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转型之路
2015-04-17练秀明
练秀明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12)
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转型之路
练秀明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12)
数字出版给传统的期刊出版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 “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作为直接利益群体的学报编辑也危机四伏。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属于高校边缘群体,闭门办刊的模式使其缺乏危机意识和市场意识,办刊理念、编辑模式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高校学报数字出版转型要求下,学报编辑应当从思想观念、知识技能和对外交流方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以转型求发展,在改革大潮中赢得一席之地。
数字出版;高校学报;编辑;转型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信息浪潮席卷全球,数字出版成为世界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起步较晚,21世纪初才开始引入。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对“数字出版”进行了定义:“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1]
数字出版给传统的期刊出版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期刊的出版、发行、传播、阅读,还是期刊的从业者,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结构性转变,转型步伐已刻不容缓。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目标。[1]高校学报编辑只有转变思想,通过转型升级,才能在巩固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提升,从而胜任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本文拟从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背景入手,探讨高校学报编辑以转型求发展的提升路径。
一、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体制改革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学报整体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的数量有了大幅增长,但整体质量却在下降。与其它期刊相比,高校学报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降低了其在面对转型时抵抗风险的能力,也限制了学报编辑能力的提高。学报主要服务于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宣传与交流,随着各大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综合化趋势,学报也无法避免地走上综合化道路。综合性强导致各家学报栏目雷同,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个性和特色都不鲜明。[2]
相比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具有诸多优势,周期短、时效强、低成本、高存储等特质使其给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已是当前高校学报发展的新方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并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五大产业”,其中就包括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3]
基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引导,高校学报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包括:一是加入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大型数据库平台,使得学报纸质版得到延伸,学术成果也得到广泛传播;二是引入了采编系统,编辑可以在线处理稿件,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初步实现了网络化办公和数字化管理。
虽然高校学报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很多学报仅仅将纸质版的内容上传到互联网上,形式比较单一,网络化程度也不高,没有真正达到数字化的要求。作为学报编辑,要意识到吃皇粮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只埋头看文章将使自己在变革过程中遭到淘汰,只有抓住数字化发展的契机,始终保持和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才能应对期刊的市场改革。
二、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里的边缘群体,缺乏地位,专业性不强
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的一级学术机构,编辑人员应该由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组成,但多数高校对编辑人员并不重视。作为学校某一个机构的附属,学报人员常常被边缘化,他们既不是主流的教学科研人员,也不是处理行政事务的机关人员,编辑部一度成为学校引进人才安置家属的部门。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校里,领导对学报编辑的要求比一般的科研人员都低,并不重视编辑人员的编辑能力和学术水平。在高校的编辑队伍里,大致有三个年龄阶段:[4]第一类是20世纪80年代进入编辑岗位的老编辑;第二类是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编辑部;第三类是近几年加入编辑岗位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大部分编辑都不是编辑专业毕业的,专业背景也各不相同,导致整体编辑队伍专业性不强,严重阻碍学报的发展。
(二)闭门办刊,封闭式内循环管理
在出版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学报编辑部的管理模式依然处于比较封闭和内循环的状态。通常按照大类的专业配备编辑,一个萝卜一个坑,流程相对固定,编辑队伍的流动性也差。同时,基于继续教育经费的紧张,在编辑的进修问题上,学校领导也处于两难的境地,导致大多数编辑只能摸石头过河,一边干一边学,编辑部之间的交流并不活跃。这样的管理模式让学报编辑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潮流,缺乏创新精神和奋斗意识,不利于学报学术质量的提升。
(三)抵抗冲击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
与经历过改革洗礼的独立期刊编辑相比,高校学报编辑的竞争力不足已是事实。由于大量的刚性需求,占据国内学术期刊半壁江山的高校学报从来不缺稿源,办刊经费也由高校拨款,并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这导致学报编辑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对自身的编辑能力要求不高,也从不重视期刊的市场动态、读者需求、营销发行等。
学报编辑中老、中两代编辑有丰富的经验,编辑技能基础扎实,但他们喜欢传统的工作模式,对于数字化时代要求的数据库技术和图片处理技术等在思想上有一些排斥;青年编辑对于在线稿件处理系统非常容易接受和掌握,但他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年限较短,不仅经验不足,编辑加工能力也还有待加强。[4]在数字化大潮中,高校学报的转型步伐正在加快,而学报编辑的后劲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根本无法抵御数字化出版带来的巨大冲击。
(四)考核评价形式化,无法进行量化考核
在高校里,从事教学的教师考核最为严格,学校、学生、网上考评以及科研任务等都是他们考评的依据。而不论是与独立经营的期刊编辑相比,还是与本校的教师岗位相比,学报编辑的考核评价都显得相对单一,只是走走形式,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数字化时代,独立经营的杂志社尤其看中编辑的选题能力,编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挖掘选题,并通过各种渠道与作者交流,因此他们在考核评价时都可以拿出真金白银般的作品。[5]而高校学报编辑一般只接收作者的来稿,并在现成的稿源基础上组织专栏和编排,技术含金量低,也很少进行科研创作,导致在考核时没有具体的工作量,无法进行量化考核。
三、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的转型思考
近年来,国家的名刊工程正式启动,已经预示了高校学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6]2010年清华大学学报(理科版)率先提出改制方案,将学报并入清华大学出版社,只保留6个人员的事业编制,其余的人员都进行转岗。这次根本性的调整给全国的高校学报都敲响了警钟,学报编辑应当正视危机,增强自我竞争力,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
(一)转变观念,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树立数字出版意识
传统的学报编辑大部分都处于默默奉献的工作状态,以沉稳、踏实的心态看文章、改文章,抱着“编好文章,保证出刊”的想法,普遍存在数字出版意识不强的问题,数字出版的投入大大不足,没有树立数字化时代的品牌观念,这将在未来严重影响学报的生存。尽管当前学报的数字化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短时间内也无法完全达到数字化出版的要求。但数字出版是学报将来发展的大趋势,学报编辑必须更新自己的编辑理念,树立数字出版意识,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之路。
(二)加强学习,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实现技能数字化转型
高校学报编辑传统的技能主要包括编辑加工能力、写作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和编辑规范等基本功,这方面的业务能力主要靠编辑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自我学习和积累。数字化时代带来了出版工作的数字化,使得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发生很大变化,很多工作只需在计算机上进行即可,因此对学报编辑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数字技术能力、外语能力、经济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7]尤其是数字技术能力,这是新时期学报编辑必须具备的技能,无论是信息收集、选题策划还是加工制作,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
1.具有鉴别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其实就是信息收集、信息鉴别、信息加工以及信息反馈的过程。在传统的出版条件下,编辑收集信息是比较困难的。在数字出版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学报编辑要具有信息鉴别和收集能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收集有用的数据和信息,并加以鉴别,选出编辑、专家、作者和读者真正需要的信息。
2.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当前我国高校学报多为双月刊,传统的稿件处理流程耗时长、资源浪费严重,很难保证按时出版。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编辑工作实现无纸化办公,这就需要编辑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知识,学习多媒体运用技术,熟练掌握运用word、photoshop等软件的能力,完整配备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现代办公硬件,全面引进期刊自动化采编系统,实现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编辑的全程数字化管理。
3.具有选题组稿创新的能力
由于高校学报的封闭和内循环,稿源虽然不缺,但质量堪忧,普遍存在优秀稿件少、组稿难的现象。学报编辑要实现数字化转型,要具有选题组稿创新能力。首先,要扩大稿件来源,建立信息数据库,建立编辑、专家、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平台,从中择优录取。其次,在选题组稿时,不可盲目跟风,要对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出新的选题。
(三)积极主动,国内外相结合,实现对外交流数字化转型
人才的对外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途径。编辑人员切实可行的学术性交流是办好、办活期刊的重要前提。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规定明确指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积不少于72学时。”[8]这为学报编辑主动走出编辑部提供了政策依据。在数字化转型期,编辑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沟通。在国内,可以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岗位培训,将工作中碰到的难题与同行进行探讨,取长补短;在国外,可以积极参加国际出版活动与国际访问交流,拓宽视野,更加直接有效地了解最前沿的资讯。
四、结束语
数字化出版给高校学报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高校学报要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加强对数字化出版的研究,抓住机遇,实现转型,拓宽学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编辑是高校学报的核心,是学报转型的决定性因素。在数字化时代,学报编辑要加强队伍建设,改变传统的办刊观念,从思想观念、知识技能和对外交流方面改变和提升自己,这不仅有利于学报的发展,也能为编辑自身在未来变革中做好准备。
[1]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0-09-15)[2015-10-10].www.gapp.gov. cn.
[2]黄可心.对新时期高校学报整体战略转型的理性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18-23.
[3]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2011-4-20)[2015-10-10].http://www.gapp.gov.cn/ contents/794/76650.html.
[4]练秀明.高校学报青年编辑走学者化道路的可行性论证[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74-78.
[5]翁贞林,陈浩元.学术期刊办刊体制商业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12,24(5):453-457.
[6]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5):5-28.
[7]陆宜新.数字出版时代对期刊编辑的新要求[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502-504.
[8]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EB/OL].(2010-11-25)[2015-10-10].http://www.fsou.com/ html/text/chl/1414/141400.html.
[责任编辑:姚青群]
G237.6
A
1008-7346(2015)06-0093-04
2015-11-30
练秀明,女,福建武平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助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