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维对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2015-04-14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教育信息化思考



互联网思维对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胡亚京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进行了梳理与归纳。揭示了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思维对教育信息化的启示: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简约为标准、精益求精,具有聚合性思维、大数据思维、融合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并立足于当前研究之不足,对未来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教育信息化;思考

引言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思维全面革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促成了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诞生,不仅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且成为了当今社会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目前,互联网思维引发了诸多领域的变革,如商业、餐饮、零售、传媒等行业。然而,在教育领域,对互联网思维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提出了互联网思维给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一些启示,以期为今后互联网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相关参考。

一、思维与互联网思维

(一)思维

先有现象存在,后有思维衍生。思维不仅是哲学家所辩证的对象,也是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思维”指的是“人脑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语言,对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概括性的间接的反映。”[1]

在哲学界,思维是指“人脑对现实世界能动地、概括地、间接地反映过程。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是指逻辑思维。”[2]

尽管不同领域对思维有各自的定义,但分析其相同之处,可以得出:思维其实就是人脑的认识活动、思考方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反映。

(二)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近两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词汇,尤其是被许多互联网企业家常常提及。关于互联网思维,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不尽相同,有许许多多的表述。

那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援引互联网大腕、专家等人的一些观点,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理解的。

从行业上说,互联网思维的关键是专注、极致、口碑、快,[3]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以及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方式。[4]它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流量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这九大特征。[5]

从专业上说,互联网思维的英文解释是Internet thinking,它是指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设备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市场、用户、商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系统,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6]

对上述互联网思维的各方面理解,可以提炼出: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种用来指导人类思想,简单、极致、用户至上、社会化的创新思维,对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进行思考的方式。

二、互联网思维对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对教育资源进行开发,而且对教育过程进行优化,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达到教育现代化的目的。[7]

思维决定行为,思维的变革是人最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思维”兴起的这股东风,换个角度思考,互联网思维给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带来了哪些启示?

1.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育行业的用户是在线学习的学习者。用户思维是以用户为中心的,那么映射到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就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开发适合学习者需求的教育产品和教育资源。注重学习者的体验,以高质量、高服务为学习者提供人性化的便利条件。传统思维是复杂化、粗放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维就是要从对象出发,要有代入感和同理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使用者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法倡导的就是一种以使用者自身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理念与实践。它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使用者设计”把人的需要放在首位,运用连续系统思维中的倾向性、动态性以及平衡性的特点,按照实际情况,有条不紊地从多种角度出发,连续地审视问题,是一种个性化的设计。[8]教育信息化要以使用者设计的方法为指导,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2.以简约为标准

简约是互联网思维追求的目标。界面简洁、操作方便、流程易懂的简约思维是易于被学习者接受的。简约不是肤浅,它指的不仅是简单,也指的是一种舍弃,一种收获,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地把精髓体现出来。南国农先生的学术文体风格一贯力求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他毕生的学术思想由钟志贤教授通过“数字化映像”高度概括,体现了一种精约简省的学术文化。“奥卡姆剃刀原则”是历史上经典的理论,其本质上是“精约简省”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一著名理论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观点,指的是如果能得出相同结论的两个理论需要评定孰优孰劣,那么简单的那个理论更好。[9]著名的爱因斯坦也曾有言:任何事物都应该尽可能的简单。教学设计模型多样化、复杂化,使得简洁有效的思维模型更加易于被教学设计者所接受。教学设计最简单的模式是ADDIE,A指的是Analysis:分析;第一个D指的是Design:设计;第二个D是指Development:开发;I指的是Implementation:实施;E指的是Evaluation:评价。此种教学设计模式简单、易于操作,使其成为教学设计当中最通用的设计模式。

“简”指的是对于错综繁杂的事物,能遵循简单的原则,使得事物更加的简易明了,这不仅意味着要根据需要选择简练的思维,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简单有效的生活方式。[10]郑板桥曾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熟稔于耳,朗朗上口,把复杂事情简单化,以简约为标准,指导教学设计者标新立异。

3.精益求精

极致思维与专注或专业密切相关。在线教育的技术平台、制作平台、数据平台等等是否做到了专业?教育资源是否精益求精?教学过程是否精心设计?这些影响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因素是否考虑周全。

“精”富含思想底蕴。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精挑细选、去粗取精、精益求精,这就意味着做学问时需要抓住精要,语言表达需要彰显精义。概括而言,“精”的学术文化要义是指以精品为目标,通过精心的选题,精益求精的过程,达到精美绝伦的结果。[11]精益求精的极致思维能够让学习体验更加精心,让教学资源更加精研,教学方式更加精湛,教学评价更加精严。教育信息化需要以精益求精思维为指导,开发精致的教育资源,对教育过程进行精雕细刻,达到精美绝伦的教育现代化结果。

4.社会思维聚合性

从古至今,文人骚客们就以“奇文共欣赏”的聚合精神“以文会友”。社会思维聚合性能让学习者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思维应该是学习者都必须具备的。近几年来,网络社区由原来流行的社交网站逐渐转变为现今炙手可热的社交媒体,特别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已经从最初的语音交流、碎片记录逐渐向优质资源的推广与传播转变。学习者可以利用相关的社交媒体和网站来进行学习内容的推荐和传播。

社会性思维让人民群众的思维充分涌流。以往的话语权都是专家权威、一家之言,而如今Web 2.0的网络时代,让草根思维充分涌流出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使得社会思维的聚合性得以体现。Web2.0的时代背景,使得人人都能参与网络活动、创造微内容。激发个人的积极主动性,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聚合性功能。Web2.0提供给学习者一种自主的学习氛围,为人人创造网络学习内容的可能性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学习者的潜能,使学习者都能为自己的网络学习环境贡献力量。Web2.0的环境,能让使用者成为网络学习内容的贡献者,让大众的智慧得以充分展现,许多观点、建议的话语权,决策的决定权等由权威专家走向社会大众,网络世界变得日新月异、精彩多样。[12]

Web2.0时代,让人人参与对话、共享资源、协同创作,建立人与人直接的“联接”,凝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让问题求解征询多方面的意见,让社会思维的聚合性得以体现。索诺维尔基的《百万大决定》一书中有很多有趣的实验,实验得出的结论有时让人大吃一惊。比如,我们习惯性认为一个团队当中智力超群的人能作出最准确的决定,然而事实的结果并非如此,结果显示:将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意见聚合,将能得到最准确的决定。如果这个队伍的人数越多,那么作出的决定将会更加准确。另外一个实验:如何去猜测一头大象的重量?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数学家或者是经常使用杆秤、磅秤的生意人猜测的答案能够最接近大象的重量。但是,结果并不如此,当越多的群体成员(如教师、农民、工人、出租车司机,甚至包括儿童)参与猜测,他们得出结果的平均数值就越能接近标准答案。因此,索诺维尔基认为:群体(包括很多缺乏知识的人)的智慧往往能超过个体(例如少数精英)的智慧。[13]这个观点听起来难以让人信服,但是作者却以许多实际的实验和事实的剖析论证了此结论。发挥社会群体的力量,得到智慧的力量,社会性思维让智慧聚合。因此,教育信息化要注意发挥学生群体的力量,尊重学生的观点,而不是以权威观点或结论取代学生的自主思考。让学生不仅成为知识的消费者,更能成为知识的贡献者,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

5.大数据思维

目前,大数据是被人提及的高频词汇。大数据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大众的思维方式。几乎每天,我们都在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网上购物、信用卡刷卡、上班按指纹、过关安检、语音通话等等,大量数据不仅影响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影响着社会发展方向。[14]数据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引起了许多领域(如商业、科技、金融界)的极大重视。在教育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不仅能够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需求,而且能够反映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大数据思维,能让信息化教学设计者更好地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作出相应的决策,运用适宜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字化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客观规律性,更好地把握教学的着力点。

6.融合思维

互联网形态的跨界思维是指可以从精神世界到物质世界的跨界,从现实社会到网上虚拟世界的融合。那么映射到教育领域是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可以从一种学科跨越到另一种学科,知识相通,思维方式相通。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这一术语,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文件中多次被提及。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作为一种具有指导性的融合思维,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指的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协调组合,使各个教学要素、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节之间相互渗透、融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15]融合思维,除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课程与课程之间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互相融合,例如:语言类的课程语文、英语,日语、韩语等可以借助多媒体相互融合,进行双语教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具有相关内容和性质的课程可以通过仿真实验、虚拟实验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融合。融合思维,搭建不同课程之间联系的桥梁,让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进教育现代化。

7.创新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灵魂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带来了社会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革,观念的变革。思维的变革是人最大的改变。对于不断更迭的现今社会,人的基本生存技能之一就是要学会改变,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社会的发展。美国教育与技术CEO第三年度论坛认为,适应21世纪需求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其中一方面就包括了创新思维能力。钟志贤教授在《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一书中阐述了四大高阶思维和十大高阶能力,其中四大高阶思维中的一方面指的就是创新思维,十大高阶能力的最高层次就是创新。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学设计者拥有创新思维,能够最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而不是人云亦云,按部就班,照搬照抄别人的方法和经验。

三、结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互联网思维的传播。思维是学习力和创新力的芯片,提高我们的洞察力、决策力、判断力。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善于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资源是每个现代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本文立足于互联网思维的特征,将其映射到教育领域,提出了对教育信息化的启示。然而,互联网思维现今大多被互联网商业所提及,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屈指可数,这就给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研究带来了挑战。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要迎接挑战,也要抓住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机遇,不断更新,不断改变。

参考文献:

[1]马正平.对“思维”的重新定义[J].思想大境界,2003(5): 8-11.

[2]郑铸.思维的本质与定义新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0(4):139-144.

[3]周华.互联网思维[J].TALENTS MAGAZINE,2014, (03):1.

[4]钱卫.互联网思维[J].Management,2014(1):100—101.

[5]汤潮.数字出版的“互联网思维[J].数字出版,2014, (05):16—17.

[6]彭勇.互联网思维[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2013-12-16/2015-02-04.

[7]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8]钟志贤.走向使用者设计:兴起、定义、意义与理由[J].中国电化教育,2005(7):9-15.

[9][10][11]钟志贤.精约简省:南国农学术思想的数字化映像[J].中国电化教育,2010(8):19-27.

[12]钟志贤,汪维富.Web2.0学习文化与信息素养[J].远程教育杂志,2010(4):34-40.

[13]王兴.《百万大决定》读后感.[EB/OL]. http://www. unjs.com/zuowen/duhougan/20110306091252_589151.html, 2010-04-16/2015-02-04.

[14]陶雪娇,胡晓峰,刘洋.大数据研究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13(8):142-146.

[15]梁洁,马秀芳.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视角下的教学互动[J].教育信息技术,2014(2):3-8.

责任编辑:钟晓红

[作者简介]胡亚京(1990—),女,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设计。

[收稿日期]2015-3-09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37(2015)02-0065-04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教育信息化思考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