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的思考
2015-04-17福建省建瓯市第二小学雷丽珠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小学 雷丽珠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的思考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小学雷丽珠
主题是活动的灵魂。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活动,紧扣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从学生的发展需要、环境问题、社会热点等方面切入,选择学生感兴趣、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确立活动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探究能力,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发展需要;环境问题;社会热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设计的一门实践性课程。课程实施的首要环节是确立活动主题,并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活动,展开探究和实践。主题来源于问题,主题的确立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不应该由教师直接提供活动主题让学生开展活动,而应基于学生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而提炼形成活动主题。
一、立足发展需要,确立主题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提出,学生的需求包括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立足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确立活动主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确立活动主题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关心什么,需要什么,以及哪些问题能帮助学生成长。只有从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将学生的生活问题提炼为主题,才能引起学生兴致勃勃地探究活动主题。
例如,炎炎夏目,为了解渴,学生常常购买各种各样的饮料,但喝饮料也要讲究科学,科学饮用才有益健康,否则适得其反。聊此话题时,学生的兴趣浓厚,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饮料能代替水吗?喝冷饮有什么危害?什么样的饮料不宜多喝?怎样科学地喝饮料呢?……这就涉及到喝饮料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提炼,形成并确立活动主题为《喝饮料的学问》。这样的活动主题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很受学生的欢迎。
二、基于环境问题,确立主题
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核心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将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了课程改革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问题确立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致展开调查与研究,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各种环境问题,发现环境污染现象,还能够掌握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一次性塑料袋在公共场所随处可见,这些被称之为“白色垃圾”的一次性塑料袋对自然环境造成哪些危害呢?这是一个值得学生关注的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学生萌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运用邹开煌教授提出的五种提问形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即问原因(为什么……?);问结果(如果……我……会怎样?);问关系(甲与乙有关系吗?);问方法(用什么方法能行?);问性能(哪一种……能、会?)。学生由此提出一系列问题:一次性塑料袋卫生吗?为什么国家“限塑令”的颁布不能有效阻止一次性塑料袋的蔓延?一次性塑料袋对人体、动物、环境有什么影响?焚烧塑料袋对环境有哪些危害?塑料袋长期堆放在土地上对土壤有什么危害?如果不用一次性塑料袋,用什么代替?用什么方法能检测一次性塑料袋子的主要成分?……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引领学生分析筛选,归类整合,将问题提炼为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的研究的主题,如“探究一次性塑料袋的危害”“关注国家限塑令执行情况”等。长此以往,学生能炼就一双慧眼,留心观察生活;锻炼思维,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学生周边的自然环境问题还有:水质状况、空气质量、噪声污染与处理问题等。只要善于观察就能发现许多问题都可作为探究活动的主题。因此,确立活动主题要基于学生生活,捕捉有意义环境问题,挖掘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各种问题,把问题提炼为探究的主题。这样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实践活动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活动的结果也将体现出服务于生活的实效性。
三、关注社会热点,确立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超越单一的“书本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确立活动主题,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掌握探究方法,还能够促进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笔者对“你我同行,改变中国式过马路”这一主题的确立,源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如,学生在放学路上发现人们闯红灯的现象极为严重,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尽管交警部门在城市的重要路口安装了红绿灯,竖立标语、罚款等办法,仍不能改变“中国式过马路”。教师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现场调查“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抓拍行人闯红灯的镜头,现场采访行人和交警。本次的调查活动“采访”是关键的环节,是获取真实信息的有效手段。教师在采访前给学生进行有关采访目的、要求、技术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有的放矢;采访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遭到行人的拒绝,被行人嘲讽的挫折,保护活动的积极性。采访后分组认真整理采访记录,反思活动过程,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调查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学生发现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行人安全意识薄弱,也发现了诸多问题所在,如,红绿灯时间设置不合理,设置斑马线的位置不科学,交警处理违规的方式不够人文等。结合调查发现的现象,引导学生用“五问”方式提出问题,如,行人为什么经常闯红灯?怎样科学合理地设计红绿灯时间?行人闯红灯与斑马线设计的位置有关吗?用什么方法能阻止“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然后引领学生梳理问题,整合问题,确立活动主题为“你我同行,改变中国式过马路”,并将主题分解为“关于行人闯红灯的调查”“斑马线,我设计”“红绿灯时间合理化的建议”等小主题,便于学生从小切口入手,开展研究。
云际山栈道的建设与家乡旅游业的发展,江滨公园的绿化问题,公交路线合理设计的建议等都是值得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可以建立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学生经历实践活动产生的问题往往具有比较一致的指向性,容易形成共性的活动主题。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