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督脉治疗中风后偏瘫1例
2015-04-16何帆,何兴伟,方金英等
从督脉治疗中风后偏瘫1例
★何帆1何兴伟2方金英3周正正1(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南昌 330006;3.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南昌 330006)
关键词:针灸;中风;督脉;个案报道
1病案
患者,罗某某,女,61岁,退休职工。患者于2014年6月21日由家属发现其在洗手间晕倒,当时人在浙江,急忙送到当地医院就诊,查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急性梗塞,右侧侧脑室旁软化灶。该院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循环等治疗1周后转至江西省南大一附院继续治疗半个月,病情平稳后于2014年7月16日至我院我科进行针灸康复治疗。
入院症见:神志清楚,精神可,言语欠清晰,右侧肢体完全不能动,不能平移,纳可,睡眠可,偶有饮水呛咳,大便干结,小便控制差,伸舌右偏,口角左歪,舌质黯红、苔薄少,脉弦涩。查体: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1级,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右侧查多克征阳性。腰部力量很差,完全不能坐起,既往良性垂体瘤10余年,本次发病前未发现高血压。2014年6月30日南大一附院头颅MRI结果与6月21日当地医院相同。
西医诊断:(1)脑梗死;(2)高血压病。中医诊断:(1)中风病(气滞血瘀,督脉痹阻);(2)风眩。根据患者情况,采用行气活血、祛瘀通络、醒神通督为法进行针灸治疗。取穴:头面部穴位为百会、神庭、四神聪、顶颞前斜线(左)、水沟、口和髎(右)、舌下三针;肢体穴位为曲池、手三里、外关、八邪、合谷、后溪、足三里、血海、梁丘、委中、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膝阳关、太冲、申脉、照海、昆仑。操作方法:患者取卧位,局部皮肤75%酒精常规消毒,选用1.5寸毫针针刺,针法平补平泻,中等刺激,并予温针灸予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外关,八邪等穴区灸30min, 日 1次,15d为一疗程,期间辅予推拿治疗。治疗半个月后除了说话较前清晰外病情基本无变化,为改善患者颈腰部力量,后每天加扎颈腰部穴位,颈腰部不灸,穴取颈夹脊、腰夹脊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等,患者取侧卧位,根据患者自身能够坚持的情况,开始留针10余min,后逐渐增至30min,1个月后患者可以在家人帮助下坐起看电视、吃饭。右下肢踝关节以下可以左右摆动,但不能平移,右手臂仍不能平移,此时肌力为右上肢近端肌力2-,右上肢远端肌力1级,右下肢近端肌力2-级,右下肢远端肌力2级。坚持如上治疗至10月8号,给患者查体时发现右手指可以抓握,肌力有4级,手臂能稍抬起,近端肌力有3级,右下肢可以抬起并抵抗一定阻力,肌力有4级。中风病患者的远端肌力恢复很难,一般都是从近端开始恢复,且上肢尤其是手指的恢复比下肢的恢复要难的多,因为手指会涉及很多精细动作,该患者从远端肌力开始恢复,在临床上极其少见,现在患者可以站立,并可拄拐杖行走,日常生活能自理。
2讨论
本病西医诊断为脑梗死,中医乃中风病,病机为气滞血瘀,督脉痹阻,脑髓损伤,神机失用,脑髓神机不能御使皮肉筋骨产生运动;同时督脉(脊髓)痹阻,则阳气敷布、营气运行、阴精转输等功能就会失职,皮肉筋脉骨节失于濡养而致肢体出现各种程度的功能障碍。本病治疗上切中病机,并从督脉论治,体会如下:(1)通过针灸百会、四神聪、神庭、顶颞前斜线等可醒神开窍,恢复脑髓神机对智力和躯体运动功能的调控作用。(2)针灸腰阳关、命门、肾俞、颈腰部夹脊穴等可疏通督脉经气,调补督脉阳气,改善颈腰部力量,并促进受损的督脉(脑脊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修复,重建脑髓神机对机体运动功能的调控,并恢复督脉敷布阳气、运行营气、转输阴精髓液的功能,使气血津液精髓能够顺利濡养皮肉筋脉骨节而有利于中风病患者肢体肌力的恢复。(3)通过针灸背俞穴、夹脊穴,可疏通督脉经气,加强脑髓、督脉(脊髓)、脏腑经脉气血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使气血津液精髓的生化及运行得以复常,进而充养督脉(脑脊髓),促使督脉脉气充盈流通,促进中风病肢体功能的恢复。(4)遵循“治痿独取阳明”这一原则,结合“肾主骨生髓”理论,选取阳明经穴、肝肾经原穴,使气血津液精髓充养督脉,进而恢复督脉统摄阳气和输布气血精髓的功能。
有学者[1-2]认为“脑髓损伤、神机失用是中风发病的病机关键,督脉痹阻是中风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而督脉为联系脑和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桥梁”。疏通督脉可醒神开窍,促进脑髓修复,并可重建以脑-督脉-脏腑经脉气血功能活动为主体的人体生命活动功能体系,从而恢复脑髓对人体生命活动功能的总体调控。
参考文献
[1]何兴伟.中风病从督脉论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8):561.
[2]何兴伟,黄建华.痿证从督脉论治探讨[J].中国针灸,2008,(3):231-233.
(收稿日期:2014-10-31)编辑:秦小珑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