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朝亮对朱次琦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兼与钱穆先生榷议
2015-04-15张纹华
张纹华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文法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简朝亮对朱次琦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兼与钱穆先生榷议
张纹华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文法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摘要]无论是重塑朱次琦的经师人师形象,接着朱次琦的“四行”、“五学”往下说,还是遍注儒家经典,简朝亮都是结合新的社会形势,朝着朱次琦学说的既定目标、具体路径为它输进新内容,使获得了较大发展的朱次琦学说延至民国中后期,并与同出一门的康有为别出的岭南近现代新儒学产生尖锐冲突,呈现岭南儒学近代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因此,钱穆认为简朝亮未能传承朱次琦之学,实是未能抓住简朝亮经学生涯乃至朱次琦学说的要害。
[关键词]简朝亮;朱次琦;传承;发展;岭南近代儒学
在《朱九江学述》一文中,钱穆指出,“然稚圭论学,在当时要为孤掌之鸣,从学有简朝亮最著,然似未能承其学,仍是乾嘉经学余绪耳。”[1] 322采取训诂义理、考镜源流的方法以著《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等为儒家经典下新注,简朝亮的经学生涯是有别于理学家朱次琦的,但是,“以著述实践朱次琦学说”是简朝亮经学生涯的根本指向,无论是重塑朱次琦的经师人师形象,接着朱次琦的“四行”、“五学”往下说,还是遍注儒家经典,简朝亮都是结合新的社会形势,朝着朱次琦学说的既定目标、具体路径为它输进新内容,使获得了较大发展的朱次琦学说延至民国中后期,并与同出一门的康有为别出的岭南近现代新儒学产生尖锐冲突,呈现岭南儒学近代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因此,钱穆认为简朝亮未能传承朱次琦之学,实是未能抓住简朝亮经学生涯乃至朱次琦学说的要害。
一、简朝亮重塑朱次琦的
经师人师形象
“后朱子”是朱次琦晋中讲学与任职山西襄陵190天时,晋人对他的评价。1858—1882年开馆礼山草堂期间,朱次琦撰写《国朝名臣言行录》《国朝逸民传》《性学源流》《五史征实录》《晋乘》《论国朝儒宗》《纪蒙古》等7本涉及经史、地理、诗文的学术著述,成一派儒学宗师。可惜在1882年去世前夕,朱次琦将这7本著述焚毁。虽然1885年学海堂编纂《是汝师斋遗诗》,1893年黄节在《谒九江朱先生祠》一诗中云:“不必遗书在,闻风百世思”[2] 2,但欠缺著述遗传的朱次琦依然被载入《清史稿·循吏传》。重塑朱次琦的经师人师形象便成为包括简朝亮、康有为在内的朱次琦门人的一致目标。
1.简朝亮撰写《朱九江先生传》
在离开礼山草堂的第2年即1879年,简朝亮撰写《朱次琦行状》,成为迄今以来朱次琦首篇人物传记,初现简朝亮作为朱次琦学术思想最重要的传承者的征兆,可惜此文今不存。1882年朱次琦去世,简朝亮作《师丧至朱世兄书》,指出:“世兄习礼,葬不用乐固也,而不能,必送葬者之不用也。”[3]卷三,P8简朝亮推尊古礼,反对葬礼用乐,反映此时礼山同门很有可能对朱次琦的葬礼是否用乐存在分歧,再次体现简朝亮对朱次琦学说的自觉维护。朱次琦去世当年,康有为、朱次琦不知名的门人、梁巨川分别撰写《南海朱先生墓表》《朱次琦传》《朱次琦传》,分别载入《康有为全集》《清史稿》《九江儒林乡志》。但是,简朝亮对于《清史稿·朱次琦传》多有不满。“则记录状中者,皆登传中。然状曰:‘朱子又即汉学而稽之者也。’《国史》‘稽’改作‘精’。岂洽乎?同门曰:‘状今既用,不必发行。’盖畏流言无敢主名也。”[3]卷四,P261930年,简朝亮撰写《朱九江先生传》,将出其笔下的《朱九江先生年谱》《朱九江先生讲学记》的若干重要内容摘录出来,在记载朱次琦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成就两方面获得了有效的平衡,使出其笔下的《朱九江先生传》成为迥异于以往任何一种《朱次琦传》,达至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
2.简朝亮编纂《朱九江先生集》
在1897年编纂《朱九江先生集》之前,学海堂已经在1885年刊印了由陈璞、钱仪吉作序与收辑了朱次琦136首诗作的《是汝师斋遗诗》,但简朝亮对《是汝师斋遗诗》只字不及。在《朱九江先生集》中,简朝亮不仅撰写《朱九江先生年谱》,而且收录朱次琦诗作200多首文章40多篇,奠定迄今以来朱次琦研究的最基础文献。《朱九江先生年谱》中的1858年记载就是相当有名的近5万字的《朱九江先生讲学记》,关汉华在《简朝亮〈朱九江先生年谱〉文献价值初探》[4]一文中专论其学术价值。笔者要指出的是,从1897年后100多年来,学界除出现邱炜萲点校《朱九江先生论史口说》、康有为编注《康氏先世遗诗 朱师九江佚文合集》、朱杰勤整理《朱九江先生谈诗》以外,朱次琦研究文献没有得到明显的丰富,简朝亮重塑朱次琦的经师人师地位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在去世前3年即1930年,简朝亮还下令门人张启煌点校《朱九江先生年谱》《朱九江先生集》,体现简朝亮对由他一手奠基起来的朱次琦研究文献的高度重视。
在简朝亮、梁巨川、康有为等一众门人努力下,朱次琦最终从《清史稿·循吏传》转载入《清史稿·儒林传》,反映经过重塑后《清史稿》的编纂者给予了朱次琦一个公允评价。从近人康有为、梁启超、黄节、邓实、钱穆到时人杨翔宇、蒋志华、王惠荣等均称朱次琦是岭南醇儒,梁启超更将朱次琦、陈澧称作咸同年间岭南两大儒。但问题的关键是,一本单薄的《朱九江先生集》与朱次琦参与编年的《南海九江朱氏家谱》《朱氏传芳集》,何以能够全面展现朱次琦的学术思想与体现他的学术史地位?因此,在朱次琦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简朝亮对朱次琦学说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显得重要。
二、简朝亮对朱次琦“四行”、
“五学”的传承与发展
19世纪以后,清王朝衰败,农民起义连年,列强侵华战事频仍,政局动荡,这是一个封建制度在崩溃、新制度的胚胎在孕育、在成长的时代。广东近代正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无论是学海堂人倡行的汉宋调和与不反对西学,逐鹿中原的野心家洪秀全将基督教义、大同思想、平均主义相糅合,还是容闳、何启、胡礼垣、郑观应在教育、政治、经济领域提出的新思,都在为这个问题试图寻找答案。从学海堂汉宋调和到不分汉学宋学,以关注蒙古史地加入道咸地理新变,以提倡掌故学成为中国近代新史学的重要一人,朱次琦“五学”中所体现的就是这种亦新亦旧的时代学术内容,因此,朱次琦学说殊非纯粹的如钱穆所言的“旧学”。在1882年撰写的《南海朱先生墓表》中,康有为率先以“四行”、“五学”概括朱次琦学说。日后,简朝亮、梁启超、钱穆、朱杰勤等均将此作为朱次琦学说的基石。作为道德指向的“四行”修身条在中国封建社会乃至当下其实有很大部分都是适用的,相反,作为儒家学问指向的“五学”治学章则必须应对甲午战争后由于军事危机而出现的文化危机。从光绪中期至民国中后期,这是一个封建制度在经历从衰败到崩溃,崭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但稍纵即逝并随之由于没有统一的统治力量与浓厚的封建思想而出现军阀割据、国共内战频仍的时代。启蒙、救亡成为这个时代的两大主题,简朝亮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对朱次琦学说的传承与发展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他以撰写文章与注释儒家经典自觉维护儒家学术,试图以传统儒学实现救亡图存。
1.简朝亮以《三言兵书》《朱九江先生讲学记书后》传承与发展朱次琦学说
1894—1898年是简朝亮以撰写文章传承与深化朱次琦学说的关键时期,甲午战争引发的统治危机、文化危机是其根本原因。在这个颇具历史转折点的时刻,简朝亮接着朱次琦在1868年、1880年的西人、西器论,撰写《寄梁星海言兵书》《寄冯文学言兵书》《再寄梁星海言兵书》,即《三言兵书》,提出用我之人、器与反对西人、西器,使朱次琦的“通经致用”思想得到较大发展。逼于时代环境对儒学的严峻打击,简朝亮欠缺朱次琦自创一家之言的学术魄力,以孔子“四教”、“四科”深化朱次琦“四行”、“五学”。
(1)简朝亮以《三言兵书》深化朱次琦的“通经致用”思想
“通经致用”是朱次琦学说的根本特征。维护封建统治与复兴儒学,这是朱次琦提倡以经学为主导、经学史学相结合的根本原因。因此,虽然朱次琦的经学史学思想是取法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但它不属于清代的考证学,也与章学诚、龚自珍、魏源等非正统派将经学导向史学以实现乾嘉学术大解放是不同的。朱次琦欣赏顾炎武的节操,明了他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实质,对它进行修订,“顾氏之言是矣。虽然,性理诸书,剪其繁枝,固经学之佐也。”[5]卷首,P18宋明理学属于哲学。以理学佐经学与经学即是理学,其意是有天渊之别的。前者承认宋明理学,试图将理学导入经学,以本于儒道实现理学经学会通。后者则是对宋明理学的瓦解与反动,成为清学的出发点,经世致用是顾炎武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的本质,只是后来转入了乾嘉经学。同时,生活于掌故之学繁兴的嘉庆、道光、年间,朱次琦分史与掌故为二,以史明事变,以掌故通典章制度,朱次琦这种入经出史的治学锋芒,是与从范仲淹、王安石到黄宗羲、顾炎武诸人善于从史学中寻找解决当下政治、经济问题的办法相一致的,显然是与二程不讲史学与朱熹反对史学有很大区别的,反映朱次琦将史学的功能与作用发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
朱次琦晚年有2次论及西人、西器。“昔旅都门,俄人有求见者,吾未之见也。”[5]卷首,P20“泰西之法,而不必自泰西而为之也,我用泰西也。非泰西而不必可为之者,泰西机器,漏卮也,泰西用我也。”[5]卷首,P21简朝亮接过朱次琦这种不与西人为伍、无视西器的先进性与主张西器中源说的偶有之论,撰写《三言兵书》,将兵学思想融入、充实朱次琦的“通经致用”思想。一方面,简朝亮以儒学是体用之学反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说。简朝亮认为“孔子论政,政之精意也”[3]卷一,P28,以性理之学能于兵学,将《文献通考》《皇朝三通》作为治兵之书,以司马法以“仁”治兵与曾国藩、左宗棠不用西兵而能胜西人的事例,声言“兵事,儒者之至精”[3]卷一,P26,说明本有“通经致用”功能的儒家经典可以用于政治、军事等一切领域。简朝亮对朱次琦“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倡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于他将儒家经典与兵学相结合。同时,简朝亮指出孟子“民贵君轻”、以《诗经》进谏、墨子提倡的“兼爱”即是西学高呼的“民主、民议、博爱”,而且,西人所言的“兼爱”实是兼并。因此,西方以此为标榜的民主国实是源自中国的君主国。以死报其国君而为忠,以死报其家君而为孝,就是中国的莫强之学。君主国强于民主国,中国不用仿效西方的政治制度。简朝亮就是以这种相当牵强的比附反对“中体西用”说,这种思维无疑是相当幼稚。
另一方面,简朝亮将将才、死士、义民与中国古代的冷兵器作为决定战争成败的要素,因此,用我之人与器即可克敌制胜。简朝亮认为,“仆所谓外国之人皆敌也”[3]卷二,P15、“今人之失,莫大于乞敌以治兵”[3]卷二,P16,简朝亮坚决将西人、西器逐出我军、我器。既忽视近代化武器在近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使近代中国的对敌斗争自我弱化而处于必然的劣势,也对西人、西方列强欠缺必要的区分,对西器则求全责备,一网打尽,将敌我双方的矛盾扩大至中西文明的截然对立,产生于光绪中后期的简朝亮的西人、西器论无疑是相当落后并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在全面维护与有力发展朱次琦的西人、西器论的同时,有必要指出的是,简朝亮并不反对时人阅读西书,而且他将西书与掌故之学置于一个同等的高度。“夫西书,亦掌故也,请求而辨之奚不可也?”[3]卷一,P21将西书作为史学的一部分,与掌故之学一起服务于经学,简朝亮提出的这种西书论是对朱次琦学说的又一重要发展。正是由于对于西书的肯定,简朝亮日后才能成为门人邓实、黄节创办的《国粹学报》的撰稿人之一,成为了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的重要一人。
(2)简朝亮以《朱九江先生讲学记书后》深化朱次琦的“四行”、“五学”
“四行”(敦行孝悌、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是朱次琦儒学思想中的道德规范,具有体用合一的特点。朱次琦提出“四行”修身条,反映了儒家道德在经历数千年发展的顽强生命力,朱次琦根据对儒家道规范重要性的认识,反对宋代以来出现的伪道学,反对程朱言“主敬”、王阳王言“致良知”的心性儒学,主张知行合一,主张切于伦常日用。“五学”(经学、史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辞章之学)是朱次琦儒学思想中的智育内容,它不是并列而行的,学术报国是它的指向。朱次琦提出的“五学”,直接反映了儒学在经历了数千年发展以来的学科门类的源流变化与常、变关系。朱次琦审时度势,他依据这种对儒学发展现实的认识,反对考据学猎琐文、蠹儒道,反对王阳明、章学诚提出的“六经皆史”说,认为治经治史的本原在于学习儒道;朱次琦反对心学家否定读书,认为“读书者,格物之事也”[5]卷首,P15;朱次琦反对以学问尽于章句,反对欧阳修所言“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将文章指向及物。总体而言,朱次琦不入长期以来的汉学、宋学之争,主张以孔子学说平息这场千年纷争,并尤重黄宗羲务博综与重统整的治学思想。
1898年,简朝亮撰写《朱九江先生讲学记书后》,首次以“四教”、“四科”深化朱次琦的“四行”、“五学”,反映简朝亮对儒学与西学相遇时西学对传统儒学的严峻挑战的现实焦虑。“今之西学,其风介汉学之乱而成,且学之分科先窒也。”[3]卷一,P12这种颇有釜底抽薪意味的做法并没有使简朝亮溢出朱次琦以“行”统领儒家道德规范与提倡以经学为主导、经史结合的智育范围,反之,简朝亮对这些都进行了强化。简朝亮不仅以“行”解释“四教”,提出“文者,行之则也……行者,学文而力行也……忠信者,忠体而信用,行之实也”[3]卷一,P13,而且从“四教”演绎出“四科”,“德行者,行也。言语者,行人之才。……政事者,行也。文学者,文也。”[3]卷一,P13将“四教”、“四科”作为一个严密的整体,简朝亮旨在提出“六艺”即《六经》,并以“六艺”作为《大学》格物的内容,将西学逐出艺名的范围。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简朝亮高举宗经旗帜,他指出:“六艺之文,经学也。《书》与《春秋》,经之史学也。六经之法,掌故之学也。六经之义,性理之学也。六经之言,为文言辞章之学也”[3]卷一,P13,明显反映在经学的生存空间已经失却的崭新时代里简朝亮的汲汲用心。另一方面,简朝亮深化朱次琦对掌故之学的释义,他认为:“掌故之学则求其可行于今者,古之掌故序于经,志于史。今之掌故自国史所书及凡所为政书是也。时务之书皆掌故也。昨之邸报,今之掌故也。”[3]卷一,P25古之掌故学与经史相结合,今之掌故学即是国史、政书、报刊,简朝亮将掌故学从中国古代的旧学接进了新学的领域,与王韬、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重视掌故学是相当一致的。
2.简朝亮以遍注儒家经典全面、有力展现朱次琦学说
简朝亮是岭南近代著名的经学家,其经学著述不仅开岭南学者以义疏体注经的先河,而且标志岭南儒学集大成时期的到来。训诂成文是简朝亮撰写义疏体著述的手段,注音、释义是其内容。采用韵书反切注音与标示地方读音、从摘字为音到普遍注音与训诂文字多依《尔雅》《说文》《释文》与汉宋经师训诂、广征博引与择善而从、经、史互通等分别是简著注音、释义的主要特色。略显武断、空话太多、重复表述等则是简朝亮注经的主要不足。其中,经史互通正是朱次琦提倡的注经方法。“朱先生曰:‘以经通经则经解正,以史通经则经术行。’今所述者敢怠乎?疏中旁及诸经,推孔子博文也。引史可节,今亦或详,须事明尔。”[6]3简朝亮这种注经特色与不足率先体现在1903年他用10年时间完成的首本经学著述《尚书集注述疏》,也揭开他以训诂、义理为经学下新注的序幕,成为钱穆指斥简朝亮未能传承朱次琦学说的前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简朝亮也将《尚书集注述疏》与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相比,指出简朝亮学问不博,见解迂腐,枝辞太多,简著未能取代孙著 。[7]192笔者以为,发展朱次琦学说当然得加入新东西,简朝亮是以加上朱次琦没有做过的注释儒家经典甚至朱次琦反对的考据学来发展朱次琦学说的。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文体,它使广大士人沉浸在《四书》《五经》之中,从小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成为儒学传承、发展的有力工具。自康熙、乾隆以来八股文就存在存废之争,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努力下终使清王朝在1902年宣布废除八股文,3年后科举制度也随之被废除,儒学作为统治者奴化士子的工具的历史也宣告结束。就是在一个废止读经的时代里,1917年简朝亮用8年时间完成又一种经学著述《论语集注补正述疏》。1919年、1921年、1929年,简朝亮先后著毕《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孝经集注述疏》《读书草堂明诗》。1930年,简箓盈、简箓持笔录简朝亮的课堂讲义,成《毛诗说习传》。以上5种著述形成以《六经》《孝经》《四书》并重与打破学术门户之别为主要内容的经学思想,完全体现以学孔子之学与打破汉学、宋学之别为内容的朱次琦学说。其中,从《六经》《孝经》到《四书》标志儒学从先秦孔学、汉代儒学和宋代朱熹理学的演变过程。以宋学为分水岭,将中国古代学术截然分开,对宋以前的学术给予比较充分的关注与更多的肯定,反之,对于宋以后的学术则疏于论述与多以否定,是简朝亮经学著述体现的特点,这与朱次琦学说呈现出来的学术思考是高度一致的。同时,与一般将《四书》置于宋学形成的独特位置不同的是,简朝亮将其与《孝经》一起服务于《六经》,将曾子、子思、孟子、朱熹作为传承孔学、复兴孔学的重要人物,其目的在于将天下学说一统于孔学。以汉学、宋学的纷争为中心,兼斥心学、道学贼经乱道,以孔学平息汉宋门户之争,朱次琦分别以此阐述历载千年的学术门户之争与提出去学术门户之争的良方。从咸丰、同治到光绪中后期,汉宋之争更多的让位于中学、西学的抗衡,何谓孔学也在康有为等影响下出现认识危机,因此,首论中学、西学,兼论心学、道学,是简朝亮阐述学术门户之别的主要方面。弃汉学之失,兼采今古文经学、叶于经则成为简朝亮打破学术门户之别的良方。世易时移下,简朝亮以此一步步扩大与更加深入地探讨门户之争,其根本主旨是维护中学、归依孔学,体现简朝亮将形成于咸丰、同治年间的朱次琦学说延续下来的决心。
与朱次琦自创“四行”、“五学”以传承孔子学说并自成一家之言相比,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简朝亮最重要的贡献是以《三言兵书》深化朱次琦的“通经致用”思想与以遍注儒家经典有力维护与全面展现朱次琦学说。它说明历史的进程已经使得那种仅仅依靠儒家的道德规范、智育规范来支撑的儒道,已经不适应正处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撞击、嬗变与会通中的中国历史上的“世界之中国”这个历史阶段,要复兴儒学,不仅要整合中国古代学术,而且要击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时代的严峻课题使得简朝亮已经无法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儒学形态,充其量与朱次琦学说一起,成为儒学最后一种形态程朱理学的组成部分。相当具有戏剧性的是,同出一门的康有为正是在朱次琦学说的基础上别出了近代新儒学,成为冯友兰、楼宇烈、萧公权等所认为的近现代新儒学的第一人。简、康二人在几乎同一时间开馆讲学与形成他们的学术思想,也各自拥有大批门人且其门人中不乏如黄节、邓实、梁启超的著名者,这使朱次琦一脉具有深广的影响。朱、康二人的学术分歧始于礼山草堂,日后,康有为以非儒家伦理、非儒家学科嬗变朱次琦的“四行”、“五学”,以非经学非史学嬗变朱次琦的经学与史史,以废八股、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成为朱次琦复兴儒学、维护封建统治的巨大阻力。同时并存于岭南近代儒学的简、康二人,他们或传承朱次琦旧学,或嬗变朱次琦旧学, 呈现岭南儒学近代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中国近代一批进步人士意识到以改造儒学,化解严重的政治危机,康有为就是其中一人。虽然康有为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但根深蒂固的儒学熏陶没有使他抛弃儒学,而且百计千方地利用它,将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祖师,以“公羊三世说”承载他的历史观,都体现儒学的幽魂对康有为的影响。在礼山草堂内康有为以对于荀子、管子、庄子等“子学”的重视与朱次琦产生的学术分歧,其实诸子学未尝不属于儒学的范畴。因此,康有为与他同时代的诸多进步人士一样,都没有意识到时代为他们提供的课题已经不是改造儒学的问题,而是必须彻底抛弃儒学。
[参考文献]
[1]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八[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 黄节著,马以君编.黄节诗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 简朝亮,梁应扬注.读书堂集[M].广州:广州伏书堂,1930.
[4] 关汉华.简朝亮《朱九江先生年谱》文献价值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8,(6).
[5] 朱次琦,简朝亮编,关殊钞点校.朱九江先生集[M].香港:旅港南海九江商会,1962.
[6] 简朝亮.论语集注补正述疏[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7]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闫卫平)
【经济学·管理学】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Jian ChaoLiang to the Theory of Zhu CiQi
——The Discussion with Qian Mu
ZHANG Wen-hua
(Guangdong Petrochemical College, School of Arts and Law, Maoming, Guangdong, 525000, China)
Abstract:Combined with new social situation, Jian Chaoliang reshaped Zhu Ciqi’s image of being a teacher, investigated Zhu’s “four actions of morality cultivation” and “five areas of studies” and then he annotated many classics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He followed Zhu’s set goals and roads, and input new contents, extending Zhu’s theory to the semi-lat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had sharp conflict with the new Confucian school in Lingnan, reflecting its complexity and hardship. Therefore, Qian Mu’s view of Jian Chaoliang’s failing to inherit Zhu’s theory failed to understand the gist of Jian Chaoliang’s academic thoughts, nor the theory of Zhu Ciqi.
Key words:Jian ChaoLiang; Zhu Ciqi;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The Academic of GuangDong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73(2015)03-0069-05
[作者简介]张纹华(1974-),女,广东南海人,讲师,文学博士,中国史博士后,主要从事广东儒学与广东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