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儒学思想的萌芽
2015-04-15罗志野
罗志野
(南昌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47)
孔子前儒学思想的萌芽
罗志野
(南昌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47)
[摘要]儒家学派的创建者是孔丘,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而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在孔丘之前儒学核心思想的仁学已经出现了萌芽,如公孙轩辕的‘以仁德服天下’,伊尹的儒学启蒙思想,以及周公旦的‘敬德保民’都对孔丘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认为孔丘的儒学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而成的。
[关键词]儒学; 仁; 孔丘;周公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所创建的儒学其核心是仁。仁学思想并不是孔丘创造出 来的,仁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仁是中华民族一开始就提倡的最佳美德之一。所谓仁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指中华整体文化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我们说桃仁是桃子的核心。但是儒学的仁和桃仁的仁不同。桃仁是具体的,是看得见的和摸得到的。而儒学的仁具有深刻的哲学涵义,是抽象的。仁,对个体或集体说,就是仁爱;对父母兄长说,就是孝悌;对为民服务的官员来说是忠诚;对祖宗亡人和各种人际关系来说就是礼。所以仁的意义是非常的宽广。
孔丘儒学的儒就是指读书人或者有学问有见识的人。儒学是指做人的道理和原则。所以,在儒家学派建立之前,初民们一直就提倡如何做人的原则。当然,在历史中仁与不仁一直在斗争中前进和发展的。《左传》记载:“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1]这是仁与不仁的一起典型案例。羽父希望得到太宰的高位,所以他到隐公那里去劝说如果把尚未接位的恒公杀掉,隐公就可以坐枕无忧了。隐公说,“之前恒公年幼,所以我代为摄政。现在他已经长大,我就应该把国君的地位让给他。我已经让人在菟裘建筑了我准备养老的房屋。”羽父的阴谋没有成功,心中害怕,就到恒公那里去说隐公的坏话,并且请求他杀掉隐公。这里可以看出隐公是仁的代表,而羽父是不仁的代表。即使在今天,这种斗争仍然在进行着。而且在将来这种斗争也不会停息。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任何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最初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自然的本能现象。但是在生命体中,只有人才有可能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中解脱出来,并过渡到以集体为中心的世界。也可以说从个人主义过渡到集体主义。这种精神对不同民族和种族来说是有差别的,甚至于对不同的人来说也是有差别的。孔丘所建立的儒学就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具有传统的仁爱精神,由于先人的思想没有文字记载下来,我们只能从有文字记载的部分材料中来探讨孔丘之前的中华儒学精神的萌芽,从有文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从公孙轩辕开始就出现了仁学的萌芽。
公孙轩辕(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一个伟大的人物,被认为是汉民族乃至于中华民族的祖先。公孙轩辕就是我们都熟悉的黄帝。他和炎帝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炎黄二帝,所以中华各民族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2]这里就表现出他的仁爱思想。所谓修德,就是他开始运用仁德治理天下,汉代的韩婴也说过:“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3]教导百姓播种五谷,主张养性爱民,以仁德服天下,因此当时有远近80多个部落都纷纷归顺他。
庄周曾经谈到轩辕黄帝答知的问题时说:“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毕而乱之首也。’”这就是公孙轩辕的仁爱思想,也是早期儒学思想的萌芽。他认为一国之君应该实行无言的教育。道不可能依靠言语而获得,德不可能依靠谈话而达到。而仁是可以有作为的,讲求道义是可以亏损的,而礼仪的推行只是相互之间的虚伪。所以人们说:‘失去了道而后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有义,失去义而后有礼,礼只是道的华饰和祸害的开端。[4]究竟公孙轩辕讲没有讲过上述的话,今天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庄周提到公孙轩辕的话,不能说完全没有来源。公孙轩辕虽然讨论的是道,而这个道包含了儒学里的德、仁、义、礼。我的看法是,这里所涉及到的是道不能依靠语言得到,因为道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不断在变化,所以言传难以表达,更不能真正地掌握。德也是不能依靠言传达到,但是公孙轩辕认为仁是有作为的。尽管他批判了礼,说礼是相互之间的虚伪和欺诈,但是他认为仁是有所作为的,也就是说他强调了仁的意义,他已经注意到了仁,这一中华文化的核心。
在公孙轩辕后大约500年左右的尧舜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人物皋陶(约公元前 2280一公元前2170年)。他是上古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法律家,被认为是中国司法的鼻祖。他主张法治和德治,开创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先河。皋陶提倡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尚书·虞书》) 皋陶的意思是说:一个具有九德的人应该是宽宏坚立,柔顺卓立,谨厚严恭,多才敬慎,驯服刚毅,正直温和,简易方正,刚正笃实,坚强合宜。所以要公开透明地用具有九德的人,这些人才是好人啊!这里可以看出,皋陶是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和儒学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儒学理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皋陶文化,即:天由人意、惠民为本;勤政廉政,任人唯贤。皋陶文化的基本内容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失去其意义。因为他的德政就是要提高人的品德修养。而品德的修养正是儒学经典《大学》的中心内容。
在尧舜时代出现的部落领袖的禅让制度就是以仁为基础的,所以这种制度也代表了儒学的核心仁,因此为广大人民所拥护。我们可以说,尧舜本人也很注意后来儒学的某些思想。所以有评论说:“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帮,黎民与变时雍哦。”(《尚书·尧典》) 这里表明尧是一位道德高尚,温和宽容的帝王,他不仅忠实,而且能够让贤,顺从天理发扬优良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协助万邦诸侯,也就使天下百姓亲密和睦。
在商朝(前17世纪-前11世纪) 商汤王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内部矛盾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这和伊尹和仲虺两个贤臣的辅佐是分不开的。他们两人在政治理念上都是儒学思想的前驱。比如仲虺谈到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王时,仲虺[生卒不详]就告诉汤王作为君主应有的行为规范,他说:“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建于中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尚书·仲虺之诰》) 仲虺的意思是:要帮助贤人来辅佐有德的君主,显示忠诚来举荐善良之人,兼并弱小的攻击昏昧的,夺取动乱之国来侮辱亡国君主,推翻亡国之君来巩固可存之主,邦国就会昌盛。德行日日更新,天下万邦都装胸怀。如果内心自我满足,亲戚也会背离。君主勉励于大德,在百姓中建立品德,以最佳行为方式来控制事物,以社会行为规范来控制人心,留传给后代子孙。认为一个君主应该从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出发,做到天下为公,人民才会承认他的统治。无疑,仲虺的这段话已经表现出了前儒家思想。
伊尹(前1644-前1544)虽然出身于奴隶家庭,但是他曾帮助商汤王建立商朝,并且帮助商汤王铲除了夏桀,后来被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因为伊尹教汤效法尧舜的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伊尹以德治国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汤王死后对商汤之长孙太甲的教育。因为太甲不明事理,暴虐成性,乱政乱德,暂时还不能为王,于是伊尹将太甲安置在成汤墓葬之地桐官,并写出《伊训》等教育他,让他反省悔过。当太甲悔过并改恶从善,伊尹将王权交给他,自己尽力辅佐他。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这件事情反映了伊尹的儒学的仁义思想。伊尹在《伊训》里说:“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天家邦,终于四海。呜呼!先王肇修人纪,従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尚书·伊训》) 这里伊尹说,只有我们的商王宣明德威,以宽厚代替暴戾,所以天下人民才相信他,怀念他。现在我王继承成汤的美德,所以从头就要开始,热爱亲人,尊敬长辈,从家和国开始而后推广天下。先王努力要求做人的纲纪,听从谏言劝说,不违背治国纲领。顺从前贤忠言,身处上位而能明察,为臣下能够尽忠。交友不求全责备,检点自身好像来不及一样。要达到拥有万国是不容易的。所以要普求贤人,让他们辅佐后裔。制定宫刑来警戒百官。宫刑规定:那些经常在宫中舞蹈和饮酒作乐的都称之为巫风;那些探求钱财女色和游乐畋猎称之为淫风;那些轻视圣人教训和拒绝忠言谏陈的,疏远年老有德的和沉迷于愚顽的,都称为乱风上述的三风十过,当官的只要染上了一种,就会丧失其家;国君染上一种,就会亡国。
从伊尹的作品和所做的情况来看,可以看到伊尹的教育方式也属于儒家的启蒙思想。伊尹对于道德教育是尤为重视的。这从太甲改恶从善后向伊尹作反省检讨的话中可以看到。伊尹特别强调自身的修养,用诚信和谐臣子的就是明君。明君侍奉先祖以孝为先;接待臣下必需恭敬,静听有德者的谏言。伊尹的前儒学思想是:失德则失天下,求于一德,则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认为君主的修德修身是关乎国家存亡兴衰的大事。他要居上的商王要克诚克明,明断是非;居下的臣民对君上要克诚尽忠。修身的原则是不求全责备他人,要经常检点个人的行为,做到自我完善。在道德上,伊尹主张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对于德和政的关系,伊尹认为德和要达到德兼众善。(《尚书·太甲虫》)
周文王(姬昌,公元前1152-公元前1056年)是西周的奠基人。他虽然没有从理论上探讨过儒学的问题,但是他实践了儒学思想。司马迁说文王在位时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之下的周族。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尚书·咸有一德》) 文王本人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儒学最重要的思想是在家对父母尽孝,在位对君主仁德。周文王对这两点是做到了。文王在言行上全文实践了早期的儒学思想。(《史记·周本纪》)
在孔丘之前对儒学思想发展最具有促进作用的是周公旦,又称为周公,或者说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周公,是儒学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约公元前1100-公元前1043年]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为他的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周公是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也是孔丘最崇敬的古代圣人,可见周公对孔丘的影响。周公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度,所以在唐之前儒家学派尊奉周公与孔子为宗。到了唐玄宗时才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所以后人只知道孔丘,而忘记了周公。下面我们看周公对儒家学派的贡献。
周公东征平定三监和武庚之乱后,封康叔于殷地,让他治理殷朝遗民。康叔赴任前,周公用《康诰》向他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治国方针。周公还为康叔制定了具体计划如何治理殷朝遗民,鼓励康叔明德睦民,努力完成先王未尽的事业。周公告戒康叔不要相互残杀,不要相互暴戾,要宽容鳏夫寡妇和孕妇。这样做是为了老百姓的长治久安。现在先王已经施行了明德,兄弟邦国也来施行明德。上天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给了先王,所以今王也要施行德政,来教导并和悦殷商受到迷惑的遗民,来完成先王所受的使命。你这样智力殷商遗民,国家才能够传到万年而不衰。(《尚书·康诰》) 周公主张人各有其位,百姓甘当顺民,百官甘当顺臣,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团结,贵族与平民之间和君臣之间都要讲尊卑和等级。提倡勤奋俭朴和礼贤下士。周公作周礼,并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的思想。
周公受孔子推崇并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的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周公所作的《周礼》已经显示出儒家思想,并把儒家思想与法家、阴阳家和五行等各家相互融合;另外、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辅的方针,孔丘的儒学思想是在周公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在礼和人的关系上或者人和万物的关系上,都受到《周礼》的启发和影响。特别周公无处不表现出仁,这也是孔丘仁学的源泉。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迄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史记·孔子世家》) 司马迁这里表明了儒学思想前后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所以孔丘自己说过,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也表明他的儒学思想是和古代的圣人不可分的。孔丘是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初始儒学思想,并在他们思想的基础的法则并建立了儒学。
[参考文献]
[1] 王守谦.左传全译·隐公十一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2]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3] 韩婴.《韩诗外传》 卷八第八章[M]. 涵芬楼景印,民国八年 .
[4] 庄周.庄子·知北游[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谢光前)
【历史研究】
The Seeds of Confucianism before the Confucius
LUO Zhi-ye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7, China)
Abstract:Confucian school was established by Kong Qiu(which is the full name of the Confucius) with benevolence being its core idea as well as being the cor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seeds of benevolence appeared earlier than the time of Kong Qiu. For instance, Gongsun Xuanyuan's idea of "holding benevolence and virtue to administer the world", Yi yin's enlightenment thought on Confucianism and Duke of Zhou's thought of "respecting virtue and protecting people" show their deep influence on the Confucius, thus we think that Confucianism takes previous theory as its basis.
Key words: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Kong Qiu; Duke of Zhou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73(2015)03-0030-04
[作者简介]罗志野 (1935-),男,江苏吴江人,教授。
[收稿日期]201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