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城市叙事空间评价指标分析
2015-06-10■李朋张楠
■李 朋 张 楠
一、关于认知视角的空间评价
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是一门研究讯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以及转录过程的跨领域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众多学科[1]。对城市空间的评价有多种视角,目前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对城市空间进行评价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如对历史城区(街区)、文化遗产、开放空间等方面的评价研究,但是针对城市叙事空间认知方面的评价研究较少。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来评价城市叙事空间,也就是注重于从主体的角度来评价空间的一种模式。在这方面,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从认知的角度来对城市空间进行“可识别性”研究[2],然后提出了城市意象五要素。他认为认知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城市设计应以满足人们的认知要求为目标,说明了人的认知在城市空间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从个体的认知角度来分析客观的对象空间,与其他空间评价有所不同。比如对城市空间功能的评价,一般的评价方法主要是站在空间功能是否合理的基础上来分析,空间功能合理与否等硬件条件成为被客观分析的主要对象。而认知视角的空间评价则是从空间观察者的角度来分析城市叙事空间,即空间中事件体现在人大脑中形成的空间意向。
二、城市叙事空间及其评价
刘乃芳将城市叙事空间定义为:它是编辑、组织城市、城市重点地段历时性发生的多样性城市事件后而形成的一种多样性城市事件在同一空间或相邻的空间共时性聚群的现象,城市叙事空间是一种具有易认知性,会讲故事的空间。由于故事的存在,它会使该区域的人群或外来的观察者对空间形成深刻的空间认知意象[3]。
以认知视角对城市叙事空间的评价是一系列主观知觉、认知和情感反应的复杂过程。评价的过程即为所做的判断提供证据。取决于对客体—城市叙事空间及其特征要素,及对主体—人的思维机制与认知、合理的价值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本评价研究城市叙事空间的基本价值,即客体与主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考察人们对于城市叙事空间认知的一种态度,探究人与空间之间的情感关系。
三、认知视角下城市叙事空间的价值构成
价值是人在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存在、性质及其运动是否与主体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4],只有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要,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才能成立;反之,当客体不能满足主体的任何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就没有价值。
从不同角度和形式对价值的认识存在着多元性。美国哲学家佩利概括了道德、宗教、艺术、科学、经济、政治、法律和习俗八个价值领域;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从低到高将价值分为感觉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和宗教价值;我国学者对价值的认识常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社会价值等几个角度来分析[5]。
城市叙事空间是一种内容和结构复杂的系统,其评价标准是一个系统的、多层次的体系,既需要把握好主观评价标准,又需要用科学术语表达并能够量化的客观评价标准。城市叙事空间评价是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价值认知,叙事空间作为公众所关注的人文历史等多样性事件的空间载体以及精神寄托物,其基本价值构成包括历史价值、公共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五个方面,据此将评价标准从这五个价值取向进行剖析。
四、认知视角下城市叙事空间评价指标层的构建
认知视角的城市叙事空间评价可将评价主体(公众)所持有的五个基本价值取向作为准则层,并将这五个指标分解为较为具体、明确的目标或准则(一级或多级评价指数),最终分解到因子评价层(单项指标)与具体指标建立联系。所建立的各项指标要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被描述对象的系统结构特征和综合目标的要求,便于研究和判断。
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认知主体多元性以及客体价值的基础之上,主体高层次的空间需要决定了认知视角的城市叙事空间的评价层次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评价,这一点与物质或功能空间的评价是不一样的。
(一)主体本身具有多元性决定了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由于主体的认识具有差异性的特征,形成了千差万别认识的主体性的实际状态。人们常说的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城市空间的认识也是如此。在评价的活动中,总有价值主体的“我”在内,而使评价总是含有个人的态度、选择、情感、意志等在内[6]。随着城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更多地关注于多元化的公众对城市空间的不同认识。如凯文·林奇就提倡多元化价值、公众参与、扩展规划和设计的专业领域,提出把公共空间中的个体要区别对待[7]。
(二)主体高层次的空间需要决定了城市叙事空间的认同评价的层次
从人们认知的角度去考察,人们在城市空间中会去体会、评价空间的哪些方面?在此充分综合了其他空间的评价要素,比如历史街区评价中对历史性的看重,对城市公共空间评价中对可达性的看重等。认知视角下城市叙事空间主要考察事件呈现满足人们情感需求方面,它是人们对空间基本需要满足后更高层面的需求。如空间所承担的基本功能是遮风挡雨,当此需要满足之后,人们就有了更高的需求功能,如房子要装饰出各种风格,这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房子里有老照片、老家具,这是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因为人不是抽象的,或仅仅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人,人是有社会属性、有情感的、需求丰富的、生动具体的人。由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需求和理解的不同。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对城市空间设计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城市空间不只是一种需要,而是多种需要的综合,对城市叙事空间的需要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因此,城市叙事空间认知评价主要建立在人们高层次的认知需求的基础上,是一种判断特殊城市空间的标准,这种判断价值大小的标准就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空间中的高层次需要。
针对叙事空间的内涵,依据上述原则,本文采用专家调研法,经过反复论证,设计出城市叙事空间认同度评价指标体系,本体系由五个指标层构成,每个指标层又由多个因子构成。
五、认知视角下城市叙事空间的评价体系
(一)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在此是指用历史的标准去评价城市叙事空间,此空间能真实反映空间所经历的一种历史事实,营造出一定的历史环境,呈现重要的事件。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体现了城市空间自身历时性发展变化,反映空间的发展历史背景及过程。
评价城市叙事空间的历史性价值指标主要由三个因子构成,即城市叙事空间的时间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具体含义见表1。
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这里发生过许多名人事件,成为南京市有代表性的城市叙事空间。在时间上,这些故事及叙事空间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从完整性上看,夫子庙一带一直在努力营造一个完整的叙事空间,尽量还原真实的叙事空间物质环境。由于历史原因,这里的很多建筑都是复建、重建,如乌衣巷、吴敬梓故居等都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建的,其建筑风格保持了明清的样式,虽与历史风格相似但缺乏其间事件的体现,使其完整性和真实性打了折扣。
表1 摇历史价值因子表
(二)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多数人认同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8]。相对每个城市来说,都有自己的共同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都是经过经年累月的历史伴随着的城市的成长而形成的。文化价值反映着城市叙事空间的内涵核心,由于叙事空间中发生过许多历史故事,由于它的存在,一个即使平凡的空间环境也能获得非凡的历史意义,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同。叙事空间作为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空间的意义更加强烈、城市空间更富有传奇色彩。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传统。城市历史文化,包括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理念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从本质上说,空间能够显著体现人类的文化差异所在。城市的叙事空间是城市的财富,因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品质增加了城市魅力,有利于促进居民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叙事资源本身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资源,它发挥着城市文化的某些作用与功能。比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作为一个叙事空间,它的直接功能作用是公共空间,起着聚散、城市形象展示的作用。潜在的隐性价值体现为由空间特色、空间文化价值所带来的附加经济增值,如旅游收入、城市形象提升等。
文化价值指标层分析主要从城市叙事资源的角度来分析,从城市文化的泛视角来说,城市叙事资源 (城市叙事资源即城市中发生的各种多样性的城市事件,也即城市故事的总和)也可以说是一种城市文化,只不过城市文化所包含的范围比城市叙事资源的范围更广一些。如何把这种城市文化表现出来,讲出来,让公众了解、认可这座城市,当然是城市叙事空间最重要的事项了。而叙事性是作为城市文化性表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相关的事件因子出发来评价其文化性,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这里的文化价值指标层主要通过五个因子来评价,即事件的类型、事件的数量、事件记载与传播途径、事件的知名度、事件的影响度,详见表2。
表2 摇文化价值因子表
(三)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人从美学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所反映出来的价值标准、价值意识和价值判断[9]。包含着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境界。由于审美在主客体的交流中产生,在空间中即是空间主体在与空间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活动伴随着情感愉悦性或幸福感,这种愉悦通过发挥人类基本的精神能力而得到的。
由于审美评价是一种心理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有感觉的、审美意象的空间。城市叙事空间审美价值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可识别性、吸引性、观赏性和认知度,见表3。
城市叙事空间意在营造一种有感觉的、审美的空间质量,这是评价一个空间场所的重要指标。感觉与审美是活生生的,包含感知者与对象之间直接的、强烈的、深刻的对话时美的感受。人们在日常生活通过对所处空间的感觉与审美是情感满足的基础,因为城市环境的体验本身即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
表3 摇审美价值因子表
(四)公共价值
公共价值是同个体或私域价值相对应的范畴,是指叙事公共空间与社会公众需求之间的价值关系,看其是否满足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对公众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公众的需要得以满足。
叙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种稀缺性 “公共物品”,应该为社会公众共有的社会财富,被社会公众共同分享;同时它需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可达性,一个封闭的或是不易到达的空间其被认知的程度就会受到影响。
城市叙事空间公共价值指标层可分解为四个子指标,即可达性、地方性、复制难易程度、稀缺性及独特性,见表4。
许多的传说故事属于口头叙事文学,它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具有题材广泛、流传久远、地域性强、对象及场景描述具体细致等特点,其空间已被公众所熟知并认知。正如杭州西湖的断桥、雷峰塔,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仰慕这个传说故事的而来此地,除了欣赏西湖的美景外,更多的是想看看经典传说《白蛇传》中那美丽的画面,更多的是因故事的影响,亲身体验这个叙事空间,这是其他城市不可复制的、独特的叙事空间。
表4 摇公共价值因子表
(五)情感价值
情感价值是反映人们在认知叙事空间后从心理方面得到满意感乃至情感升华的情况,它表现为人们的一种精神体验的过程。城市叙事空间指向的是一种感觉型空间,它是以人为城市空间对象的体验、感受来衡量空间品质。
情感价值体现为一种认知的价值,使人们在城市叙事空间中了解了各种知识,并伴随着精神感受,精神体验是一种超越了物质享受之上的一种体验形态。
由于情感价值属于精神领域,属于人所特有的意识活动和精神需求属性,在实践中产生的思维能力和不断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着人的精神生活[10]。城市叙事空间中的情感性价值,可以用满意度、归属感、自豪感三个指标来评价。见表5。
表5 摇情感价值因子表
(六)各价值之间的关系
建立城市叙事空间认知评价标准是促进城市空间管理与评价的一项重要构成内容。城市叙事空间的五个基本价值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独立存在是指各个价值评价标准不能被取代;相互联系,是指各个价值评价标准是城市叙事空间认知评价的必要组成部分。
六、结语
认知视角的城市叙事空间评价,从主体的认知角度出发,来评价城市叙事空间,这与从功能性、物质性的角度评价城市空不一样,它属于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性、心理性评价,是一种高层次的评价方式。认知视角的城市叙事空间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叙事空间的理论体系;同时,有利于更好的规划、完善城市叙事空间,进一步推动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刘乃芳.城市叙事空间的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4]孙伟平.论价值评价的主体性与客观性[J].求索.2000,(6).
[5]陈宇.城市景观的视觉评价[D].南京:东南大学,2004.
[6]李阎魁.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D].上海:同济大学,2005.
[7]Kevin Lynch.Openness of Open Space,1965,in Tridib Banerjee,Michael Southworth ed.City Sense and City Design:Writing and Projects of Kevin Lynch.The MIT Press,1990.
[8]张利华.论文化价值观的性质与作用[J].理论学刊,2013,(6).
[9]黄卫星,蔡志荣.论审美教育与价值建构的内核价值观与审美价值观的沟通[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10]余柏椿.非常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