来,他从容不迫,双眼炯炯!接着我话锋一转:“在漫长的38小时里,废墟外的父亲‘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什么阿曼达却镇静自若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要求学生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不少学生将内容从父爱如山延伸到诚信等方面。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时,我发现插图内容并没有呈现在课文中,这又是创新文本的契机。在讲到“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时,我抛出一个问题:“当贝蒂找到小燕子时,她是怎样做的?”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学生一下子就从从贝蒂的动作中,找到了答案。
创造性地使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能更好地挖掘文本的内涵,赋予文本新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迎刃而解,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插图,训练学生习作能力
作文教学在语文课中历来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作为农村的一线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习作教学之难。学生或没有阅读的条件,或没有阅读的习惯,视野狭窄。习作之于学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习作胡编乱造、千篇一律、空洞无物。但如果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凭借物,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写作能力。课文插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凭借物,是学生练习写作的一块肥沃土壤。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有目标、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这篇课文,体会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就改是文章的重点。因此,让学生理解“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课文中有“负荆请罪”这幅插图,但课文只是一语带过,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却只字不提。我顺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人物的表情、动作展开想象,用文字把“负荆请罪”的情景还原出来。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一课,要求“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教学时,我反复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景物的描写,如大雁南飞、草木枯黄、落叶飞舞;人物的描写,如诗人的踌躇,送信人的保证。在插图中,我们看到了一片秋风瑟瑟、树叶枯黄的凄凉景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久别家园、思乡情切的孤独游子。由于插图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写作素材,学生编起故事顺手拈来,如鱼得水,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就跃然纸上了。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倘若教师能充分利用插图,不失时机加以诱导,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说写训练中,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