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根管一次性根管治疗的短期效果探讨
2015-04-16江苏省彭城监狱医院口腔科江苏彭城221004
凌 广 (江苏省彭城监狱医院口腔科,江苏 彭城 221004)
牙髓坏死、急慢性牙髓炎、急慢性根尖周炎等疾病均属于临床常见的口腔科疾病,目前主要采用根管治疗。本文将我院自2013 年8 月1 日~2014 年8 月31 日期间,对前来就诊的90例感染根管患者给予临床研究,探讨一次性根管治疗感染根管短期疗效,目的在于提高此类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0 例感染根管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 ~65岁,平均(46.72±2.09)岁。疾病类型:牙髓坏死13 例,根尖周炎48 例,牙髓炎29 例。按照抽签方式将90 例感染根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单号为研究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包含患者45例),两组性别、年龄、例数、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因此,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研究组经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前经X 线片检查后确诊病情,常规局部麻醉并给予橡皮障,利用G 钻[日本马尼(MANI)]及K 锉(02 锥度)实施根管预备(步进法),根管预备过程中每更换一根锉均利用2 ml、5.25%NaOCl+1 ml、17%EDTA 完成冲洗,待根管预备完成后立即给予Cortisomol 根充糊剂(由法国赛特力·碧兰公司提供)及牙胶尖填充根管(冷侧压法);对照组感染根管患者给予二次根管治疗,在根管预备完成后封管[Ca(OH)2 药尖(Roeko)、ZnOE],待1 周后若无根尖叩痛、根管内渗出则可实施根管填充(方法同研究组)。两组感染根管患者治疗前若表现出急性症状则需在治疗过程中或术后给予常规止痛、消炎等处理措施。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2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感染根管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X线片)、临床表现(疼痛、咀嚼功能等)变化情况判断疗效:①痊愈:各临床表现经治疗后消失,具有正常的咀嚼功能,无自觉不适感,X 线片检查可知PAI 1-2 级;②有效:各项临床表现均显著改善,咀嚼功能基本正常,X 线片检查PAI 无变化或下降;③无效:各项临床表现均未好转甚至加重,咀嚼功能异常,存在叩痛及窦道等异常情况,经X 线片检查PAI 上升。
1.3 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利用SPSS17.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 17.0)软件包完成统计学分析,其中以t检验计量资料由均数±标准差,χ2检验计数资料[由X(%)表示],结果P <0.05 则提示对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71.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利用化学、机械等手段将根管内感染物质清除后填充根管,可有效防止病变根管再次发生感染,是临床首选感染根管治疗方法。研究表明[1],根管治疗包括根管预备、根管消毒、根管填充等多个步骤,患者经治疗后远期疗效较为理想,但传统根管治疗所需时间长,患者大多需经多次就诊,部分患者经根管预备后无法按时前来接受其余治疗程序甚至放弃治疗,此外,多次就诊也将显著增加患者医疗费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其治疗依从性及临床疗效。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水平不断进步,一次性根管治疗活髓牙效果显著,但目前医疗学者们对于利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感染根管仍存在较多争议,焦点在于一次性根管治疗感染根管能否达到减少或消除术后疼痛、急性反应的目的及获得满意远期疗效[2],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在一次治疗内完成根管预备、清洗消毒及填充即称为一次性根管治疗。有研究显示[3],一次性根管治疗仅需一次操作即可完成感染根管治疗,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及医疗费用,显著改善其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患者获得更为满意临床疗效。
本文研究可知,对照组感染根管患者经多次根管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仅为71.11%,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研究组感染根管患者经一次性根管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88.89%)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与肖丹[4]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感染根管给予一次性根管治疗后患者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利于使医患关系良好维持并保障患者接受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获得满意预后,值得今后推广应用。
[1] 林南雁,高学军.感染根管一次性根管治疗术的短期疗效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4,41(9):23.
[2] 郑建华.一次法根管治疗术术后疼痛的观察[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3,44(2):150.
[3] 董建辉,李国梁.活髓牙一次法根管充填治疗的近期疗效[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27(7):859.
[4] 肖 丹,张德辉.感染根管一次性根管治疗的疗效观察[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2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