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梦的契合性研究

2015-04-16何树全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信仰大学生

何树全

(厦门理工学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2013年五四期间,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鼓励当代青年主动把个人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拥有中国梦,也有个人梦。深入研究中国梦和大学生个人梦的契合是深化中国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重大而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梦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和大学生个人梦有其内在契合性:大学生个人梦的实现融于中国梦的实现;而中国梦的实现,又有赖于全体中国人民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1.大学生个人梦。中国梦之所以让人憧憬,使人振奋,是因为它是美好的,又是现实的;而美好和现实的距离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正是因为这种“适合”的距离,才能不断激发人们去追求和实现梦想。因此,中国梦是可以成为现实的伟大梦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总依据、承载总任务、推进总布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追求、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3]

与中国梦相对抽象、理性和宏观相比,大学生个人梦有其更鲜明的特点:一是更加具体。无论是理想信仰还是道德教育,或是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大学生关注的方方面面。二是更加感性。大学生是一群年轻朝气的集合体,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用最新的载体发表或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诉求。三是更加切身。无论是期待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完善的就业创业指导,还是更好的住房和医疗等社会保障,都和他们息息相关。

2.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梦的契合。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梦是有机统一的关系。而这一统一最直接的表现是让中国梦更加契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有了这个高度契合,中国梦与个人梦就会并肩奋斗,个人梦与中国梦就能融会贯通。

第一,信仰追求的契合性,两者集中体现在坚持中国道路。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当前,这种“信仰”最集中地体现在中国梦之上。对大学生来说,这种信仰就是解决“信什么,怎么信”的问题。首先,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必然的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别的信仰可以替代,这是唯一的真理。其次,要增强信仰的自信。一是理论自信。在当代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救中国、发展中国。二是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为人民建设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生活。三是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国情,能够促进各方面的发展,其制度优越性将进一步显现。

第二,理想教育的契合性,两者集中体现在弘扬中国精神。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指引方向。没有理想,人的精神就容易“缺钙”。受到当前社会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市场体制的利益驱动、价值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突对抗、网络传媒的兴起和信息社会的虚拟流变等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造成很大程度的理想信念缺失。当前时期,我国大学生在政治理想上、生活理想上、道德理想上、职业理想上都存在较为突出的理想信念缺失情况。[6]中国梦明确突出了理想信念的重要价值,指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路径,从原则和方法上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困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中国梦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理想教育就是要弘扬中国精神,使其成为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必然选择和自觉追求。中国精神将激发大学生内在动力,为实现中国梦增加正能量。

第三,道德建设的契合性,两者集中体现在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体现在国民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能力。大学生是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力量,其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平如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梦的建设质量。一是要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八荣八耻”为核心的荣辱观系统化学习,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二是要有自觉的道德养成。带头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树立诚信的良好品质,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三是要有积极的道德实践。积极参加学雷锋活动和各类志愿服务;自觉抵制奢侈浪费,倡导“光盘”等社会文明新风尚;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务实肯干的作风感染身边人,传播社会正能量。通过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总之,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人生就会失去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会失去方向;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人生就会失去底蕴。在逐梦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大学生只有既仰望星空,又脚接“地气”,梦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二、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个人梦的构成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期间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出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五点希望。这五点希望是大学生的理想和追求,为大学生个人梦指明了方向。以此为基石,按照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大学生个人梦主要由个人信仰梦、个人本领梦、个人素质梦三大部分构成。

1.个人信仰梦。大学生群体向来都是梦想的追逐者。他们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共同谱写一曲救亡图存、可歌可泣的梦想诗篇。为改变落后挨打、列强凌辱的旧中国,一群大学生漂洋过海,寻找救国的真理,造就了陈独秀、孙中山等这样的革命先驱;80年代,在北大校园里飘出的一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这些无不彰显大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特质。

当前,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个人信仰梦再一次放飞:那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个人信仰梦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思想认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用中国道路引领自我,用中国精神激励自我,用中国力量鞭策自我。另一方面,用中国梦的信仰追求进行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引导当代大学生走出信仰迷惘、人生焦虑和功利主义。

2.个人本领梦。“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建设力量,更需要勇于担当。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逐梦者切实的努力、感人的精神、过硬的技能,需要练就过硬本领才能确保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避免遇到阻力和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讲话中指出,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志存高远,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确保自身素质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需要广大青年脚踏实地、务实工作,从现在做起,从细微做起,从自我做起,练就服务人民、建设国家的过硬本领。为此,大学生要自觉地把中国梦与练就过硬本领充分结合起来,从学习、实践等方面不断加强自我修炼、自我提升,为实现“中国梦”做好素质和能力的充分准备,力争早日成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个人素质梦。当前,大学生个人素质梦应自觉融入中国梦大背景下,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为实现中国梦提升自身应有的素质。大学生个人素质梦主要包涵三个内容:一是道德力。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一般来说,知识的多寡应该与文明程度相辅相成。大学生作为较高层次知识的接受者和学习者,理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文明习惯。除了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更要知道“大从小中来,伟业起细微”。二是责任心。大学生整体素质构成中,责任心是重要的一种内在品质,是意识落实到实践过程中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影响表现。作为社会文明的主要践行者和引领者,大学生更应当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勇于责任担当。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中国梦与勇于担当责任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成为勤奋努力实现自己心中梦想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成就他人梦想的有担当的人。三是创造力。大学生是思想活跃的社会群体,有知识、求创新是其应有之义。飞天梦、潜海梦充分展示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实力,这些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的结果。大学生要勇于创新、崇拜创新、实践创新,以自己的无悔青春谱写一曲曲创新之歌。

三、中国梦背景下实现大学生个人梦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个人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梦的大背景,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既要充分挖掘两者契合性的共同资源,又要兼顾两者差异性的矛盾;既要考虑实现途径的形式,更要考虑实现形式的效果,通过系统性思考、整体性推进,积极营造大学生个人梦的良好氛围,真正让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1.把中国梦融入课堂教学,拓宽大学生“圆梦”的教育渠道。课堂教学是加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实现个人梦的主渠道。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启动中国梦系列课程建设。着手编写中国梦系列教材,把中国梦及相关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用中国梦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德育教育、规范教育。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生个性特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多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对比等方法,少采用“填鸭式”说教教学方法,增强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中国梦教育入脑入心,成为大学生个人梦的有力依托。最后,在教学成果上,要深化对中国梦的研究工作。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本质、共同理想的研究,重点做好与时俱进的创新工作。各高校和有关学术科研机构,要抽调精干力量,充分结合当前的、本国的特点,进行理论研究和创新,确立价值大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予以推广应用,形成实效性。

2.把中国梦融入各类媒介,做好大学生“圆梦”的舆论宣传。良好的氛围是大学生学习中国梦,实现个人梦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中国梦的舆论宣传工作。一是要做好传统媒体舆论宣传。要充分发挥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橱窗、横幅等传统传播阵地的作用。二是发挥新媒体作用。新媒体成为大学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把中国梦融入学生同新媒体的互动中,推动“中国梦”学习教育。比如加强微博、微信等学生常用的新兴媒体建设,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舆论宣传与大学生的专业需求及个人兴趣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工作的实效性。与此同时,高校要特别加强新兴媒体队伍建设,加强队伍人员培训,构建一支政治业务精、网络能力强、学生心理通的精干队伍,提供确实的人员保障。

3.把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圆梦”的平台建设。中国梦的宣传教育需要有切实的阵地和平台,否则只能是“空谈误国”,因此,在现实推进过程中,务必要从新时代、新特点出发,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利用校园丰富的人才资源,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设计开展各式各样的创新活动,彰显“中国梦”主题,深化“中国梦”教育,从实际行动上推进“中国梦”。要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目标,结合当前国情,实事求是地研究对策,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繁荣的创新道路。在大学生们热衷的领域内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渗透”,利用时下最热门的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大力开展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去吸引人、凝聚人、教化人,让广大青年学子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增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实现个人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素质拓展活动,以竞赛和实战模拟的方式强化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增强其职业技能,为实现职业梦奠定扎实基础。

4.把中国梦融入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圆梦”的教育实效。实践是检验中国梦价值和效果的唯一标准,在推进大学生中国梦实践活动过程中,有众多有效的举措,譬如技能培训、理论辅导、职业规划、实践养成等等。要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指导,激励青年学子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注重实践性,不停留在表面、不空喊口号,要科学设计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尝试创新实践甚至是创业实践,举办创业实践竞赛,推动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受真实情境的企业实际运营作业,真正提升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养,确保大学生不再空谈理想,而能实现理想。此外,政府要加大扶植力度,建设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对创业大学生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社会企业关注大学生创业、投资大学生创业,实现互利共赢,实现更为广泛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N].人民日报,2012-12-03(06).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1).

[3]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3,(5):12-23.

[4]徐向秀,马庆林.信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J].教育探索,2007,(1):88-89.

[5]张艳新,武慧娟.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42-144.

[6]赵金飞.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问题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2):41-43.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信仰大学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信仰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