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习作训练有效性之我见
2015-04-17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黄 柠
提升习作训练有效性之我见
◎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黄柠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聚焦生活,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习作题材的“丰富性”;营造书香班级,加强阅读指导,培养积累习惯,促进积累运用;开放评价体系,培育习作兴趣,让学生在自我与相互评价中得到发展,切实提高习作训练实效。
习作训练;阅读指导;评价
习作训练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往往容易陷入教师范文讲解,学生低头训练这样简单的教学方式中,难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如何开拓教学思路,提升教师作文教学的能力,切实提高习作训练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训练。
一、善用指导策略,聚焦多彩生活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有所发现,都是行动的结果,探索的结果,思考的结果,感悟的结果。让学生写“生活作文”,就是要激发学生敏于行动,大胆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要学生养成勤思考,多感悟的习惯。学生如果有一双善于发现多彩生活的眼睛,就不会为作文无话可写而焦虑忧愁,而学生的这一颗发现之心的培育就要从写生活习作入手。生活习作指导策略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培育孩子的习作之“本”——一颗发现之心,激发习作兴趣,增强习作意识,为学生的那口习作之井疏浚清流,使其喷之不竭,取之不尽。学生发现之心的培育,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要让学生怦然心动,心动才有所获,而且也只有在“心动”中,才能孕育出一颗善于发现的“心”。
生活习作训练策略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习作虽然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反映,但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生活表象的再现,它需要学生的“心灵”与“生活”的融合,这样才算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习作”,要实现这个“本意”上的习作过程,就应注意实施以下的策略。
1.帮助学生再现生活场景,感受生活习作题材的“丰富性”
虽然我们经常告诉学生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生活是习作的大宝库,但这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习作说教。如果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能援引生活中常见的人、事、物来启迪学生的习作思维,就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就会由“漠视”转化为“注视”,逐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让我______的一个人”时,我援举了生活中学生熟视的生活场景,唤起沉淀在他们记忆深处的人、事、物。如:①烈日下,工人赤着臂膀,挥汗如雨地为我校建设校园的场面;②骄阳下、风雨中,警察叔叔维持交通秩序的场面;③爷爷、奶奶顶着风雨,步履蹒跚为你送来雨伞的情景;④菜市场上,小商贩哄抬价格,短斤少两,以次充好,欺诈顾客的景象等等。如写《感受母爱》,什么是母爱?母爱是你身心疲惫时,母亲捧出的那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母爱是风雨中母亲手中的那把陈旧的黑布伞;是刺骨寒风中母亲手中的那一件寒衣;是炎炎酷暑中母亲手里的那瓶解渴的冰水;是按时载你上学的那突突的摩托车声;是你在外受到委屈时,母亲送给你的抚慰你受创伤的心灵的那一句句温暖的话语;是你即将跨出家门的那一句句温馨的叮咛。总之,母爱是母亲头上那一根根不知何时染白的银丝……
通过这些生活场景的援引、再现,学生对如何选择生活中的这些熟悉的人物进行描述、刻画,就会有一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感觉,习作思维也如泉喷涌,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白了生活果真是一个作文库,强化了生活中处处皆作文的意识。一学期来,我班学生把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发现”和情感的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写成了文章。这些充满灵性和创造性的文章,不仅美丽,而且飞扬着学生的个性。
2.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信息,提高习作素材的“即时性”
学生能否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成为捕捉生活习作信息的好手,与教师能否经常性地进行“即时性”的发掘生活习作素材的现场示范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智能手机十分普及,教师可以经常拍下学生们活动的场景,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再现学生活动的场景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如每次的课间十分钟,学生的活动情况各异,有的喜欢安安静静地看书,有的喜欢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聊天,有的快快乐乐做游戏,还有的争分夺秒做作业。于是,我用手机拍下照片投到大屏幕上,以“轻松十分钟”为题,即兴式地对部分学生课间的活动进行一番生动的描述。学生听了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意。最后,让学生也以此为题把课间活动如实地描述下来,结果学生写得真实、生动、具体。除此之外,语文课堂上开展的新闻播报、作业评比、背诵检查,学校开展的应急疏散演练、跳绳节活动、班干部竞选、激烈的篮球赛等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这种现场示范,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学、可仿的榜样,又给学生树立了这样一种意识: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有感而发,习作就不难!
3.启迪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主题,训练习作思维的“灵活性”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面对生活中的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处景物,学生因个体差异性,体会、感受、看法皆不尽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在指导时,不能强求主题的同一,否则必将扼杀了学生习作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习作思维将变得呆板、僵化。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学生,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针对在某些方面有所进步或参加比赛获奖的同学,我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了这样一些主题。
①我为班级争光(表现老师、同学为“我”的进步、成功而高兴)
②今天,我真幸福(体现“我”进步、成功的喜悦)
③收获(总结进步、成功的经验)……
再如,写《我的好朋友》,除了写同学、小邻居、小伙伴外,也可以写书是我的好朋友,自行车是我的好朋友,小台灯是我的好朋友,家里的什么动物是我的好朋友等等;如若写人可放宽年龄范围限制可写一位忘年交的老爷爷,可写爸爸是我的好朋友等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感悟选择了不同的主题来写,习作空间拓展了,学生习作灵活性得到了有效训练。
二、营造书香班级,促进积累运用
古人说得好:“博览群书,长袖善舞。”多读书,读好书,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习作水平,教师可在自己的班级里坚持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班级,从而充实学生文化底蕴,促进积累运用。
1.激励广泛阅读,奖励阅读明星
为有效地推动读书活动,各班要设立图书角,发动家委会为学生购置图书。教师根据不同年级介绍、推荐书目,指导学生拟定读书计划,评比优秀读书笔记,开展阅读评级活动,每周评比出读书小达人,定期推派优秀代表到其他班级交流读书体会。
2.加强阅读指导,培养积累习惯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一是在班内组织开展《好书介绍会》交流活动,介绍自己阅读的书刊内容和精彩部分;二是组织故事会,学生演讲故事,评故事明星。这两项活动既可以感染学生,吸引阅读,更重要的是通过介绍、演讲、反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习作打下良好基础。人物的形象、语言、心理活动和动作也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3.留心语言材料,在积累中学会运用
学生有时觉得内心有东西可写,但苦于缺乏相应的词语,难以明确表达,这与他们的词语贫乏有关。词汇贫乏,不可能自由准确地表达思想,反映客观事物,语句单调,影响表达的形象。因此,认真积累词汇、短语、句子,对于提高表达能力非常必要。教师要告诫学生多留心。首先留心语文课本中的新鲜有力、生动活泼、精妙绝伦的词语和精彩片断。其次留心吸收课外书报、电影电视以及身边人们讲话中的新鲜语言材料。第三要多摘抄记录一些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的经典词句或片断;多记录一些自己理解的名人警句、俗语、言语、歇后语。当然,积累不一定等于会运用,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平常的交谈中、习作训练中有意识地使用所积累的词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或与学生的对话中更要有意识地让自己的语言生动些,在运用方面作示范,起表率,既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又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提高表达能力。久而久之,这些语言就能吸收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让习作内容丰富,文采飞扬。
三、开放评价体系,培育习作兴趣
作文的评价指导策略是作文教学的一大任务。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激励功能,又有消极的挫伤效应。教师的作文评价既要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1.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自省中得到发展
传统的习作批改仿佛是在暗箱里操作,哪怕是好的作品也很难见天日。学生的生活习作所反映的是自己在生活中的“生活发现和心灵的发现”,是充满个性的个体之作,其思维方式、表达形式,其遣词造句等各有神妙之处,让学生的生活习作在群体中交流能达到奇文共赏、疑义相析、优劣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用朗读、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同学们彼此分享劳动成果。
首先,我让全班同学按自己的习作水平高低自个归属到三个层次里,再分成若干组别。其次,每一周,每个档次,每个组别推荐一位同学上台进行习作交流,并对习作精彩者和进步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在交流对比中,学生共飨了优秀习作,明白了自己的习作差距,同时,优秀的习作又成他们努力的目标和进取的动力,所有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尝到进步的甜头。于是,学生越写越爱写,越写越敢写,越写越会写,也由开始的“要我上台交流”转变为“我要上台交流”,有时甚至为谁上台交流而争得脸红耳赤。一学期来,学生的习作水平大大提高,习作兴趣十分浓厚。这种交流形式只是各种交流形式中的一种,还可以有日记小组大比拼,班级日记竞风采等交流形式。
2.生生评价,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启发
有了一定自评能力后,再引导学生写完后生生互动修改,修改可以是同桌、小组互改或自找伙伴互相评改。同学们按照该次习作的训练和修改要求,发现被传阅习作中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因为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发现的问题不一定都正确,有的学生虽能发现问题,但缺乏修改能力。因而,宜用记号标出问题所在,让作者去思考,作者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此时,可让学生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交流意见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各种意见做出“裁决”,从而让学生增长知识,获得修改能力。指导学生相互传阅习作,还应该发现被传阅习作的优点,如写得生动的事例,具体的段落,恰当的词句,以及引人入胜的开头,发人深思的结尾……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他人习作中的优点,从而得到启发,提高自己的修改能力、写作能力。我欣喜地发现学生都能很认真地在习作后面写上很中肯的评语,并且按要求光荣地签上小老师的姓名。这些评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同时,又恳切地指出了不足之处,大到布局谋篇,小到一个错字、标点符号,批改中,学生展露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创造能力。可见,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角色不断转换,使他们在开放的作文教学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学会合作与评改,也培养了鉴赏能力。
3.教师评价,让学生在赏识中得到提高
在学生自主感悟和传阅的基础上,教师可挑选几篇代表不同层次的习作进行师生互动式品评,可由班里的朗读小能手读,也可教师读,其他同学准备好纸笔,摘录该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及存在的问题,先由全体同学进行点评,尽量放大优点,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这样每位同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再进行适当的修改,通常能收到评改的最佳效果。
对于一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参与校内外的作文大赛、报刊杂志的投稿等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能锻炼写作能力,同时还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不断扩大写作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对于作文后进生,更需我们去挖掘“赏识”的亮点。例如,学生及时上交作文,作文中有一两个精彩的词句,书写是工整等等,我们都应该给予“赏识”,树立他们的作文自信心,克服习作失望心理,让他们同样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一句话,我们应该时刻地记住也许就因为有我们这样一次的“赏识”,将彻底改变孩子的一生。
总之,无论我们的作文教学采取何种的方式,都是为了激发孩子的作文兴趣,培育孩子一颗发现之心,让孩子明白: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让孩子在生活的这一片广阔而又肥沃的土壤中,常有惊喜的体验,豁然开朗的醒悟,让一篇篇个性之作从心灵的深处流淌而出。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