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育与综合性高校艺术人才培养
2015-04-14何世剑房星强
■何世剑 房星强 王 譞
“艺术学”自2011年从文学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中国第13个学科门类,凸显了国家对高校“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科建设”的重视。综合性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文化根基坚实、学术氛围浓厚,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专业性艺术院校和师范类艺术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色。在综合性高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阐扬、倡行其中的博雅教育、人文美育、学术教育和生命教育,对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博雅教育与培养艺术人才自由创新精神
“博雅教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国学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西方经典文化教育的主流学派。历史经验证明,“博雅教育”对于艺术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博”,体现为胸怀宽广、兴趣多元、知识渊博而富于人性的光辉;“雅”,则是品行优雅、境界高洁、彬彬有礼而充满人格的魅力。“博雅教育”注重通过古代经典文化来陶冶学生的心性与情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优雅品格,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和谐的“自由公民”。“博雅教育”不提倡学生过早地陷入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反对将艺术生变成知识贫乏、缺乏生活情趣、现实而功利的“工匠”。
艺术不可以复制,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是检验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实现艺术的创新乃至文化的超越,艺术家(包括文化创意人)必须具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说到底,他必须是一个知识广博、心胸博大、境界高远的“自由公民”。这种人才显然无法通过机械的、功利的专业式教育培养出来。著名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小提琴演奏家、音乐狂热爱好者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P310)爱因斯坦能在科学领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能说没有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影响。研究表明,爱因斯坦从艺术家那里学到了美学原理,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形象思维。爱因斯坦本人也坦陈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音乐艺术为其科学探索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要培养艺术大师,同样有必要通过博雅教育,打通各知识领域的学科界限和专业局限,让综合知识在头脑中自由地产生“风暴”反应,才能激发出艺术学子们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奉献出更好的艺术精品。
回视中国古代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西方自古希腊“自由教育”以迄中世纪的“教学七艺”(算术、几何、人文、音乐、文法、修辞、辩证法),英国纽曼以“博雅理念”为中心的通识教育,美国耶鲁学院“1828报告”,哈佛大学“1945年红皮书”,等等,艺术教育一直是与博雅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近代中国,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理念的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对艺术教育情有独钟,他提倡民族艺术走进课堂,在北京大学成立了音乐、书法等多种社会团体,其目的就是要“涵养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实质上也是推行“博雅教育”。可是,现今的艺术教育却与“博雅教育”传统渐行渐远,特别是综合性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已逐渐陷入“专业教育”的误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才能,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乐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职责是:全面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的禀赋,形成对艺术创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2](P315)警醒我们不要过早地让学生做所谓“艺术”的奴隶,将他们打造成对艺术亦步亦趋的工匠式半成品。只有彻底解放他们的心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才能让他们拥有对艺术持续的兴趣和创造的动力。改革当代艺术教学,可以通过在课程设置上,增强“通识课程”的开设力度,扩大跨学科授课和选课等推行“博雅教育”,推动教育资源的整合,进而拓展艺术人才培养的渠道。
二、人文美育与健全艺术人才心灵智慧
在消费文化充斥的现代,艺术教育还有必要发展人文美育,帮助学生克服人性的单薄和平面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我造就与自我实现。综合性高校加强人文美育,能让艺术生在物欲横流、沉渣泛起的商品经济时代,自觉抵御物质的诱惑,超越虚浮的满足,成为心智完善、情感协和、精神纯洁、品行端正的人,创造出感人肺腑、动人心脾的艺术精品。
与艺术精神背道而驰,人文知识欠缺、美学素养不高已然成为当下艺术生的通病,这是“艺考热”的一大后遗症。“艺考”过于强调专业考试,放松了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较高要求,致使不少人文基础、美学素质不高的学生涌进了大学校园。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高等教育的五重五轻》中提到:“1982年我在美国的一个大学访问,有几位华人教授跟我讲内地教育有个缺陷,什么缺陷呢?内地的留学生,ABC很好,xyz也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也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请问这种学生毕业出去以后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这一“怪现状”在艺术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让人十分痛心的是他们并不以缺乏知识、没有文化、常发怪论为耻,他们最迫切的目标是练好专业技艺,然后想方设法成名,说到底是一种“谋食不谋道”、“为己不为人”的功利学习观。如果不对他们加强人文美育,怎能指望他们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奉献经典艺术作品?
综合性高校艺术教育通过发挥艺术的重要作用,陶冶艺术生的心灵情操、心智素养,让他们变成具有优雅气质、身心和谐发展的“全人”。这与国学经典教育所追求的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是相吻合的。王国维在 《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王国维的这种国学教育理念深受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影响,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他不仅在诗词写作和评论方面颇有建树,而且对戏曲、美术亦多有研究。蔡元培倡导国学经典教育,他受席勒美育思想影响,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学说,率先在近代中国高等学府中发展艺术教育。席勒作为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倡导“审美教育”,强调的就是“人”,从其 《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对 “人”(Man)的重视可见一斑。爱因斯坦亦认为:“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艺术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心智情感都完善的“人”,他才不会偏执狂妄、张扬无羁,才具有成“才”的潜质和希望。而这恰是人文教化、审美教育所致力追求的目标。
国学经典教育根基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对人文精神培育特别重视。《周易》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强调用人文精神来教育人,而这人文精神正来自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积淀。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关怀众生、心系天下的有责任感的“完满之人”。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说:“‘教育’二字,乃是诗性的词。”“它使人联想到另外一些具有诗性的词——信仰、理想、爱、人道、文明、知识等等。”[3]其思想核心也在于强调教育要有“人文精神”品格。众所周知,丰子恺既是优秀的画家、音乐家,又是卓越的文学家、美学家。他光风霁月的艺术人生,称得上是人文美育的典范。在丰子恺成长轨迹的重要阶段,离不开李叔同、夏丏尊对他的人文美育。1914年,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李叔同主要教授他学习图画、音乐,夏丏尊主要指导他学习国文。除专业之外,他们均注重培养丰子恺对文化艺术的广泛兴趣,引导他几乎涉足文艺的所有领域,帮助他在经典文化知识方面打下了扎实基础。特别是启发他打开视野,关怀现实人生,了解民生疾苦,熟悉社会风情。在他们的教诲下,丰子恺养成了“做一样,像一样”的做人态度,对事业有着认真、敬业和献身的精神。正因为接受了良好的人文美育,让丰子恺的艺术创作无一不工。以他的漫画来讲,朱光潜评价说:“他的画里有诗意,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候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4](P55)日本作家吉川幸次郎评论他:“我觉得,著者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的缘故,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如果在现代要寻找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除丰子恺外,古今中外“人文美育”之艺术实践典型还有不少,如:苏轼、黄庭坚等根基于人文的书法创作,其气节、胸襟跃然纸表。叶嘉莹对传统词学“人文思想”的发掘和阐释,其文如其人,读之如沐春风。傅聪在艺术领域之所以有巨大成就,离不开其父傅雷对他从小有意识的人文美育培养。读《傅雷家书》,可以看到父子俩经常交流对于中华文化经典的看法,让傅聪自小起开始积淀文化底蕴,为他的艺术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当下综合性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中重视 “人文美育”的方式有很多。譬如:通过建立“人文讲座”、“艺文讲坛”等讲座制度,人文经典诵读等社会文化工程,国学文化节庆活动等形式,要求并引导学生研读人文经典原著,批判当代“媚俗化”艺术,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文本的潜在价值,创建优质的校园文化艺术品牌。此外,可以向诸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海外著名学府学习经验,通过设置经典文化科目“训练”和“装备”学生心灵。毕竟古典名著不仅是人文美育的源泉,也是道德行为的典范。它既有教化大众的功能,更具让人模仿的作用。
三、学术教育与造就艺术人才理论思辨能力
学术教育、理论研究历来是艺术教育的薄弱之处。如果说人文美育重在培养艺术人才的心智情感等感性素质,那么学术教育则重在打造艺术人才的理论思辨等理性才能。“学术教育”旨在充分调动师生的学术研究热情,加强师生间的思想对话,系统整理学术教育的各种资源,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术创新。譬如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思想、朱光潜的“接着讲”理念、西方学术“与真理同在”的精神等,对综合性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依然有着重要价值。综合性高校发挥其在学术教育方面的优势,既能接续艺术教育传统,又使艺术生具备当代精神,在变与不变中发展艺术教育。
古今中外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证明,在综合性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中实行“学术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和造就艺术大师。艺术家不仅要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精湛的表现技艺,而且要有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和学术探索精神。嵇康、苏轼、达·芬奇、罗丹、鲍罗丁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以达·芬奇来说,他既是画家、建筑家、雕塑家,又是音乐家、科学家、发明家、设计家,还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工程师,在多个领域中均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堪称艺术史上不朽的传奇。达·芬奇的一生,始终注重学术探索。他具备旺盛的求知热情,对世间万物保持着广泛的兴趣和科学钻研精神。学术教育之所以具有如此效力,在于学术求真精神的发扬,可以激活艺术人才的求知欲,丰富他们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引发其在学科交叉领域中创造出新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建树。
综合性高校要培养艺术大师而不仅仅是艺术工匠,必须发扬“学术教育”精神。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我,陷入“物质崇拜”和“拜金主义”困境。他们跑项目、办培训班,不舍得花时间看书学习,更谈不上学术思辨了。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之德艺双馨的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与学生一起思想对话,进行学术训练,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奠定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基础,另一方面还为学生人格提升树立了学习榜样。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在其代表作《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指出:“学者们云集大学,虽然,他们各自都热衷于自己的学科,又相互竞争,但是他们为了创造和谐的学术环境而走到了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纯洁清澈的思想空气,学生也呼吸这种空气,虽然对学生来说,他们仅仅学习众多学科中的少数几门。学生得益于一种理智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并不依赖于特定教师……这也是大学对待学生的主要目的。”亦如英国数学家、哲学家阿弗列·诺夫·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诚然,综合性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持续发展并完善其学科体系,努力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为艺术人才培养营造一种浓郁的学术思考氛围。
四、生命教育与激活艺术人才生命活力
当下综合性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还有必要倡导生命教育,这既是对功利化艺术教育的拨乱反正,也是对中小学阶段“揠苗助长”的激进化艺术教育的纠偏补缺。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在《引导人的生命发展方向》中指出:“人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因此,教育就应当承担起引导生命发展方向的责任。”国学教育之中有着丰富的“敬畏生命、关爱生命”思想智慧,可为当下综合性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生命教育首先体现在艺术人才培养应尊重生命自然本性和自由精神。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启示我们最高形态的艺术是“自然”。老子认为,“至乐无乐”,“天籁”超越“人籁”,是天地自然间最美妙的音乐。庄子阐扬“游”的思想,是生命精神自由解放的体现,徐复观引之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认为“声乐”最好听。他虽“性不解音”,却蓄无弦琴一张,“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祛除了外在形式对自由本性的遮蔽,不为外物约束而影响了生活情趣。“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认为舞蹈是:“一个对生命的完整概念,还有透过动作表达人类心灵的艺术。”她主张抛弃古典芭蕾的程式化,通过身体革命来解放肢体,回归自然,重新找回那种感性的真实鲜活和人性的伟大力量,让舞蹈表演者与观者都能真切感受到自我生命的存在。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断言:“教育即人的自然发展。”其“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影响了胡适、梁漱溟等一批现代国学大师教育理念的形成。
艺术与人的生命就其本质而言一脉相通,必然要充满活力、张力和激情,让人生变得精彩丰富,而不是枯燥乏味。傅雷曾指出:“艺术品是用无数‘有生命力’的部分,构成一个有生命的总体。”[5](P34)中国有句古话“文如其人”,同样艺术作品也会深深地打上艺术家个体生命印痕。中国古典艺术批评较为注重引入生命意识来评述艺术作品,筋、骨、心、血、力、气、肌、体态、皮肤、相貌、姿势、气韵等,古人常用来评书论画,谈文品艺,成为艺术批评的重要范畴。如:顾恺之论画,谓《伏羲神农》“有奇骨”,谓《汉本纪》“隽骨天奇”。谢赫推赏“气韵生动”,后世引为绘画的首要标准。书法史上,扬雄以“书为心画”,而“颜筋柳骨”历来引为楷书模板,刘熙载《书概》评李北海、徐季海书多得异势,然所恃全在笔力。对艺术人才进行生命教育,有必要让他们学习古今中外艺术批评的“生命精神”,引导他们认识到不能将为人与从艺截然分开。艺术要有生命力,艺术家首先必须有旺盛的生命意志和生活热情,从修身养性、心斋体悟做起,真正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正如西方著名美学家、教育家苏珊·朗格在考察和反思西方教育模式错漏时指出的:“艺术的最主要功能,是让人感到生命的情感张力,让人肃然起敬地凝视它。”
生命教育具有激活艺术人才生命活力的功效,它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生命的长河中,没有谁能一帆风顺。生命教育让我们认识到有必要激活生命斗志,挑战生命极限。林语堂特别强调:“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只有与生命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艺术本身就是手段,有着帮助人们激活生命活力的功能。贝多芬在“患耳聋”的生命低谷时,内心的失落和孤独让他曾发出过“死亡”的呼号。庆幸的是贝多芬凭借其超强的生命意志力终于战胜了死亡的绝望,勇敢地走出了生命低谷。他说:“是艺术,是她留住了我。啊!我认为,在我还没有完成交给我的全部使命之前,就离开这个世界,这简直是不可能的。”[6](P457)“不,我决不能忍受痛苦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啊!活着多么美好,我要活一千次。”正是依靠这股强劲的生命毅力和动力,他战胜了耳聋残疾的折磨,相继创作了大量的“英雄”作品,讴歌“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贝多芬在艺术上追求卓越的英雄壮举,他与命运搏斗的精神,是我们生命教育的优秀教材。
综上所述,综合性高校发挥其优势,充分认识国学经典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自发将国学教育融于艺术教育之中,可以改革当下艺术教育的弊端,进而培养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文化创意人才。
[1]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前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梁晓声.论教育诗性[N].光明日报,2000-04-13.
[4]刘英.丰子恺图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5]傅雷.傅雷家书[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4.
[6]唯民.贝多芬论——译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