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光治疗痤疮经验*
2015-04-16林艳军,林慧光
林慧光治疗痤疮经验*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 350108)
摘要: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的皮肤病。林慧光教授在治疗痤疮方面有独到见解,依其临床经验分为肺经蕴热证、胃肠湿热证、热毒炽盛证、阴虚火旺证、痰瘀互结证,临床疗效颇佳。
关键词:痤疮;病因病机;临床经验
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在中医古籍多称“肺风粉刺”“面疮”“酒刺”“皰疮”等[1],是极为常见的面部损容性皮肤病之一,发病率高,好发于颜面、胸背部等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是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皮损特征为白头或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和结节,严重的可形成瘢痕。
林慧光教授从医30余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对痤疮的诊治有独特见解,临床疗效颇佳,现分述如下。
1 痤疮的病因病机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历史悠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已隐含“痤疮”之义;《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曰“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揭示了痤疮发生与五脏的生理功能失衡相关;《外科大成·肺风酒刺》记载“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分析了痤疮的病机特点。
林教授认为,痤疮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大多是虚实夹杂,以实证为多。或素体阳热亢盛,肺经郁热,腠理不密,风邪乘袭,邪毒肺热蕴于肌肤所致;或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壅于面部,血热郁滞而成;或由于肾阴不足,相火过旺,加之后天生活作息紊乱,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痰瘀互结于脸部而发病。
2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2.1肺经风热证 该证多由肺有宿热,复感风邪,遂使肺热不得外泄引起。其症状表现为颜面、前额部散在分布丘疹,针头大小,色红,有疼痛或瘙痒感,部分疮顶可见黑头,挤压可出白粉色油状物,可伴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止痒。林教授常以消风散加减。方中荆芥、防风、蝉蜕辛散透达、疏风散邪,使风去则痒止;然风热内蕴,易耗伤阴血,久而成瘀,故加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佐以白鲜皮、地肤子清热燥湿止痒,蒲公英、桑白皮清热排脓等随症加减,疗效颇显。
2.2 胃肠湿热证 该类型患者多由平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或肥甘油腻,使中焦积热,上熏于面部皮肤而致。临床主要表现为痤疮反复发生,丘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可挤压出黄白色米粒大小脂栓和脓液,皮肤易出油,伴乏力,口苦、口有异味,食欲不振,小便黄,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除湿,以四妙散为基本方加减。方中黄柏、连翘、赤小豆清热除湿,苍术、薏苡仁、茯苓健脾除湿,麻黄解表祛风,白鲜皮、地肤子燥湿止痒等。如大便不爽,可加瓜蒌助通便排毒;若小便黄,可加车前草、术滑糜衔汤清热利湿。
2.3 热毒炽盛证 青春期男女气盛血热,复感外界毒邪,热毒相结,蕴于面部皮肤,热入血分,灼津成痰、致瘀,损伤面部阳络。其症状为面红,面部散在丘疹,以脓疱为主,周围常有红晕,有疼痛感,常伴口干口渴口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沉数有力等。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透疹。方药宗福建中医药大学陈鳌石教授的四紫汤[2],以紫草、紫背天葵、紫花地丁、紫浮萍为君药,辅以苍耳子、蝉蜕、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除湿,蒲公英、皂角刺解毒消肿排脓。血瘀甚者,可加丹参或三棱、莪术以活血散瘀。
2.4 阴虚火旺证 该类型患者多显体瘦,平素有熬夜、生活不规律,多因肾阴不足,肝肾阴虚内热而发。临床见面部潮红,皮疹散发,或伴有小脓疱,口干口渴,心烦,失眠多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薄黄苔,脉细数。治以滋阴泻火,凉血透疹。常以二至丸合百合地黄汤加减。方中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凉血,生地、百合、桑白皮清虚热,白鲜皮、地肤子、浮萍止痒除湿。寐差者,辅以郁金、合欢皮、夜交藤;气郁者,加四逆散等。
2.5 痰瘀互结证 此证多因湿邪日久凝而化痰,湿热或痰热郁久,气血阻滞,瘀血内停,痰瘀互结阻于局部。皮损以结节、囊肿、瘢痕为主,舌黯红,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消肿,利湿化痰祛瘀。林教授推崇清代医家叶桂之“久病入络”学说[3],认为对于重症型、顽固性痤疮应加活络解毒之虫类药方能奏效,常用蛤蟆干、地龙、穿山甲搜风剔邪、化痰散结、解毒止痒,配伍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白鲜皮、地肤子、苍耳子、肉泥根除湿止痒等,能在短时间内控制症状,疗效明显。
对于痤疮的治疗用药,林教授坚持内服外治并用。如对于单纯性痤疮用片仔癀软膏外涂等,疗效明显。并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规律生活,保证睡眠,放松心态;常用温水清洗,避免用手挤压痤疮。
3 病案举例
陈某,女,29岁。2014年10月28日初诊。颜面部散发皮疹,色红,瘙痒,有脓疱,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滑。诊断:痤疮(热毒炽盛证)。治以清热解毒止痒。处方:紫草10g,天葵子10g,紫花地丁10g,浮萍10g,蛇蜕3g,苍耳子10g,党参15g,蒲公英15g,地龙干10g,桑叶10g,桑椹15g,甘草5g。5剂。每日1剂,早晚水煎服。配合片仔癀软膏外涂患部,口服甘草锌胶囊1粒、每日3次。嘱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合理作息。
二诊:面部未再有新发皮疹,瘙痒减轻,余症同前。前方去蛇蜕、地龙干、桑叶、桑椹,加蝉蜕8g、皂角刺15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继服5剂。
三诊:患者面部皮疹、脓疱较前明显减少,大便正常,其它症状基本未变。处方:白鲜皮10g,地肤子10g,苍耳子10g,皂角刺15g,蝉衣8g,浮萍10g,丹参15g,党参15g,甘草5g。服6剂后痊愈。
按:林教授治疗痤疮主张审症求因、辨证论治。该患者初诊以红疹、瘙痒,有脓疱,口干渴、大便干结等为主要症状,热毒表现明显,故诊断为热毒炽盛型痤疮,治以清热解毒之法。处方中紫草、天葵子、紫花地丁、浮萍、蒲公英清热解毒,配伍蛇蜕、苍耳子、地龙干祛风止痒,桑叶、桑椹滋阴泄热等。二诊时,患者症状减轻,故去蛇蜕、地龙干、桑叶、桑椹,但仍有瘙痒,乃加蝉蜕、皂角刺增强透邪解毒之力,白鲜皮、地肤子燥湿止痒。三诊时患者面部仍有少量皮疹、脓疱,继用浮萍、白鲜皮、地肤子、皂角刺、丹参等药治疗。诸药合用,方证对应,内外兼顾,故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林慧光教授在治疗痤疮上精于辨证,认清体质。临床上痤疮辨证为肺经风热型、胃肠湿热型、热毒炽盛型,大部分医生遣药制方,疗效皆佳。若是痰瘀互结型、皮损以结节为主的痤疮,治疗棘手。林教授擅用虫类药搜剔邪络,修复疤痕,恢复较快。除此之外,林教授擅长芳香疗法[4],认为荆芥、防风、薄荷、石菖蒲、当归、川芎、香附等芳香之品,味多辛,取其挥发油成分,辛散通络,有助于皮疹、脓疱的穿透;同时,痤疮患者多面部晦暗或潮红,林教授又以白芷、白芨、白丁香、白蔹、白附子等芳香美白药改善肤色,提高了患者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96.
[2]魏开建.四紫汤加味治疗玫瑰糠疹70例[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6,6(2):19.
[3]严世芸.中医各家学说[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35.
[4]林慧光,杜建,李春兴.中医传统芳香疗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
收稿日期:(2015-05-17)编辑:万崇毅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识码:A
通信作者:林慧光(1957—),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养生学。
基金项目:第一作者:林艳军(1989—),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