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文阅读中筛选和概括错题分析

2015-04-16高慈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2期
关键词:概括现代文阅读

高慈

【内容摘要】为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中信息筛选和概括这类题的答题能力。通过对此类题目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学生错题的分析,概括出学生答题中容易出错的四大类型,进而找到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去提高学生的此类题型的答题能力。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信息筛选  概括

筛选、概括是最重要的阅读知识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每一篇现代文阅读中都会涉及到这一知识点,少到一题,多至两题。除了一些明确表明要求概括的题目,还有很多隐含筛选、概括要求的题目。

所谓概括题一般在题目中都是有一定指向性的。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的基础上,按“片——面——点”的顺序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进而得出精炼准确的答案。按理说这类题目的答案都是在原文中有依据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答题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首先,筛选信息不对、不全或不理性。其次,学生概括能力差,多喜欢照抄原文。

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对学生的答题错误类型进行一番分析梳理。

一、不会化具体描述为凝练概括

面对一些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不能提炼出凝练概括的要点,尤其是有些题目会加上一些字数要求,学生答题就更加有难度了。

例如(2003年全国卷柯灵《乡土情结》第1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通过筛选可以发现,文章第2段的这些语句与这题相关。

①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②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③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④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总体把握意思,再抓关键要点,可以概括出乡土给人们打下的四个“童年烙印”: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尤其是第四点,如果答“邻里乡亲”就欠妥,整句话在描述的是一种情,而不是简单在介绍一些人,而人之所以能给人留下烙印也是因为与人之间有情。所以第四点,是出现问题比较多的一点。

又例如这篇阅读中的第2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相关段落是第3段中的这些语句“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面对这样一些语句,去寻找重点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概括出这样两点。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二、不会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与第一种类型相比,这类题目的难度要小的多,主要是能够根据题目,找准相应段落,筛选出关键语句。

例如(2008年江苏高考题《纯朴的嗜血者》第18题)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阅读中,我们从第2段中“《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这一句话中得出《水浒》作者的态度是欣赏的。从第1段中“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这句话中看出本文作者的态度是情感上亲近,理智上否定。这一题的第②小问,找到鲁迅的话:“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的态度,他跟《水浒》的作者态度相反,那么引用他的话的作用就很明显了,就是为了支持本文作者的观点。

又例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鲍昌的《长城》第1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第(1)小问,非常容易找到相关段落的关键句。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再将这些抒情的语句化为直接表述的话语就可以得出答案: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这一类型的题目只要学生能够找对关键句,找全关键句,问题是不大的。

三、不会由表及里

这类题目需要透过表层的语句,去挖掘深层的含义。

例如(2006年江苏高考卷汤世杰《一幅烟雨牛鹭图》第3题)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可以找到一些相关语句:“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在全文不时出现“忘情”“害怕它消失”“要把它留在心中”这样一些字眼,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是眷恋的。但是字里行间又透出悲伤,从“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这些字眼看出作者认为它终将消失并感到惆怅。

又例如(2001年全国卷《门》第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首先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一段,但与这一题关系密切的段落却是文章的最后第三段,部分学生可能筛选相关段落也不能准确的完成。

关于“开门”有这样些语句:“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饬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从“久别的恋人重逢,悲伤之际会带来安慰,会改变并重新分配,某种未知的情趣。”体会这些字句不难把握开门的含义,就是代表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发现。

四、不会总结性概括

例如(2007年江苏高考题雷抒雁《麦天》第1题)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这一题第(1)问中的概括难度是最大的这一句。“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这一点概括要抓住“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都是交通工具。可以看出交通工具改变了,变方便,方式也变多了。

第(2)问,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根据第(1)问中得出的答案:“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多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这些变化都代表着农村的进步,所以总结概括出这些变化说明了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

信息筛选概括题应该是属于阅读题中较为简单的题型,从了解存在的问题中去找到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对于提高这类阅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概括现代文阅读
浅谈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考察及其训练策略
为孩子种下一棵“言语”之树
巧解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如何培养学生整体观察的习惯
谈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
开启初中现代文阅读之门的三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