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黄平飞云崖自然人文景观的历史建构

2015-04-16刘苏晓

关键词:飞云黄平人文景观

刘苏晓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贵州黄平飞云崖自然人文景观的历史建构

刘苏晓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贵州黄平飞云崖被誉为“黔中第一奇景”,常被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人类文学活动与自然景观的紧密联系下,飞云崖成为富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景观。文章通过考察飞云崖相关诗文,从文学作品的描写和传播探求自然人文景观的形成过程。

自然人文景观;飞云崖;历史建构

自然人文景观指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它是以自然风景为基础,通过该处所发生过的人类文学活动,由文学作品、风俗、典故、社会意识等进行传播而形成的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意义的景观。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一书中提出:“所谓文学景观,就是指那些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景观,它属于景观的一种,却又比普通的景观多一层文学的色彩,多一份文学的内涵”[1]。

诗人得江山之助毋庸置疑,山水得文人之助更是相辅相成。贵州山水兴盛,风光秀美,但地处西南边疆,外界对此所知甚少,文人志士的到来对贵州山水风光的发展提供了向外传播的机会,文人的诗文结合官员的宣传、百姓的传说等使许多自然风光因此名声大振。黄平飞云崖,一作飞云岩,初名东坡山,亦名月潭,又以崖间有洞而称飞云洞,因其奇状酷似浓云腾飞而得名。明清时期众多文人在此唱和,所作诗文近三百首,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有着“黔中第一奇境”、“贵州第一名胜”等美誉,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

一、飞云崖景观的定义与类型

人文景观的生成不仅需要具有自然属性,更需要具有文学属性。曾大兴在《论文学景观》中将文学景观划分为虚拟性文学景观和实体性文学景观,其中实体性文学景观又大致分为人文类文学景观、自然类文学景观、人文和自然类的文学景观[2]。在此,根据飞云崖的景观特征将其定义为人文和自然类文学景观,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状如飞云的自然风光与月潭古寺相映成趣

黄平飞云崖景区系国家级舞阳河风景名胜区十大景区之一,位于县城东12公里的湘黔古驿道旁。自然景观包括在崖间形成的巨型天然钟乳石,形态特异,如龙似幻,四周古树参天,流水萦回,有拱桥一座横跨溪上。人文景观包括月潭寺、大佛殿、皇经楼、关圣殿、月潭书院、月潭公馆、养云阁、圣果亭等一系列古建筑群。各建筑依山傍水形成开阔的空间,把人们的视线引向飞云崖,两者相呼应,形成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几百年间,飞云崖往来游人无数,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可分为诗歌、散文、碑记、联语等。而飞云崖牌坊间还雕刻着具有吉祥、安宁、喜庆等含义的中国传统雕刻黑底金色的“双凤朝阳”、“八仙庆寿”、“二龙戏珠”等图案,更有历史、传说故事,形象生动,寓意久远。

(三)在古今游人中影响广泛

飞云崖是贵州名胜古迹中文献记述最详和游人题咏最多的一处,它不仅吸引了黔地文人郑珍、谢三秀、吴中蕃等,外省名人大家也欣然前往游览留迹,如王阳明、何景明、林则徐、田雯、洪亮吉、福康安、郭子章等。后世有晚清书法家安嘉相在碑刻中说:“游人入黔者,必侈谈飞云岩之胜”(《重建飞云岩胜果桥记》)。晚清著名诗人郑珍对贵州有此名胜倍感荣幸,以七言古诗赞飞云“扶与灵秀各有分,贵州得此一朵云”,此类赞誉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飞云崖以自然风景和历史建筑为基本载体,同时以文学作品赋予其文学内涵及历史意义,是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的统一。

二、文学吟咏与飞云崖

飞云崖的天然奇境与古建筑群交相辉映,历代文学家们赞叹不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阅读,飞云崖文献资料可分为诗歌、散文、碑记、联语、绘画,其中诗歌文献尤为丰富。有明万历年间,出任贵州巡抚的江西文人郭子章赞“万丈辟岩扄,浮云去复停。幻装螺髻碧,巧缀石痕青。”(《飞云岩》),有付瑶光“老云片片媚天碧,刚风吹落坚作石。”(《飞云洞》),罗毓星“碧落留云云不住,撑霄捧日堆岑树,怪底飞还飞不还,半宿苍崖半作雨。”(《飞云岩》),等等,明代文学家“竟陵派”创始人钟惺曾过飞云,留下五言诗《飞云岩》:

吾闻山出云,岩则云之室。

兹岩云所为,云与山为一。

山云老亦坚,浮者化而实。

初至怯空游,梯蹬乃历历。

下上于期间,步步可游息。

石以云为神,云以石为质。

石飞云或住,动定理难诘。

草树过泉声,寻之莫可观。

我曾闻黔山之间常出云彩,岩石则为云的房屋。而此岩云与山合为一,日久弥新,化而为实。初至此地,地势险峻,心中胆怯不敢游览,每登一步历历在目。观四周景象“石以云为神,云以石为质”,而草树之间有流水之声,却又无迹可寻。

飞云崖浓厚的寺院氛围在诗文中有所体现。崖间月潭寺乃佛门清净之地,有诗句曰:“幻出南海释迦景,移来西筑兜率宫”(《飞云岩》邓廷瓒),赞其得佛法真传,有恢宏盛大之像。朱定元在《飞云岩志序》中认为它得神灵庇佑,独立于乱世之中:“自明迄今,叠被苗患,妖氛所值,罔不灰烬,月潭古寺独魏然于兵戈,扰攘之余,岂非山之灵,地之杰,而天有以佑之乎”[3]。为贵州学子请奏贵州开科考试的浙江官员王杏有七言诗《月潭寺》,描绘了寺庙与景色的巧妙结合,景象幽深。还有明代文学家夏言在《过月潭寺》中也描绘了寺院流水潺潺,独处清幽的景象。

三、飞云崖自然人文景观成因探析

古之黔地为“鬼方”,被历朝历代视为贫穷落后,野蛮愚昧的不毛之地,世人鄙之为“南蛮”“南夷”。而飞云崖却在明清几百年之中声名鹊起,成为明清时期贵州极富盛誉的游览胜地,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贵州开发的重要契机与显要的交通地理位置

明代贵州正式建省以后,社会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明初加大对驿道的修整开拓,交通条件有较大的改善,且飞云崖是明清时期西南几省的冲要之地,处于偏桥(今施秉)与兴隆(今黄平)两驿站间,牌坊右侧有驿道临山门而过,史称“滇黔古驿道”。有朱定元《飞云岩志序》记载:“黄平东二十里,有曰飞云崖,忽现奇观适当衡道卓哉,黔地之咽喉,夷穴之门户也。此地得,则仕商络绎于途,农工讴歌与野。此地失,则施秉清平不通,余庆瓮安难保”[3]。吴维岳《飞云岩记》载:“遐壤杂夷,中原士彦非膺命不莅,商旅非入滇不经”[3]。清朝将领福安康三次奉命出兵缅甸都由此取道,林则徐入滇为云贵总督在此小憩。同时,文人官员或贬谪入黔或途经于此,他们在此潜心著学,发展教育事业,为贵州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加之官员重视文化传承,组织撰写各地方志,有关飞云崖的资料才得以大量保存。

(二)地方官员兴修驿站楼阁

山水泉林之类的自然景观多在人迹罕至之所,有待开发,飞云崖本就处于西南边陲,明清之前人迹罕至理所当然。有吴维岳在《飞云崖记》中感慨“锦岩殊堑,秘洞灵渊”,却身处豺狼虎豹毒虫侵蚀之地,湮没于蛮荒草莽之中,而乘骑俊美良马的达官贵人不能到达,边塞使节也无意来往。如若处在中原名区仅断块便能盛名远扬,定当有好事者倾力,施以万金营建亭台楼阁之类,引众人观之,穷极游览之盛,真当可惜矣!飞云崖幸得入黔官员、当地文士有心,举众人之力,聚乡绅之财,修建祈福祭祀、官员休息之所。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所修建的月潭公馆便是具备了接待官员游客住宿、餐食等功能,清代又建有接待官员的养云阁等。

古之旅游条件匮乏,除了僧人游方,寺院待客的习俗之外,文人出游只有靠亲友交际网络和金钱的支撑,以致地方官府接待游客成为相当重要之事。官员为提高地方声誉邀请文人到风景优美或有楼阁之地游宴,诗人登临之际,或游览或思乡或有所启发,文思泉涌,篇章及成,地方官员成为了自然人文景观的推动者。明清之际,官员文人入黔抵黄平休憩时,常受邀入月潭寺。清朝道光年间,麟庆任贵州布政使,入黔次年,由贵阳向东行,一路上游山玩水,或记录或不记录,黄平之行得以成《飞云揽胜》载:“比抵黄平,张雪楼大守来迎,请治具月潭寺中待会。王生竹町自瓮安来送,同集寺中。”镇远知府邀入寺中备办餐食,又邀瓮安王竹町前来做陪。入了月潭寺便要游飞云岩,独特的风光,让游览之人身心愉悦,留下墨笔必是自然。

(三)文学作品的附加价值

“山得文以名,文得山而乐”(《辛巳游飞云洞》王橒),自然人文风光之声名从发现到兴起则有赖于文学作品的描写和传播,而文章借自然风物的奇特瑰丽更显独特。台湾学者廖宜方在《唐代的历史记忆》中说道:“地方官员与客游的文人,以异邦人士的身份,来到这些‘文化落后’之地,营建亭台、登临赋诗撰文,向外介绍,不只传播当地山水与人文的声名,更丰富地方上的文化记忆”[4]。也就是说,文人对某一地方的抒写会提高大众对此地的认识,会带动更多的文人对这一地区景观进行更深入的写作,景观随之被赋予更多的文化色彩,知名度得到提高,更丰富了地方的文化内涵。

钟惺在《蜀中名胜记序》曰:“山水者,有待而名胜者也。曰事,曰诗,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5]每一处文化景观的生成,仰赖的是先贤盛名之人的品题,而前朝著名诗人的山水诗文更能带动后朝诗人对此地得关注和喜爱。如王阳明这位明代心学大家,入黔地无论走到哪都为贵州添光增彩。他所撰写的《月潭寺公馆记》被篆刻于石碑上,后人来此不仅赏王公之笔,更提笔唱和,诗歌韵文中提及王公者自不在少数。有“老衲引观残碑于潭侧,王阳明一记,虽剥落犹可辨”(《飞云岩》田雯),“而西南有月潭寺,王文成公碑记在焉”(《使滇途中小憩飞云岩》林则徐),等等。贵州明代著名诗人王训在《月潭寺记》中就曾说过:“山川因人而显,宇内佳山水,经品题而载与志者固多,若斯岩之美,盖千百而什一也”[3]。王训认为,山川的美丽也要因为人的存在才能显现出来。大千世界的佳山美水,经过这些有识之士题诗品读的众多,但飞云岩的美,则能盖过千千万万。正如曾大兴所说:“山水林泉之类的自然景观,多在人迹罕至之处,鲜有人知,必待游客的光临,尤其是文学家的品题赋咏,其名声才能彰显”[6]。并有朱定元《飞云崖志序》中讲述编纂飞云崖志以此记录文人诗歌,不仅是为了记录山川,妆点太平,也是为了有益于世道人心,让志同道合者在此相聚以史永鉴,让后人有所考证,以此丰富地方文化记忆。

四、结语

黄平飞云崖这一自然人文景观的形成并非偶然,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有飞云崖自然风光壮美的优越条件;外遇贵州开发良好契机,得交通便利立于要道之旁,引往来行人驻足观赏;得有识官员对文化的推动,修建休憩处所,邀来各界文人齐聚与飞云崖擦出文学的火花。文学作品的产生丰富了地方文化予人谈资,更仰赖文学大家的名声与文学作品的流传为飞云崖带来声誉。经年累月,一步步造就了外表与内涵兼修的飞云崖,使其成为贵州历史上灿烂的一笔。

[1 ]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曾大兴.论文学景观[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 黄家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 贵州府县志辑20嘉庆黄平州志[M].成都:巴蜀书社,2006.

[4] 廖宜方.唐代的历史记忆[D].台湾:国立大学,2009.

[5] 冯骥才.中华散文精粹:明清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6] 曾大兴.文学景观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015-09-12

I2

A

2095-4263(2015)03-0046-03

猜你喜欢

飞云黄平人文景观
贵州黄平重安镇:食用菌种植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飞云江
安全、环保、可视化的吸热反应实验探究改进
飞云江的云
飞云江的云
园林建设中人文景观元素的作用探析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for shallow water in curvilinear coordinate grid*
姑苏水城旅游人文景观整合规划研究
杨飞云与古典写实主义
民建工程要加强人文景观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