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高校选修课调查及改革建议
2015-04-17杨清虎
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高校选修课调查及改革建议
杨清虎
(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根据对79所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选修课现状堪忧。主要问题表现在缺乏西部民族地方特色,照搬其它高校开设模式,门类偏少,教学管理松散,学生选修意愿不高。西部民族地区高校选修课改革有利于培养西部少数民族高级人才,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加大开发民族特色选修课力度,上好选修课是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高校选修课;特殊意义;问题;改革建议
收稿日期:2014-01-20
作者简介:杨清虎(1981-),男,陕西汉中人,安顺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58.4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不仅负有培养各类高级人才和促进科学研究进步的重任,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也责无旁贷。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实现高等教育所有任务的同时,还担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新一代高级专业人才,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当前,西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很多大学毕业生“所用非所学”现象比较明显,“毕业=失业”已经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解决学校培养人与市场用人之间的供需矛盾,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以选修课程改革为突破口,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科学设置贴近民族特色与风情的选修课,不仅可以突出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特色,还能培养一大批为西部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所需要的综合性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符合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使命。
一、西部民族地区高校选修课改革的战略意义
(一)利于凸显地方特色,弘扬民族文化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不断缩小东西部贫富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了解民族历史风情,才能进一步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国家繁荣、社会进步。西部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一样,都已经迈向大众化阶段,培养更多了解国情、省情、民族地情的大学生,是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应尽义务。学校设置的选修课可以弥补主修课程的不足,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是一块非常重要的教育阵地。
(二)课程开发相对容易,形式灵活多样
民族地区普通高校位置分散,有着良好的区域优势,在地方文化、自然资源、民族分布、经济优势产业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如果能够结合这些优势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相对容易且颇有价值,例如拉祜族主要分布于澜沧县一带,临近的普洱学院在研究拉祜族方面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文献查找还是田野调查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开设拉祜族民俗类课程就具有更多优势。
选修课不同于专业课,学习目标和要求大不相同,因而为课程设置提供了更灵活的操作空间。一是可以加大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比如实地考察学习对象、动手制作课程作业、视频拍摄活动或采访整理文献资料等等;二是可以摆脱专业课程的深奥晦涩,改善理论课程过于枯燥乏味的现状,加大选修课程的趣味性、现实性和实用性。
(三)年轻教师各有特长,研究兴趣较高
青年教师思想活跃,与学生年龄相仿,易于沟通。一方面要重视年轻教师的年龄优势,多开设一些年轻教师胜任的新课程和趣味课程,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发挥青年教师的专业特长,选修课的开设最好能够基于青年教师个人兴趣和爱好,或者他们的专业特长或研究课题,这样既能给学生上好课,也能为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地方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尤其是精力较好的中青年教师多开选修课,开好选修课。在实际教学管理中,一些课程管理者生怕青年教师经验不足讲不好,导致本来能够开设的课程没有开设,让学生和老师都很失望,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
(四)易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任何教学,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不爱学,没有兴趣,或者没学到东西,教学都是失败的。选修课的优势在于,课程的开设本身有很大的科普性、趣味性、现实性,同时课程本身也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能与学生自身的兴趣点结合起来。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公选课的开设,可以结合地方学生的群体优势,充分发挥民族学生多、学生接触农村生活多、自理能力强等特点,有选择性地开设更多的民族类特色课程。
民族特色类课程与学生联系紧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特长的发挥,学生能够更加积极认真地参与教学活动。毫无疑问,选修课给了学生学习更多的灵活性,因爱好而选,就能学得好。
二、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根据2013年通过网络、电话、实地走访,对西南、西北的79所民族本科院校(云南20所、贵州17所、甘肃16所、新疆11所、宁夏6所、青海3所、西藏3所、四川2所、陕西1所)开设选修课的现状进行了简单调查,排除其中7所211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调查结果表明,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高校选修课总体状况堪忧,存在诸多问题。
(一)选修课照搬其它高校开设模式
许多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公共选修课程数十年不变,无一例外地随大流,照搬省内其它高校的开设模式。如,A校(211高校)开设“古代汉语”课程,B校(民族地区高校)也开设“古代汉语”课程;A校开设“国学研究”课程,B校也开设“国学导读”。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缺乏对学生的需求做深入调查研究,不考虑民族地区高校选修课的特色与优势,也不评价选修课程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选修课程设置随大流,盲目跟风,反映了民族地区高校对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为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殊使命认识模糊,缺乏对选修课教学问题的研究。
(二)选修课门类偏少的问题长期存在
调查发现,选修课程可供选择门类偏少,可供学生选择余地不大的问题在72所民族地区高校中长期存在,就连7所211高校,选修课设置也是极为勉强。如,兰州大学选课系统中,民族特色课程总体偏少,仅有比较强势的敦煌学研究和考试培训类课程较多。宁夏大学面向全校的500门课程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仅有“西夏文化”“民族区域自治法讲座”“宁夏民间美术鉴赏”等几门课程。云南大学开设有素质选修课,但其中的民族特色类课程依然不足。以本校(安顺学院)为例,截止2013年底有全日制在校生7500人左右,每学期能提供的选修课只有20门左右,平均300多个学生只能选一门公选课程。
(三)大多数选修课鲜有地方民族特色
西部民族地区很多高校所开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选修课不多。如新疆大学开设的公选课主要还是以维吾尔族课程为主,包括“现代维语与文化”“新疆历史人文地理”“哈萨克语言文化”“西域文化史”“新疆城市历史地理”等民族特色课程,总体来看,很有必要去挖掘新疆其他民族的地域风情、人文景观等,开发新的选修课程。西南民族大学作为西南地区民族高校的领头羊,公选课开设方面,除了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类课程外,民族研究类课程很少,缺乏民族特色。西部民族地区高校选修课程主要开设的还是经典课程,谈不上创新。90%以上的选修课没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在挖掘民族文化方面显得较为薄弱。
(四)教学管理松散造成学生选修意愿不高
很多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对选修课的教学管理较为松散,选修课程开设的顺序既没有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科学安排,如“就业指导”类课程安排到大学四年级的第二学期来上,对于正外出找工作、已找到工作或已考研的几类学生都没有实际用处,必修此类课程反而带来就业的不便,成为毕业生的负担。由于学校领导对西部民族地区高校选修课的特殊作用认识不足,教学管理较为松散,对教师的教学缺乏质量监控,学生选修意愿不高,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较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学校开设了多少门选修课,回答时多用“大概”“好像”“可能”等词汇,甚至某些学生对自己已经选修过的课程名称都会说错。这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公选课宣传不足,选修课本身影响力不够,选修课没有得到师生重视。
(五)选修课陷于必修与限修的尴尬局面
对于选修课,大多地方高校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修;另一方面又限制不能多修。对于特别好的选修课,只要学生精力充足,学校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允许学生超出公选学分总学时。不能因为学生选够了,就不让选,不能选。
选修课的开设现状是存在问题的,也是需要引起众多高校教学管理者重视和思考的问题。针对学校及任课教师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为了凑学分,教师精力不足,选修课设置不够科学等问题,中央民族大学谭家健还专门提出过一些解决方案。[1]从目前形势来看,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选修课程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们只是功能不同,不是主修课的陪衬,不能屈于从属地位。
三、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高校选修课的改革建议
(一)开发具有民族特色选修课的建议
对于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开设具有民族特色选修课,需要深入调研。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可以考虑多开设以下几种类型的选修课。
1.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要是指课程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能有所收获的课程。如新闻类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旅游类的“导游常识”、调查类的“民族服饰”、娱乐类的“武术基本功”,以及农工化生类的“山区植物育种”“民族建筑基础”“趣味化学”“植物品名鉴赏”等学科课程,重视学生的参与与体验。
2.趣味性较大的选修课。针对学生的爱好,适当地改变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在教学目的不变的前提下,能够广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爱好,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为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新思路、新途径。调查发现,民族地区院校中,大学生对于趣味性大的课程,选课热情非常高,而且听课质量和考勤都非常好。如“电影鉴赏”“世界旅游”“科技文明”“生活与化学”等课程因为与生活联系紧密,特别受学生欢迎。
3.考试指导类课程。许多在校学生高瞻远瞩,为了增加就业优势,喜欢考取一些社会考试认证。各类考试指导课程辅导在社会和学校周边大张旗鼓锣鼓喧天,在校园里却是鸦雀无声。既然社会需要,学生需要,课程开设又无坏处,对于各种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计算机考试、律师资格、教师资格等等考试辅导课程,在公选课中开设还是有必要的。
4.社会技能型课程。当代大学生社会技能不足,社会经验不丰富,毕业以后,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开设一些社会技能课程也是有好处的。比如计算机类、求生急救类、手势语类、社会礼仪交际类、语言表达沟通类、公文写作类、家居装潢类、水电工程类、机电维修类,甚至一些防骗自卫技能类的课程对于学生都是大有裨益的,这类课程应鼓励开设。
5.综合素质型课程。选修课还要考虑培养学生特长,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培养人文情感的课程。大学是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口,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课程设置有很大关系。公选课的开设,不能不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防骗技能”“基本礼仪与表达”“野外生存技能”等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课程,应该鼓励教师开设。
6.民族特色型课程。在考虑开设以上各种门类课程的基础上,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更需要体现民族特色。文科类课程中,应该开设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民俗、民族体育、民族旅游、民族法律、民族资源开发等民族相关的课程。在调查分析中,一般高校开设还是有的,只是地方特色不足,开设相对较少,没有体现民族地方高校的民族特色课程。理工类自然学科课程中,民族经济、地理、工业、生物、化学等课程都可以开设。如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达,应该多开设旅游相关地理、地质课程。某些地区矿产丰富,但地处当地的地方民族高校所开设的地质勘探类课程反而没有,在专业设置空白的情况下,不妨先设置选修课进行探索。由于理工科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因而理工科课程作为公选课的情况比较少见,但在专业选修中应该给予考虑。
只要不过于保守教条,选修课的课程选择余地还是非常大的。多种课程类型,不仅适合民族地区高校,也适合各类大专院校,是普通高校都应该关注的话题。
(二)教师上好民族特色选修课的建议
选修课程门类开得再丰富,教师的职称再高,如果没有把课上好,学生学不到东西都是枉然,尤其是民族地区的特色选修课,更应该重视上好选修课的问题。
1.教师要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民族科学、民族地域优势。既然身处民族地区,就应该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承载着民族的气息,高校不是世外桃源,不能视而不见。
很多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一味强调学生基础差、高校资金少,却很少能够看到自身身处山区,毗邻民族村寨、拥有大量的国家景点等教学优势。滇黔川拥有大量著名旅游景点,但是与其相结合的课程少之又少。
2.教师要丰富课堂内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并开展现场教学。选修课是大堂课,但绝对不是照本宣科课和朗诵课,死板的教学形式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当代大学生活泼好动有个性,必须有针对性地灵活设置课程形式。即使是一些理论性强、相对枯燥的课程,只要教师勇于改革,勇于创新,还是能上出特色,上得精彩。
3.布置易于学生动手的相关选修课程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倾注他们心血和精力的作品,而不是随便从网络上复制过来的“论文”。作业布置不能落入俗套,一篇游记,一框相册,一份调查报告,一张试验数据,一版手抄报,一本笔记心得,等等,只要是学生用心去做的,都是好的作业,教师千万不要拘泥于作业的形式。
4.加大对西部地区民族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力度。对于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师应该勤于总结,不失时机地编写校本教材,既有助于地方高校的发展,又能够体现照顾民族地方特色的优势。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开发校本教材的潜力很大,也是教学研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
5.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素养,体现个人魅力和敬业精神。许多选修课开设,尤其是青年教师,都是依照个人爱好而申请设立的。教务管理人员要激发青年教师开设有特色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只要是符合学校课程设置,都应该鼓励教师申报和开设,教务管理者只需要提供合理的教学建议,做好监督、管理、服务即可。教师个人在开设一门选修课以后,应该认真备课,结合个人研究方向、个人兴趣,千方百计地上好课,让课程更有生命力和活力。
当前,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提高思想认识,完善选修课管理制度,提高选修课考核权重,加大选修课质量监控力度,提高选修课教师教学水平,加大选修课教学成果奖励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选修课改革,任重而道远,只有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才能培养符合社会进步与民族地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家健.民族院校选修课现状分析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